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重振雄風再出發——東北以改革創新奮力邁向全麵振興

發布時間: 2024-08-06 10:54:00 來源: 新華社

  開欄的話:

  資源稟賦較好,產(chan) 業(ye) 基礎雄厚,區位優(you) 勢獨特,發展潛力巨大……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東(dong) 北占有重要地位,承擔著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chan) 業(ye) 安全的重要使命。

  對新時代東(dong) 北振興(xing) 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念茲(zi) 在茲(z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到東(dong) 北考察調研,多次主持召開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謀劃推進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全方位振興(xing) 。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取得新突破”。使命在肩,信心如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東(dong) 北一定要重振雄風、再創佳績。

  即日起,新華社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東(dong) 北篇”行進式報道,聚焦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全景展示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的新氣象、新進展、新成就。

  18495.9萬(wan) 噸!2023年,東(dong) 北三省一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nei) 蒙古自治區以超過全國四分之一的糧食總產(chan) 量,為(wei) 牢牢端穩“中國飯碗”打下堅實基礎。

  共和國遼闊版圖上,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基地,東(dong) 北地區始終關(guan) 乎國家發展大局。

  森林麵積、濕地麵積和自然保護區占比均居全國前列;陸地原油、煤炭產(chan) 量及新能源發電量連續多年領跑全國;重大技術裝備不斷填補國內(nei) 空白……

  牢記“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chan) 業(ye) 安全”職責使命,抓住新時代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機遇,東(dong) 北以改革激發活力,以創新競逐未來,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展現出更大擔當和作為(wei) 。

 

  讓改革釋放澎湃動能

  位於(yu) 遼寧鞍山的榮信匯科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輸配電高端裝備研製的“小巨人”企業(ye) 。這家民營企業(ye) 一度受困於(yu) 沒有試驗中心,產(chan) 品隻能遠赴西安試驗驗證。

  “差一點我們(men) 1.6億(yi) 元的投資就打水漂了。”公司科技項目部副部長吳丹青說。

  兩(liang) 年前,公司籌款新建了試驗中心,卻苦於(yu) 域內(nei) 沒有高電壓等級供電線路配套。鞍山市工信局得知後,經過多方溝通,從(cong) 附近一家大型礦山企業(ye) 接入66千伏線路,一下子解決(jue) 了企業(ye) 的大難題。

  一根電線,牽動著政府與(yu) 市場兩(liang) 端,折射出東(dong) 北營商環境的變化。

  從(cong) 鞍山市“千名幹部進企業(ye) ”聽呼聲、解難題,到丹東(dong) 創新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為(wei) 群眾(zhong) 辦理服務兜底,再到沈陽市生態環境部門打破以罰代管,將“罰單”變“處方”,助力企業(ye) 健康發展……不少企業(ye) 和群眾(zhong) 反映,如今的東(dong) 北,“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越來越少,“釘釘子、馬上辦”的舉(ju) 措越來越多,營商環境建設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

  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車間工作(2023年2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啃下國企改革這塊“硬骨頭”,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勇闖“深水區”,是東(dong) 北實現全麵振興(xing) 的一道必答題。

  時速400公裏,國內(nei) 首個(ge) !7月17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自主創新的內(nei) 置式轉向架產(chan) 品,標誌著我國高鐵關(guan) 鍵技術部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突破的取得,與(yu) 企業(ye) 不斷深化改革提高核心競爭(zheng) 力密不可分。中車長客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彥說,公司構建“機構能設能撤、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的激勵機製,過去9年,累計研發新產(chan) 品140餘(yu) 種。

  招商局集團整合遼寧港口、實現優(you) 質資源整合;沈鼓完成一係列體(ti) 製機製變革、縮減幹部崗位20%;北方重工、東(dong) 北製藥等老國企完成混改……作為(wei) 全麵振興(xing) 的“重頭戲”,東(dong) 北近年來持續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動作大、力度強、範圍廣。

  貨船在遼寧營口港碼頭裝運糧食(2024年1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由北方重工生產(chan) 的盾構機在車間順利下線,工程技術人員對盾構機進行交付驗收(2024年3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與(yu) 此同時,一係列重點領域的改革也漸次鋪開。黑龍江完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助推國有林區停伐後轉型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遼寧省沈撫改革創新示範區打造智慧政務服務體(ti) 係,助力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拓展;哈爾濱新區深化行政執法體(ti) 製改革,做到“一支隊伍管執法”……一批製度性、開創性的先行先試實踐,在東(dong) 北大地展開探索。

  讓“第一動力”激活“最大增量”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少,低端產(chan) 業(ye) 多、高端產(chan) 業(ye) 少,資源型產(chan) 業(ye) 多、高附加值產(chan) 業(ye) 少。”——“老、舊、沉”是很多人對老工業(ye) 基地的固有印象。

  如何打破東(dong) 北“工業(ye) 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唯有緊緊依靠科技創新“第一動力”,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增“智”提“質”、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速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星火成炬”,才能激活東(dong) 北重振雄風的“最大增量”。

  ——聚焦“卡脖子”領域,助力鍛造更強“國之重器”。

  7月8日,沈陽遠大集團電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自主研發的核主泵變頻器已在國家級重點核電項目中應用,結束了我國長期受製於(yu) 人的局麵。

  “主泵變頻器被譽為(wei) 核電站的‘心髒起搏器’,要求可靠性達到99.9999%,並且10年內(nei) 不能有非計劃停機。”公司總經理閆淩宇說,公司曆經10年潛心研發,終於(yu) 打破了技術壟斷。

  將國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東(dong) 北責無旁貸。

  隨著海南全球首個(ge) 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型核反應堆——“玲龍一號”外穹頂完成吊裝,千裏之外的中國一重核電製造廠內(nei) 響起熱烈掌聲。

  “這是我國關(guan) 鍵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中國一重董事長徐鵬說,“目前,國內(nei) 在建核電站80%以上的核電鍛件、70%以上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都由中國一重生產(chan) ,我們(men) 在核島設備領域實現國際領先。”

  工人在位於(yu)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運送產(chan) 品(2024年3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從(cong) 浩瀚蒼穹裏的問天實驗艙,到深海中的“海鬥一號”;從(cong) 穿透堅硬地表的“地殼一號”萬(wan) 米鑽機,到飛奔馳騁的“複興(xing) 號”高鐵……東(dong) 北助力鍛造“大國重器”,為(wei) 維護國家戰略性產(chan) 業(ye) 安全作出貢獻。

  在中車長客國鐵事業(ye) 部製造中心拍攝的複興(xing) 號智能動車組(2024年7月17日攝)。

  新華社發

  ——藏糧於(yu) 技,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手指輕輕一點,吸肥、攪拌、灌溉一氣嗬成;盯著大屏幕種地,蟲情監測、氣象預警等數據一目了然……在東(dong) 北,科技成為(wei) 夏季田間管理的“好幫手”。

  遼寧彰武縣種糧大戶孫繼剛道出了新變化:“以前種地隻靠經驗,現在缺啥、少啥,看看數據心裏就有數。”

  多打糧、打好糧,科技是關(guan) 鍵。

  在吉林農(nong) 安縣小城子鄉(xiang) 光明村,不少農(nong) 民今年選擇種大豆。光明村分布著大片鹽堿地,去年試種500畝(mu) 耐鹽堿大豆東(dong) 生“118”畝(mu) 產(chan) 超過240公斤,過去不打糧的鹽堿地有了豐(feng) 產(chan) 的希望。

  這是吉林省農(nong) 安縣小城子鄉(xiang) 光明村種植的耐鹽堿大豆(2024年8月4日攝)。

  新華社發

  東(dong) 北熟、天下足。東(dong) 北三省及內(nei) 蒙古糧食產(chan) 量占全國1/4,商品糧占全國1/3,調出量占全國40%。

  如何更好端牢中國“飯碗”?吉林省投入1430萬(wan) 元企業(ye) 貸款風險補償(chang) 金、設立3億(yi) 元種業(ye) 發展基金,推進現代種業(ye) 創新;黑龍江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搶抓新賽道,未來產(chan) 業(ye) 拔節生長。

  在哈爾濱,借助前沿技術,聯合飛機集團研製的航空級傾(qing) 轉旋翼無人機,可實現最大航程4000公裏無人駕駛。

  “這種無人機如果成功產(chan) 業(ye) 化,將大大提升物流運輸能力。”公司董事長田剛印對潛心攻關(guan) 的“未來產(chan) 品”充滿信心。

  在黑龍江北大荒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智慧農(nong) 場的地塊內(nei) ,技術人員操作兩(liang) 輛拖拉機進行無人駕駛測試(2024年4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鬆 攝

  新形勢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既是東(dong) 北服務國家“五大安全”的戰略使命,也是全麵振興(xing) 乘勢而上、借力而行的重大戰略機遇。

  東(dong) 北大學組建了工業(ye) 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多個(ge) 創新平台;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聚焦“光+醫療”“光+汽車”“光+通信”持續發力;遼寧遼河實驗室正在搭建由新裝備、新網絡、新係統構成的未來工業(ye) 互聯網試驗設施……一批前沿技術正播下東(dong) 北未來產(chan) 業(ye) 的種子。

  2023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高新技術企業(ye) 分別增長16.0%、15.36%、22.9%,增速居全國前列。

  用“好狀態”提振“強預期”

  哈爾濱中央大街人潮湧動,凍梨切塊、凍梨咖啡、凍梨“開花”帶來驚喜連連;逛早市、遊故宮、吃雞架,“寶藏”城市沈陽讓人流連忘返……今年以來,東(dong) 北文旅持續“出圈”。

  從(cong) “爾濱現象”到“沈陽站站”,多地文旅局長紛紛“上才藝”“整活”,注重百姓反映問題的背後,是幹部們(men) 想幹事、幹成事的熱情和真誠。

  身著赫哲族服飾的赫哲族群眾(zhong) 和饒河縣文旅推薦官在哈爾濱中央大街與(yu) 遊客互動(2024年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在東(dong) 北,越來越多基層幹部從(cong) 幕後走向前台,敢闖、敢幹、實幹蔚然成風,這也打破了外界對東(dong) 北幹部的刻板印象。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幹部作風之變,既提振了東(dong) 北的精氣神,又加速各領域資源要素聚集,推動振興(xing) 發展呈現新氣象。

  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員工餐廳裏,南腔北調的口音不絕於(yu) 耳。在這家位於(yu) 遼寧盤錦的高新技術企業(ye) ,1800多名技術和管理人員中,超過70%來自外省。

  工作人員在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加工產(chan) 品(2023年11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人才“向北飛”,凸顯的是黑土地不斷增強的吸引力。

  2023年,遼寧扭轉連續11年人口淨流出局麵;吉林人口實現由2022年淨流出18.07萬(wan) 人,到淨流入4.34萬(wan) 人的轉變;黑龍江招收博士後1005人,同比增長31.7%。

  在沈陽市皇姑區拍攝的第三批博士住房選房儀(yi) 式(2024年7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人才流向與(yu) 區域經濟活躍度緊密相關(guan) ,折射地方的未來走勢和潛力。”黑龍江省人社廳副廳長左誌斌說,東(dong) 北已成為(wei) 各類人才幹事創業(ye) 的“沃土”。

  “向北飛”的有人才,還有投資。隨著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構建,一批高質量項目紛紛落子東(dong) 北。

  2024年4月,寶馬集團宣布增資200億(yi) 元人民幣,用於(yu) 華晨寶馬大東(dong) 工廠的大規模升級和技術創新;7月,總投資近25億(yi) 元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項目正式落成,“爾濱”再添文旅新地標;當前,總投資105億(yi) 元的中能建鬆原氫能產(chan) 業(ye) 園(綠色氫氨醇一體(ti) 化)一期項目、總投資超600億(yi) 元的沈陽航空航天城項目、總投資837億(yi) 元的華錦阿美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建設正酣……

  在寶馬沈陽生產(chan) 基地拍攝的華晨寶馬第600萬(wan) 輛整車下線儀(yi) 式(2024年5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中建三局承建的沈陽航空航天城項目現場(2024年6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幹事創業(ye) 的‘好狀態’,將提振外界對這片土地的‘強預期’。”東(dong) 北大學中國東(dong) 北振興(xing) 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說,沿著改革創新的路子保持定力、久久為(wei) 功,東(dong) 北重振雄風未來可期。

  文字記者:金風、張米揚、丁非白

  視頻記者:高銘、周夢蝶

  海報設計:薑子涵

  統籌:郝靜、劉心惠、戚文娟、郜新鑫、郭興(xing)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