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因地製宜踐行大食物觀

發布時間: 2024-05-17 10:31:00 來源: 經濟日報

  民以食為(wei) 天,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其中,因地製宜,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是踐行大食物觀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向森林要食物,依山而居開發“森林糧庫”。森林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ti) 和重要資源,是巨大的人類食物寶庫。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達24.02%,擁有8000多種木本植物,提供了豐(feng) 富多元的森林食品。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態產(ch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生態化的發展思路,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確保“適地適種、適地適養(yang) ”,實現“綠富雙贏”。同時,探索發展林下種植、養(yang) 殖及相關(guan) 產(chan) 品采集加工,延長木本糧油產(chan) 業(ye) 鏈,做優(you) 做強特色果品、林源飼料等產(chan) 業(ye) ,形成“企業(ye) +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林下生產(chan) 經營格局,建設重點林業(ye) 生態工程和經濟林生產(chan) 基地,培育特色經濟林產(chan) 業(ye) 集群,將森林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傍水而棲打造“水上糧倉(cang) ”。我國江河湖海宜漁水域麵積廣闊,2023年,我國水產(chan) 品總產(chan) 量達7100萬(wan) 噸,其中養(yang) 殖產(chan) 量占比達81.9%。要大力發展大水麵漁業(ye) 、深遠海養(yang) 殖業(ye) 和遠洋漁業(ye) ,不斷開拓新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空間;堅持“一水一策”,因地製宜建立養(yang) 殖技術和模式,在科學防控前提下,開展江河湖庫的網箱養(yang) 殖及深遠海集約化養(yang) 殖;構建國家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通過培育優(you) 質水產(chan) 品種、提升養(yang) 殖技術等措施,合理調整水產(chan) 養(yang) 殖品種結構,增加高品質水產(chan) 品供給。同時,打造良種良養(yang) 良銷全產(chan) 業(ye) 鏈,建立完善“種業(ye) 高地+基地+農(nong) 戶”運行體(ti) 製,強化水產(chan) 品冷鏈物流建設,加快發展新型漁業(ye) 經濟,全方位挖掘水生食物供給潛力。

  向設施農(nong) 業(ye) 要食物,發展農(nong) 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智慧農(nong) 場”。我國是設施農(nong) 業(ye) 大國,設施農(nong) 業(ye) 麵積占全球80%以上。設施農(nong) 業(ye)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裝備技術與(yu) 現代經營管理方式,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是滿足人們(men) 多元食物需求的重要載體(t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發展大有可為(wei) 。要合理優(you) 化設施農(nong) 業(ye) 布局,加強設施裝備適用性研究,補齊機械化短板,推動設施農(nong) 業(ye) 提檔升級,拓寬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領域。大力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yu) 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接產(chan) 銷信息,建設一批智慧農(nong) 業(ye) 園區、數字農(nong) 場。

  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建設現代化生物產(chan) 業(ye) 基地。當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正向以動物、植物、微生物並重的“三元結構”新型農(nong) 業(ye) 轉型。隨著人均需求量和年需求量顯著增長,預計2050年食物蛋白需求增量為(wei) 30%至50%,達2.65億(yi) 噸左右。因此,要深刻把握食物結構變化趨勢,滿足人民需求,建設現代化生物產(chan) 業(ye) 基地。進一步發展生物材料、生物製造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動物細胞培養(yang) 高品質蛋白,從(cong) 而取代依賴傳(chuan) 統養(yang) 殖業(ye) 的動物性蛋白來源。同時,充分發揮合成生物學等現代生物技術優(you) 勢,突破蛋白的生物製造關(guan) 鍵技術,開發多元化植物基產(chan) 品,構建可持續的高品質熱量、蛋白供給模式,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羅賢宇)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