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晴割麥收雲(yun) 黃。
河南省商丘市被譽為(wei) “豫東(dong) 糧倉(cang) ”,小麥種植麵積常年穩定在936萬(wan) 畝(mu) 。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種糧大戶李道傑告訴記者,根據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的初步估算,畝(mu) 產(chan) 1200斤應該沒問題,“這個(ge) 產(chan) 量今年我是比較滿意的。”
在“晉南糧倉(cang) ”山西省運城市,小麥已進入搶曬關(guan) 鍵時期。
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東(dong) 山底村村民王成種植了140多畝(mu) 小麥,這兩(liang) 天收了15萬(wan) 多斤。他說,“今年麥子的質量相當好。”
6月10日,湖南省常寧市勝橋鎮農(nong) 民在起秧苗。新華社發(周秀魚春 攝)
“夏糧豐(feng) 則全年穩”。“三夏”時節,河南、山西等地迎來麥收,湖南、湖北則正忙著種稻插秧。
在湖北省陽新縣軍(jun) 墾農(nong) 場,以往在水稻田裏穿梭的是9寸盤插秧機,今年改用了7寸盤插秧機。相較於(yu) 9寸盤插秧機,它的展秧台和插秧臂行距都縮減了5公分,插出來的秧苗行距也減少5公分。可別小看這5公分,陽新縣軍(jun) 墾農(nong) 場農(nong) 戶朱曉毛說,這樣每畝(mu) 水稻田可增加基本苗4000多穴,可增產(chan) 200至300斤。
7寸盤機插試點田是陽新縣近年來新建的高標準農(nong) 田。當地將境內(nei) 分散、細碎的農(nong) 田進行平整、合並,有利於(yu) 機械化耕種,便於(yu) 管理,同時修建水渠,及時給水稻生長供水。新技術結合高標準農(nong) 田,畝(mu) 產(chan) 預計比去年提高10%。
5月29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老王坡高標準農(nong) 田,當地種糧大戶聯合農(nong) 機合作社舉(ju) 行小麥開鐮收割儀(yi) 式。這是機收編隊在收獲小麥。新華社發(趙永濤攝)
藏糧於(yu) 地,築牢豐(feng) 收之基。近年來,中部各省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麵積穩步增加。
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喻新安介紹,河南嚴(yan) 格落實耕地保護製度,確保糧食播種麵積持續穩定在1.61億(yi) 畝(mu) 以上,並逐步將其中的一半以上耕地建設成高標準農(nong) 田。
湖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迎春表示,“今年我們(men) 將會(hui) 對316萬(wan) 畝(mu) 的高標準農(nong) 田進行改造,確保湖南的4800萬(wan) 的永久基本農(nong) 田能夠建設成為(wei) 高標準農(nong) 田。”
湖廣熟,天下足。
在湖南長沙的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分子育種實驗室研究員李樂(le) 正在把脫殼的水稻種子放進樣品盤裏,隨後將樣品放置在全自動移液工作站上,進行樣品DNA的提取。該樣品是一份田間試驗的低鎘水稻種子,這是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受種業(ye) 企業(ye) 委托選育的品種。
李樂(le) 介紹,與(yu) 常規育種相比,分子育種更加精準,更加準確。不僅(jin) 可以應用在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上,還可以針對油菜、花生、大豆等經濟作物做技術推廣應用。
這是5月31日在位於(yu) 河南新鄉(xiang) 的中原農(nong) 穀國家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神農(nong) 種業(ye) 實驗室拍攝的種子樣本。新華社記者 劉力航 攝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位於(yu) 河南新鄉(xiang) 的中原農(nong) 穀神農(nong) 種業(ye) 實驗室致力於(yu) 解決(jue) 生物育種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去年,該實驗室裏一項關(guan) 於(yu) 花生的科研項目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據了解,該項目聚焦提高單位麵積花生產(chan) 油量這一重大產(chan) 業(ye) 需求,係統解析了花生脂肪含量的遺傳(chuan) 機製,培育了兩(liang) 個(ge) 高油品種:豫花9326和豫花47號。“有效聚合了高產(chan) 、高油、早熟、大果的特征。”神農(nong) 種業(ye) 實驗室研究員韓鎖義(yi) 告訴記者。
中部地區扭住種業(ye) 振興(xing) 這個(ge) “牛鼻子”,在“豐(feng) 糧倉(cang) ”的同時著力“優(you) 糧倉(cang) ”。
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表示,“新品種是助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質增效的關(guan) 鍵載體(ti) ,種子關(guan) 係到糧食安全主動權,關(guan) 係到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我們(men) 要加強良種技術攻關(guan) ,用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2024年5月27日,安徽省蒙城縣樂(le) 土鎮農(nong) 民駕駛農(nong) 機搶收小麥。新華社發(胡衛國攝)
倉(cang) 廩殷實是百姓之盼。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an) 基地,中部地區大力推進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實施新一輪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用全國約四分之一的耕地,生產(chan) 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糧食,每年總產(chan) 量穩定在4000億(yi) 斤左右,“大國糧倉(cang) ”根基更加穩固,端牢“中國飯碗”更有底氣。
編輯:吳煒玲、熊潔
配音:胡函博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