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山區的田間地頭、茶園工廠、醫院學校裏,人們(men) 學習(xi) 知識、發展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文化、守護健康,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
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東(dong) 起鄉(xiang) 銅板屯,村民龍革雄在山上播種(4月23日攝)。10多年來,龍革雄返鄉(xiang) 創業(ye) ,和村民們(men) 一起發展水果種植和觀光旅遊。
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泗頂鎮衛生院,醫生蒙汝婷在製作中藥膏(4月29日攝)。今年23歲的蒙汝婷,大學畢業(ye) 後選擇到鄉(xiang) 鎮醫院工作。
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覺山村,村民韋文中搬運香蔥,準備供應市場(4月16日攝)。香蔥種植產(chan) 業(ye) 是覺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chan) 業(ye) ,韋文中種植10多畝(mu) 香蔥。
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xiang) 黨(dang) 鳩村,72歲的梁妹花老人在整理剛剛采摘的茶葉(4月11日攝)。油茶是當地的傳(chuan) 統飲品,梁妹花每天都要打油茶。
上圖: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xiang) 烏(wu) 英苗寨,村民代時英(中)帶領孩子們(men) 學習(xi) 亮布文化知識(2024年1月31日攝);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xiang) 烏(wu) 英苗寨,白天製作亮布的村民代時英在夜校學習(xi) (2023年11月24日攝)。近年來,她積極參加夜校學習(xi) ,帶著孩子們(men) 傳(chuan) 承民族文化。
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xiang) 黨(dang) 鳩村,51歲的村民韋妹麗(li) 在插秧(4月11日攝)。韋妹麗(li) 家的兩(liang) 畝(mu) 多田,養(yang) 育她一家5口。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非遺傳(chuan) 承人韋壽基在製作陀螺(2023年4月16日攝)。作為(wei) 當地傳(chuan) 統陀螺手藝人,韋壽基經常組織村民進行陀螺比賽,積極傳(chuan) 承非遺文化。
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東(dong) 起鄉(xiang) 銅板屯,61歲的龍飛任在山上為(wei) 果樹除草(4月23日攝)。10多年來,龍飛任返鄉(xiang) 創業(ye) ,和村民們(men) 一起發展水果種植和觀光旅遊。
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83歲的韋初元(右)和80歲的老伴韋秀依在製作農(nong) 具(4月16日攝)。韋初元經營鐵匠鋪已經有60年,如今他和老伴依舊堅持為(wei) 周邊村民製作農(nong) 具。
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xiang) 烏(wu) 英苗寨,74歲的梁安合老人(右)在編寫(xie) 教案(4月30日攝)。近年來,梁安合受聘擔任烏(wu) 英苗寨婦女夜校的老師,他將唐詩改編成苗歌,傳(chuan) 授給夜校的婦女們(men) 。
上圖: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xiang) 烏(wu) 英苗寨,48歲的梁足英(左)向大學生學習(xi) 直播帶貨;下圖:梁足英在洗野菜,準備銷往縣城(4月30日攝)。近年來,她積極參加夜校學習(xi) ,並通過網絡直播銷售當地蔬菜。
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東(dong) 起鄉(xiang) 銅板屯,村民羅桂枝在山上給果樹除草(4月23日攝)。10多年來,羅桂枝和丈夫返鄉(xiang) 創業(ye) ,和村民們(men) 一起發展水果種植和觀光旅遊。
上圖: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xiang) 中坪村,苗族姑娘賈宥淩(右三)在收茶葉;下圖:賈宥淩在泡茶(4月20日攝)。2019年,賈宥淩返鄉(xiang) 創業(ye) ,借助直播和短視頻銷售大苗山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
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xiang) 黨(dang) 鳩村,67歲的吳慶輝在稻田裏放魚苗(4月11日攝)。在稻田裏養(yang) 殖禾花魚是當地的傳(chuan) 統,可以提高稻田利用率,增加收入。
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泗頂鎮衛生院,醫生藍天彩為(wei) 村民進行針灸治療(4月29日攝)。今年23歲的藍天彩,大學畢業(ye) 後選擇到鄉(xiang) 鎮醫院工作。
記者:黃孝邦
圖片編輯:王海燕 李夢嬌 劉蓮芬 任正來
新媒體(ti) 編輯:徐嘉懿 費茂華 郝建偉(wei)
製作:新華社攝影部AIGC實驗小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