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時光相冊丨嫦娥六號開啟“奔月”之旅,曾經那些瞬間不能忘記!

發布時間: 2024-05-03 21:43:00 來源: 新華社

  2024年5月3日,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將著陸月球背麵南極-艾特肯盆地並采樣返回。

  2024年5月3日,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中國航天事業(ye) 發展的又一座裏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從(cong) 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從(cong) 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到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麵軟著陸,再到“嫦娥五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ti) 采樣返回……回顧中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2004年1月23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麵啟動。中國探月工程中的“無人月球探測”階段又分為(wei) “繞、落、回”三步走。作為(wei) “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繞月工程就是研製和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2005年8月22日,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 攝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2008年11月12日,發布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wei) 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畫上了一個(ge) 圓滿的句號,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2007年10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名學生在翻看《中國航天報》號外。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chuan) 回的第一幅月麵圖像。新華社發

  2008年11月12日,依據嫦娥一號衛星拍攝數據製作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正式公布。新華社發

  2010年,嫦娥二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獲得國際最高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圖,飛至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進行環繞探測,並對700萬(wan) 公裏外的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高精度飛越探測。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這是嫦娥二號發射瞬間的情景(拚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2010年11月8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e) 局首次發布嫦娥二號月麵虹灣局部影像圖。 這是丹聶耳撞擊坑(成像時間為(wei) 10月23日)新華社發

  2012年2月6日,國防科工局發布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分辨率、100%覆蓋全月球表麵的全月球影像圖(拚版照片)。新華社發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中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ti) 軟著陸,並開展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全麵實現。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平穩落月,中國首次地外天體(ti) 軟著陸成功。這是北京飛控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的嫦娥三號探測器落月過程。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2013年12月15日晚,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測工作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進行互成像實驗,“兩(liang) 器”順利互拍,嫦娥三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北京飛控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巡視器互拍成像(拚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林 攝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從(cong)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順利在月球背麵預選區馮(feng) ·卡門撞擊坑著陸。嫦娥四號任務在人類曆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麵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麵同地球的中繼通信,並與(yu) 多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具有重大意義(yi) 的國際合作。

  這是2019年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拍攝的降落過程(示意圖)。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麵南極-艾特肯盆地內(nei) 的馮(feng) ·卡門撞擊坑內(nei) ,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麵軟著陸。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19年1月11日下午,嫦娥四號著陸器與(yu) 玉兔二號巡視器工作正常,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拚版照片)。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2020年12月17日淩晨,嫦娥五號成功從(cong) 月球采樣返回,圓滿完成了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

  2020年12月2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拍攝的落月後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20年12月2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麵自動采樣。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2020年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麵國旗展示的照片。這是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ti) 全景相機環拍成像畫麵。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2020年12月17日淩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采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nei) 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嫦娥五號任務的成功實施,是中國航天事業(ye) 發展中裏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中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為(wei) 中國未來月球與(yu) 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已成為(wei) 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ge) 成功完成月球采樣並帶回地球的國家。

  偉(wei) 大事業(ye) 都始於(yu) 夢想、基於(yu) 創新、成於(yu) 實幹。

  從(cong) 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一個(ge) 個(ge) 中國探測器成功到訪月球所勾勒描繪的,是中華民族走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逐夢足跡。

  未來,中國將繼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向全球張開雙臂,擴大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人類科學事業(ye) 發展,為(wei) 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策劃:王建華 李尕

  統籌:費茂華

  本期主持:周大慶

  攝影:郭程 汪永基 李剛 羅曉光

  李鑫 丁林 金立旺 連振

  編輯:黃曉勇 劉金海 周大慶 郝建偉(wei)

  老照片工作室

  新華社攝影部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