五一是勞動者的節日,也是致敬勞動者的榮光時刻。勞動者是平凡而閃亮的追夢人。2020年,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從(cong) 今天開始,《焦點訪談》推出係列節目“勞動者 追夢人”,聚焦各行各業(ye) 的勞動者和他們(men) 的精神力量。國之重器,始於(yu) 匠心,惟匠心以致遠。“執著專(zhuan) 注、精益求精、一絲(si) 不苟、追求卓越”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nei) 涵。
中國兵器內(nei) 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承擔著我國主戰坦克的生產(chan) 任務。車間內(nei) ,高級焊接師盧仁峰正帶著徒弟研究某種新材料的焊接技術。任何一個(ge) 技術細節,他都會(hui) 反複打磨,細致嚴(yan) 謹到近乎苛刻,這種精益求精、一絲(si) 不苟的工匠精神是他多年來堅持的工作態度。
盧仁峰有一個(ge) 別人難以打破的紀錄,工作40多年來,他交出的全部是百分之百合格的產(chan) 品。而他還有一個(ge) 區別於(yu) 其他焊工的更為(wei) 獨特之處,因左手工傷(shang) 殘疾,這些產(chan) 品都是靠一隻右手來完成的。大家都叫他“獨臂焊匠”。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大閱兵,32個(ge) 裝備方陣如鋼鐵洪流般駛過,盧仁峰和同事們(men) 所焊接的99A主戰坦克,亮相於(yu) 第一方陣。這是他人生最為(wei) 之自豪的時刻。
盧仁峰人生中另一個(ge) 難忘時刻,是在2021年11月。他被提名為(wei) 全國道德模範,在人民大會(hui) 堂受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接見。
“執著專(zhuan) 注、精益求精、一絲(si) 不苟、追求卓越”,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工匠精神深刻內(nei) 涵的概括,也是盧仁峰在自己四十多年的焊接工作中一直努力踐行的信念。
坦克被稱為(wei) “陸戰之王”,整個(ge) 車身由數百塊鋼板焊接而成,固若金湯。而盧仁峰就是背後的“造王者”,就是他將這些堅硬的鋼板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保證這大大小小800多條焊縫,能抵擋住炮彈猛烈的衝(chong) 擊。而要想做到這一點,一條多餘(yu) 的焊縫、一點殘存的焊渣都不能留下。
三十多年前,盧仁峰在加班時發生了意外,左手被剪板機切掉,雖然經過搶救接上了三根手指,但左手基本喪(sang) 失了正常功能。而要做焊接,需要完成許多極精細同時又需要力量的工作,隻用一隻右手是非常困難的。單位告訴盧仁峰可以給他換個(ge) 崗位,但對焊接技術的熱愛,讓他堅持了下去。
重新拿起焊槍需要非凡的毅力。
剛開始,盧仁峰焊上去的零件很難保持精準。別人一次能完成的,他要幾次甚至十幾次反複練習(xi) 。
殘疾的左手拿焊帽很吃力,盧仁峰便在焊帽裏加上一段鐵絲(si) ,用牙齒咬住焊帽護住臉部,還特製了加厚隔熱手套,方便左手更長時間卡住零件。
付出了比別人多數倍的努力,盧仁峰不斷攻克技術難關(guan) ,成為(wei) 了全廠焊接技術的領軍(jun) 人,負責坦克上駕駛艙和炮台的焊接工作,這是坦克最關(guan) 鍵也是最複雜的部分。
之後,盧仁峰迎來了一個(ge) 新挑戰,參與(yu) 研製99A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這些大國重器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作裝甲,焊接難度極高。
重任在肩,必須堅定前行。盧仁峰帶著同事們(men) 向“焊接禁區”挺進,為(wei) 了摸索出最佳的焊接工藝,他們(men) 試驗了上千塊材料,試遍了焊接方法。
經過六年專(zhuan) 注鑽研,盧仁峰和同事們(men) 終於(yu) 攻克了這種新材料的焊接難題,用99A主戰坦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現在盧仁峰已經工作四十多年了,他對研究焊接新技藝依然保持極大的熱情,以執著專(zhuan) 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向更先進的技術發起挑戰。
如今,61歲的盧仁峰仍每天穿梭在車間,不知疲倦,以身作則傳(chuan) 承著工匠精神,影響著身邊的年輕人。
盧仁峰用一隻有力的焊工之手,鑄造大國重器,還有的人,用靈巧的雙手在錦緞之上,一針一線織出娟美刺繡,傳(chuan) 承著古老的文化。
盧建英是蘇州當地有名的蘇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指導女兒(er) 刺繡。
盧建英出生在一個(ge) 蘇繡世家,傳(chuan) 到她這裏已是第四代。多年前,盧建英也是這樣坐在繡繃前聽母親(qin) 的教誨。
盧建英:“我那個(ge) 貓已經繡完了,又激動又有點忐忑,我給媽媽看,媽媽很嚴(yan) 肅,她說眼睛怎麽(me) 可以高低(不一),很用力地指著我的眼皮子的時候,那個(ge) 時候淚水嘩嘩地流下來。”
母親(qin) 的言傳(chuan) 身教讓她明白蘇繡是門精工細作的藝術,必須要專(zhuan) 注地打磨技藝,才能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傳(chuan) 承人。而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推動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蘇繡這門在方寸間綻放的古老東(dong) 方美學,也迸發出新的動能。
2023年7月6日,盧建英的工作室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盧建英:“當時我在繡一幅《桃花太平鳥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到了我的繃架前。他說你好,很親(qin) 切,很和藹,看得非常仔細。他說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ge) 蘇繡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ti) 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能得到總書(shu) 記的認可,真的是倍感榮耀。”
和總書(shu) 記的交流讓盧建英感覺到內(nei) 心溫暖而充滿力量,她更加堅定了繼續專(zhuan) 注提升刺繡技藝、傳(chuan) 承文化的信心。
對盧建英來說,蘇繡是她甘願為(wei) 之付出一生去執著追求的事業(ye) 。
盧建英自15歲離家,跟隨多位名師學習(xi) 。為(wei) 精進技藝,她不斷嚐試創作不同類型的作品,苦練出了紮實的基本功。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盧建英看見前輩在繡仿古畫,畫中的水墨清韻和繡品完美融合,盧建英被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意蘊深深吸引了,她意識到,蘇繡是文化綿延傳(chuan) 承的一個(ge) 生動載體(ti) 。
仿古畫繡的光影明暗有致、靈動鮮活,要想達到這種效果,每一種顏色都要準備由深到淺的數十種顏色的絲(si) 線,再仔細劈絲(si) ,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現在,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當地投入了上千萬(wan) 元的非遺保護資金,重點支持蘇繡後繼人才的培養(yang) 。盧建英也開辦了“觀繡園”傳(chuan) 習(xi) 所,讓全國各地的人都能有機會(hui) 接觸到蘇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執著專(zhuan) 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湧動在中華民族勞動者的血液裏,無數平凡而偉(wei) 大的工匠以不斷追求卓越的信念,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