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要決(jue) 策部署,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係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shu) 寫(xie) 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ti) 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zhuan) 欄,展示教育係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zhuan) 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係列,通過一個(ge) 視頻、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遼寧如何聚焦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服務高質量發展——
視頻帶你看
組圖帶你看
沈陽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李天來院士在實驗室指導研究生開展科研,觀察番茄遺傳(chuan) 轉化過程等情況。
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實驗學校開展籃球操社團活動。
遼寧石化職業(ye) 技術學院北票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組織現場教學授課。
遼寧省鞍山市幼兒(er) 園組織幼兒(er) 和家長一起快樂(le) 做遊戲。
2024年國際中學生體(ti) 育聯合會(hui) 足球世界杯在遼寧省大連市舉(ju) 行,中外球員角逐綠茵場。 遼寧省教育廳供圖
報道帶你看
遼寧聚焦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服務高質量發展——
“三聚焦”賦能區域全麵振興(xing)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2018年以來,遼寧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線,深化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著力培養(yang) 一批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助推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為(wei) 加快遼寧全麵振興(xing) 新突破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支撐。
聚焦人才培養(yang) 以多元人才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wei) 牽引,優(you) 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水平和質量。
遼寧聚焦所需,推動各類人才培養(yang) 規模不斷擴大、培養(yang) 結構不斷優(you) 化、培養(yang) 質量不斷提升。
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遼寧健全“調、停、轉、增”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機製,建立急需學科清單,發布鼓勵發展和暫緩增設專(zhuan) 業(ye) 名單。2018年以來,遼寧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與(yu) 技術等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自主備案目錄外二級學科262個(ge) 、交叉學科35個(ge) ;擁有中國醫科大學婦產(chan) 科學基礎、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人工智能科學與(yu) 技術、沈陽農(nong) 業(ye) 大學作物基因組與(yu) 種質資源、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飛行器設計與(yu) 製造、沈陽建築大學建築遺產(chan) 保護與(yu) 景觀設計等91個(ge) “人無我有”的特色學科;大連理工大學、東(dong) 北大學獲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全省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分別由18個(ge) 、157個(ge) 增至20個(ge) 、186個(ge) ,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分別由35個(ge) 、618個(ge) 增至37個(ge) 、713個(ge) ,新增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工程、精細化工等本科專(zhuan) 業(ye) 444個(ge) ,撤銷186個(ge) ;累計培養(yang) 博士生1.5萬(wan) 人、碩士生22.1萬(wan) 人、本科生103.8萬(wan) 人、專(zhuan) 科生69.7萬(wan) 人。
打造高校引才聚才強磁場。遼寧支持高校對優(you) 秀人才實行破格申報職稱,著力做大人才“蓄水池”。2023年,全省高校新引進博士和高級職稱人才2525人,其中從(cong) 省外引進679人;實施國外智力引進計劃,省內(nei) 7所高校建設國家級外國專(zhuan) 家項目27個(ge) ,引進俄美烏(wu) 日意等10個(ge) 國家專(zhuan) 家團隊38個(ge) ,聘請國家級院士、學術骨幹、青年人才130餘(yu) 人;加大高層次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yang) 力度,實施中外雙導師聯合培養(yang) 研究生項目,獲批779個(ge) 研究生計劃。
組織校企共育卓越工匠。遼寧服務區域產(chan) 業(ye) 高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實施“興(xing) 遼未來工匠”培育工程;麵向遼寧重點企業(ye) 一線優(you) 秀員工,采用“資格推薦+文化考試+技能考核”遴選方式,通過以師帶徒、工匠傳(chuan) 承、送教到崗、多方拜師,修素養(yang) 、厚基礎、強技術、鍛絕活;遴選27個(ge) 培育基地,開展校企協同育人,為(wei) 遼寧全麵振興(xing) 實現新突破儲(chu) 備一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目前,全省已培育“匠苗”190名。
加強農(nong) 村實用人才培養(yang) 。遼寧服務縣域重點產(chan) 業(ye) 人才需求,依托縣級職教中心,組織高職院校與(yu) 縣域重點企業(ye) 共建15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開展五年一貫製學曆教育和高素質農(nong) 民培訓;通過市域定向招生、縣域定向就業(ye) 、產(chan) 教資源精準對接,為(wei) 縣域經濟培養(yang) “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開展人才教育培訓,組織高校開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頭雁”項目,開展“耕耘者”振興(xing) 計劃培訓15期,培訓農(nong) 民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nong) 場主、村“兩(liang) 委”幹部、縣鄉(xiang) 農(nong) 經主管人員、鄉(xiang) 鎮領導幹部等1220人,圍繞土地整地、播種方式、水稻育苗、大豆提產(chan) 能、直播帶貨等開展農(nong) 民素質提升培訓,培訓學員7.4萬(wan) 人次;推進農(nong) 科教協同攻關(guan) ,聯合實施合作項目20餘(yu) 項,榮獲科研成果獎勵10餘(yu) 項。“遼河平原區褐土防蝕保墒培肥與(yu) 產(chan) 能協同提升關(guan) 鍵技術和示範”項目,在阜蒙縣、建平縣等地建立萬(wan) 畝(mu) 示範區,為(wei) 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提供區域樣板;北粳143水稻新品種具有早熟、抗稻瘟病、優(you) 質、高產(chan) 等特點,在適宜區域內(nei) 畝(mu) 產(chan) 達640—680公斤,為(wei) 維護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聚焦產(chan) 教融合 以校企合作賦能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深化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ti) 製、保障機製改革。
遼寧圍繞“一圈一帶兩(liang) 區”重點產(chan) 業(ye) 需求,持續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依托行業(ye) 特色型大學,聯合企業(ye) 強化協同創新、協同攻關(guan) 。
推動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資源精準對接。遼寧服務省內(nei) “老字號”“原字號”“新字號”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大國重器建設,組建石油化工、機器人、船舶、航空等10個(ge) 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依托國家、省級產(chan) 業(ye) 園區組建20個(ge) 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共建校企實習(xi) 實訓基地555個(ge) ,617家成員單位對接項目3000餘(yu) 項;支持職業(ye) 院校與(yu) 產(chan) 業(ye) 園區、領軍(jun) 企業(ye) 共建共管興(xing) 遼產(chan) 業(ye) 學院,實施涵蓋現代農(nong) 業(ye) 、裝備製造等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的校企合作項目。
推動高等教育與(yu) 重點產(chan) 業(ye) 集群聯動發展。遼寧服務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組織行業(ye) 特色鮮明、與(yu) 產(chan) 業(ye) 聯係緊密的高校建設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校企共建智能製造、機器人、人工智能、文旅等省級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181個(ge) ,開發實習(xi) 實訓崗位2.5萬(wan) 個(ge) ,建立實驗室438個(ge) ,聯合培養(yang) 畢業(ye) 生6萬(wan) 餘(yu) 人,解決(jue) 企業(ye) 技術問題1266個(ge) ,推出新產(chan) 品529個(ge) ;加強研究生知識理論創新與(yu) 實踐應用創新能力培養(yang) ,與(yu) 科研院所、行業(ye) 產(chan) 業(ye) 有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組織等共同建立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yang) 示範基地567個(ge) 。
推動職業(ye) 教育“隨企出海”。遼寧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遼寧“職教出海”,召開“一帶一路”國際職業(ye) 教育改革發展研討會(hui) ,13個(ge) 國家共同發起並簽署《沈陽協議》,提升遼寧率先製定的高等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認證標準的國際認可度;堅持“教隨產(chan) 出、校企同行”,在俄羅斯、加納、老撾等14個(ge) 國家建設15個(ge) “墨子工坊”海外職業(ye) 教育產(chan) 業(ye) 學院,應對“走出去”企業(ye) 海外用工荒。遼寧建築職業(ye) 學院成為(wei) 中國—東(dong) 盟職業(ye) 教育聯合會(hui) 首批成員單位,建成1200餘(yu) 平方米的魯班工坊國際教學中心,搭建完成魯班工坊線上教學直播平台,線上培訓外籍學員5000餘(yu) 人次。省內(nei) 16所高職院校與(yu) 阿爾巴尼亞(ya) 、泰國等開展境外合作辦學,累計境外培養(yang) 培訓近萬(wan) 人次。
聚焦科教融匯 以科技創新助推產(chan) 業(ye) 創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dong) 北特色優(you) 勢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遼寧充分發揮科教資源豐(feng) 富、創新資源聚集優(you) 勢,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為(wei) 導向,以前沿科技發展為(wei) 引領,以高校學科優(you) 勢為(wei) 基礎,開展重大重點項目攻關(guan) ,在關(guan) 鍵領域和前沿技術方麵取得新突破。
高水平建設科技創新平台。遼寧高校重組新建全國重點實驗室6個(ge) ,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位居全國前列;聚焦智能化工與(yu) 新能源材料、高端裝備製造與(yu) 新材料、智能計算與(yu) 數字化轉型等前沿重點科技領域,舉(ju) 辦國際產(chan) 學研用合作會(hui) 議,中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簽署合作協議,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高標準啟動遼寧高等研究院建設。遼寧聚焦省內(nei) 4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基地和22個(ge) 重點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需求,按照“建設一批、儲(chu) 備一批、謀劃一批”的建設思路,首批建設先進裝備製造、石化和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3個(ge) 分院;由企業(ye) 提出真問題,列出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項目清單,由政府遴選真課題,凝練一批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重大關(guan) 鍵科技攻關(guan) 項目,形成動態調整的產(chan) 業(ye) 需求項目庫;通過“揭榜掛帥”“賽馬製”“委托製”“項目經理人製”等,組建科技攻關(guan) 團隊,申報招生計劃,開展招生錄取;師生入院後進項目、進企業(ye) ,高研院與(yu) 高校、企業(ye) 簽訂合同,明確各方責權利,聯合開展項目攻關(guan) 、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培養(yang) 拔尖人才,實現重大科技成果和高層次人才“雙產(chan) 出”。
推動校企協同攻關(guan) 與(yu) 成果轉化。遼寧發布《2023年遼寧省首批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重點攻關(guan) 任務“揭榜掛帥”工作指南》,支持高校牽頭、參與(yu) 組建省級以上製造業(ye) 創新中心12個(ge) ,承擔關(guan) 鍵技術、工藝及核心裝備攻關(guan) 項目14個(ge) ,編製地方標準7項,匯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各類創新資源合力攻關(guan) ;連續兩(liang) 年開展遼寧“校企協同科技創新夥(huo) 伴行動”,2023年,全省百所高校對接企業(ye) 1293家,科技成果省內(nei) 轉化4568項,轉化合同金額18.67億(yi) 元,與(yu) 2018年相比分別增加1557項、8.95億(yi) 元,服務支撐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和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提升的水平顯著提升。其中,中國醫科大學的“即用液態口服胃超聲顯影劑”單項轉化金額4800萬(wan) 元,解決(jue) 了國內(nei) 外胃超聲研究領域技術瓶頸,有望成為(wei) 大規模體(ti) 檢初篩胃癌的重要手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