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承載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可以拓展傳(chuan) 統的以糧食為(wei) 主的食物邊界,老百姓餐桌上的美食更豐(feng) 富、營養(yang) 搭配也更加科學合理。但也要清醒認識到,踐行大食物觀,糧食仍然是基礎,絕不能放鬆糧食生產(chan) ,要在確保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基礎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唱好“林草經”,念好“山海經”,開發非糧食、非耕地食物,做大食物這個(ge) “大盤子”,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大食物觀建立在糧食安全基礎上。新中國成立初期,糧食生產(chan) 方式相對落後,糧食供應不足,為(wei) 了解決(jue) 溫飽問題,“以糧為(wei) 綱”生產(chan) 糧食,不斷提高糧食自給率。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chan) ,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產(chan) 量持續創新高,實現了從(cong) “吃不飽”到“吃得飽”的根本性轉變,基本實現了“吃得好”,正在向“吃得營養(yang) ”“吃得健康”的目標邁進。從(cong) 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格局並未改變,大豆油料自給率不高,飼料糧供給偏緊,糧食安全麵臨(lin) 結構性短缺矛盾。
從(cong) 食物消費看,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老百姓更加關(guan) 注健康飲食、營養(yang) 搭配,更加追求食物多元化、品質化、營養(yang) 化,食物消費從(cong) “以糧食為(wei) 主”向“以多元化食物為(wei) 主”轉變,食物消費結構呈現主食減少、食用油增加和肉蛋奶以及蔬菜瓜果增加的趨勢。受人口總量和飲食習(xi) 慣等影響,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和肉類消費大幅增長,人均消費量遠超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標準,帶動油料和飼料糧需求大幅增加。這也是造成我國油料和飼料糧供給偏緊的主要原因。
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要牢牢守住糧食這個(ge) 基本盤,始終把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作為(wei) 頭等大事來抓。麵對糧食增產(chan) 難度越來越大的問題,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拓展糧食增產(chan) 空間。為(wei) 確保實現今年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目標,有關(guan) 部門重點圍繞穩麵積、提單產(chan) 、抓防災3個(ge) 方麵有序推進糧食生產(chan) 。千方百計擴大糧食生產(chan) 麵積,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情調度,今年糧食意向種植麵積17.8億(yi) 畝(mu) 以上,比上年有所增加。在全國開展主要糧油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力爭(zheng) 大豆油料和玉米單產(chan) 提升有所突破。麵對極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態勢,中央接連出台政策,提高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繼下達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和水利救災資金支持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dong) 、廣西、貴州7省份全力做好洪澇救災等相關(guan) 工作後,又將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實施範圍從(cong) 產(chan) 糧大縣擴大至全國,進一步穩定種糧農(nong) 民收益。
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還要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我國耕地資源有限,糧食生產(chan) 受資源環境製約,但草地、森林、海洋河湖、荒地、鹽堿地資源豐(feng) 富。大食物觀打破“以耕地為(wei) 主要食物來源”的傳(chuan) 統思維模式,從(cong) 耕地向整個(ge) 國土資源拓展,充分利用草地資源發展畜牧業(ye) ,利用森林資源開發森林食品、發展木本油料,利用海洋河湖資源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在荒地和鹽堿地上發展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以及豐(feng) 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優(you) 化食物供給結構,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求。
踐行大食物觀,要堅持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生態保護兩(liang) 手抓,防止資源過度開發破壞生態平衡。以前,一些地方為(wei) 了多生產(chan) 糧食,不惜毀林開荒、開墾草原、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把大片草原、森林、海洋河湖變為(wei) 單一的農(nong) 田,破壞了生態環境。在大食物觀科學引領下,各地要更好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農(nong) 業(ye) 資源比較優(you) 勢,因地製宜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和區域布局,實現農(nong) 業(ye) 綠色可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