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在實現有效配置資源、促進科技和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在10月19日晚召開的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hui) 分論壇上,多位嘉賓就金融如何進一步服務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為(wei) 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優(you) 勢展開熱議。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產(chan) 保險監管司副司長卜凡偉(wei) 說,銀行業(ye) 、證券業(ye) 、保險業(ye) 都是賦能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在服務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方麵各具優(you) 勢。其中,保險作為(wei) 現代市場經濟體(ti) 係中的一項基礎性製度安排,主要體(ti) 現在以保險保障賦能、以資金集聚賦能、以風險減量賦能三方麵。
據介紹,保險業(ye) 在支持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三農(nong) ”及小微領域發展等方麵取得積極成效。今年1月至8月,我國科技保險保費達388億(yi) 元,為(wei) 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科技活動提供風險保障超7萬(wan) 億(yi) 元。
中信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張文武表示,中信集團把科技金融作為(wei) 支持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著力點和推動力,打造了“股貸債(zhai) 保”聯動的服務體(ti) 係,為(wei) 科創企業(ye) 提供全生命周期綜合金融服務。截至今年9月末,中信銀行科技金融貸款餘(yu) 額達3874億(yi) 元,比年初增長25.2%,服務科技類客戶達到2.8萬(wan) 戶。
“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方麵,金融不僅(jin) 是資金的提供者,更是促進創新、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說,香港作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在參與(yu)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將抓住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機遇,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yu) 全球經濟合作。
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楊江英表示,銀行業(ye) 在賦能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方麵大有可為(wei) 。建議銀行業(ye) 進一步提升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占比,開發適應製造業(ye) 特點的信貸產(chan) 品和服務,以數字化手段拓寬金融服務場景。中銀協將充分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引領作用,適時評估各項政策落地效果,助推銀行業(ye) 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交通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殷久勇看來,國有大型銀行發揮服務實體(ti) 經濟主力軍(jun) 作用,就是要聚焦賦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主戰場。交通銀行從(cong) 集團戰略高度打造科技金融業(ye) 務特色,出台科技金融專(zhuan) 項方案,著力提高對國家重大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的金融支持質效。
他認為(wei) ,金融賦能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就是要提升金融機構自身的金融專(zhuan) 業(ye) 能力,包括全方位綜合化服務能力、數字化經營能力和全球化經營能力等。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指出,近年來,我國已基本搭建起涵蓋科技信貸、股票市場、債(zhai) 券市場、風險投資的立體(ti) 式、廣覆蓋科技金融模式,逐步適應科創企業(ye) 的多樣化融資需求。但以間接融資為(wei) 主的融資模式與(yu) 科創企業(ye) 的融資需求不匹配問題依然突出。
如何更好發展科技金融?張文武建議,要增強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ye) 的融資支持力度,鼓勵更多耐心資本入市;完善立體(ti) 化科技金融供給體(ti) 係,健全銀行、資本市場、保險和創業(ye) 投資等多方聯動機製;用好境內(nei) 外科技金融資源等。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認為(wei) ,要進一步暢通“科技、金融、產(chan) 業(ye) ”三個(ge) 循環,優(you) 化金融服務功能和質效。在完善科技金融生態體(ti) 係和製度建設方麵,建議強化知識產(chan) 權和股權、債(zhai) 權等的保護機製,並設立科技企業(ye) 信息共享機製。
如何更好推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在中關(guan) 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看來,金融機構對企業(ye) 的服務要更加下沉,進一步深入產(chan) 業(ye) ,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更早發現更多優(you) 質企業(ye) 。
本次分論壇舉(ju) 辦期間,還發布了《全國數據產(chan) 業(ye) 地圖(2024)》,全景展示我國數據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進一步引導金融活水精準滴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