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北京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中,觀賞工藝美術家的敦煌圖案手稿;到剛剛開館的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博物館中,近距離感受絢麗(li) 多彩的唐卡、美觀實用的織造技藝;在位於(yu) 江蘇的六朝博物館裏,穿著漢服製作一把漂漆扇……
今年“五一”假期,不僅(jin) 文旅市場活躍、商圈消費火熱,全國各地的非遺展館也以豐(feng) 富的活動吸引遊客前去體(ti) 驗打卡,享受充滿文化底蘊的美好假期時光。攜程數據顯示,“五一”假期首日,博物館、主題公園,以及名山大川等戶外遊受到大眾(zhong) 歡迎。博物館類景區訂單同比去年假期首日增長31%。
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旅遊已經從(cong) 單一的景區遊覽轉變為(wei) 對曆史文化技藝的全方位體(ti) 驗和感知。這一變化推動非遺文化在傳(chuan) 承中更加注重與(yu) 文化旅遊多元活動的融合,推動實現展館門票經濟向區域文化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在提升地區文化底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成為(wei) 遊客在“新舞台”上感受非遺“老手藝”的文旅盛宴。
新展館開門迎客
非遺文化受歡迎
5月1日,廣州市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內(nei) ,精彩的梅縣提線木偶戲表演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駐足觀賞。來源:人民圖片網
4月29日,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在峨山縣開館,展示中老鐵路上的非遺保護成效。5月1日,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博物館在拉薩正式開館,19個(ge) 展區陳列西藏10個(ge) 非遺大項、共91項“非遺”項目集中與(yu) 遊客見麵。集廣東(dong) 美術館、廣東(dong)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中心、廣東(dong) 文學館“三館合一”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5月1日在廣州開門迎客……
今年“五一”期間,各地不少新建的非遺展館集中開門迎客,並推出一係列精品活動,向遊客展示文化傳(chuan) 承的魅力。
比如在廣州,今年5月1日適逢當地傳(chuan) 統文化裏的三月廿三“娘媽誕”,當天開業(ye) 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邀請一批非遺傳(chuan) 承人手把手地教觀眾(zhong) 們(men) 體(ti) 驗非遺技藝。粵繡(廣繡)廣州市級傳(chuan) 承人王新元說,展館的開放為(wei) 廣東(dong) 非遺項目提供了一個(ge) 大平台,館裏靜態展示和動態演示兼有,而且就在珠江之畔,交通方便,“對於(yu) 非遺的傳(chuan) 播與(yu) 弘揚是最好的” 。
另據了解,全新迎客的非遺展館獲得大量遊客青睞。部分展館“五一”期間門票在正式營業(ye) 前就被預約搶空。比如,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5月1日至4日門票便在正式營業(ye) 前就已被預約完畢。
策劃沉浸體(ti) 驗活動
讓老手藝“活”起來
5月1日,在山西省永濟市開張鎮東(dong) 開張村的惠暢土布文化園,土布製作技師教遊客織布技藝。來源:人民圖片網
“五一”期間,各地非議展館創新沉浸式體(ti) 驗方式,通過一係列互動性強的活動,增加非遺文化的藝術呈現形式,提升遊客的視覺衝(chong) 擊力和感官體(ti) 驗。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策劃開設了十餘(yu) 項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手作課程。古法製玉、藍印花布、水拓印扇、掐絲(si) 琺琅、雕版印刷、臉譜彩繪等一係列非遺活動讓遊客回溯曆經千年傳(chuan) 承的文化技藝,體(ti) 驗古老文化產(chan) 品的匠心獨運。
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在5月1日,按照《窯神童賓祭祀》大型沉浸式情景劇劇本,舉(ju) 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窯神童賓祭祀儀(yi) 式。文博研究館員、景德鎮古窯文化研究院院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帶領嘉賓一起點燃聖火,遊客可以現場添柴加薪。景區還邀請專(zhuan) 家學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與(yu) 遊客進行互動體(ti) 驗。
此外,在江蘇的遊客,可以在南京市博物館可製作紮染,在江寧織造博物館製作花草燈,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製作牡丹花工藝品,在鎮江博物館繪製銀器浮雕畫,在中國海鹽博物館製作陶器,在揚州博物館編織手提籃,在淮安市博物館體(ti) 驗古法織布技藝,在宿遷市博物館DIY非遺竹編畫,在武進博物館感受木藝手作的神奇魅力……
創新數字技術
打造非遺傳(chuan) 承新舞台
“五一”期間,利用數字人和數字技術對非遺原生內(nei) 容進行再創作,為(wei) 遊客提供視覺與(yu) 聽覺的文化盛宴,讓非遺傳(chuan) 承站上智能科技的新舞台,已成為(wei) 各地促進非遺文旅的重要方式之一。
5月1日在上海和遊客見麵的《一夢華胥—中國皮影光影藝術展》,不僅(jin) 多方位呈現傳(chuan) 統皮影的藝術造詣,更運用前端數字科技讓這一千年藝術“活化石”在當帶新舞台上煥發新生。展覽還特意在場館內(nei) 設計了諸多融入現實可供觀眾(zhong) 拍照打卡的場景,觀眾(zhong) 在現實與(yu) 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皮影奇境中穿梭,可在展廳內(nei) 外享受到豐(feng) 富的場景體(ti) 驗。
在四川成都博物館,“五一”假期首日接待市民遊客約1.8萬(wan) 人次,假期前四天的門票已預約一空,成都傳(chuan) 媒集團東(dong) 郊記憶在該博物館推出的“建發·三體(ti) 沉浸式藝術展”“你好,蘇東(dong) 坡”沉浸式宋韻藝術展等,吸引近眾(zhong) 多遊客前去體(ti) 驗。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2024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六部門發布新修訂的《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與(yu) 活態傳(chuan) 承。目前,經過各地的一係列創新,數字化技術和個(ge) 性化設計等模式正在構建多主體(ti) 的非遺文化傳(chuan) 播生態,讓每個(ge) 遊客既是非遺文化技藝的傳(chuan) 播者生產(chan) 者,同時也是繼承者和消費者。
“‘數字化+非遺’為(wei) 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開辟了一條大有可為(wei) 的道路。讓非遺在新消費場景的舞台上撣去時間的灰塵,隨時隨地可以被喚醒激活。”專(zhuan) 家表示。非遺隻有煥發新的生機與(yu) 活力,真正做到“火出圈”,才能讓每一位消費者在感歎文化技藝源遠流長的同時,感受到科技進步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帶來的無限可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