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7日在北京開幕。大會(hui) 以“古典文明與(yu) 現代世界”為(wei) 主題,道出了古典學的文明意蘊和時代價(jia) 值。
2024年11月7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在北京正式開幕。張祥毅 攝
從(cong) 曆史維度看,古典學源於(yu) 實踐智慧,旨在滋養(yang) 心性,並非“象牙塔之學”。
一般認為(wei) ,“古典學”一詞源於(yu) 拉丁文“classis”(等級、劃分),現代英文語境下表述為(wei) Classics或Classical Studies,專(zhuan) 指古希臘羅馬經典文本研究。中國的古典學研究盡管概念範圍尚存爭(zheng) 議,但基本圍繞研究和闡發古代文明經典展開。
無論東(dong) 西方,古典學的源頭都是古代先賢從(cong) 實踐中形成的智慧,最終也都導向培養(yang) 人的德性並用之指導實踐。中國先秦時期,“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主張,學習(xi) 不隻是為(wei) 獲取知識,更是為(wei) 了成為(wei) 更好的人。孔子倡導的“天下之達德”與(yu) 柏拉圖主張的“四大美德”,也都不約而同地重視勇敢、智慧、正義(yi) 等人類共同價(jia) 值。
今天,中國和希臘作為(wei) 古老文明的代表,聯合舉(ju) 辦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既有助於(yu) 在公眾(zhong) 麵前揭開古典學的“神秘麵紗”,也有助於(yu) 各國古典學者走出“象牙塔”,學以致用,更廣泛地發揮古典學的實踐價(jia) 值。
2024年11月6日,北京,參加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hui) 的專(zhuan) 家學者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參觀。張祥毅 攝
從(cong) 現實維度看,古典學強調古為(wei) 今用,重在返本開新,亦非“複古派之學”。
古典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古代經典,但開展古典學研究絕非為(wei) 複古,而是汲取先賢智慧解決(jue) 現實問題。在西方,君士坦丁堡發現的古希臘羅馬手稿,直接推動了14世紀至15世紀歐洲文藝複興(xing) ;在中國,孔子入周問禮樂(le)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整理六經,開創儒家思想。
今日中國強調“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亦是古為(wei) 今用、濟古維來傳(chuan) 統的當代呈現。在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指引下,本屆大會(hui) 突出古典文明的現代價(jia) 值,使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令未來文化強國的圖景更具古典文明的學理支撐。
2024年11月6日,北京,專(zhuan) 家學者在中國考古博物館體(ti) 驗編鍾。張祥毅 攝
從(cong) 未來維度看,古典學助推文明互鑒,貴在中外比較,更非“排他性之學”。
晚近幾十年來,古典學界日益看重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古老文明的經典研究,亞(ya) 述學、赫梯學等非西方文明的古典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加之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及人們(men) 對“西方中心主義(yi) ”的反思,如今的古典學已不僅(jin) 限於(yu) 古希臘羅馬,“世界古典學”的概念應運而生,成為(wei) 一門涵蓋範圍更宏闊、研究和闡發各古代文明經典的學問。
作為(wei) 學科,古典學的跨學科發展趨勢也愈發明顯,近年來從(cong) 社會(hui) 學、人類學、考古學等領域切入的考古學研究亦開出碩果。本屆大會(hui) 還匯聚了來自五大洲的400餘(yu) 位中外嘉賓,包括研究政治學、信息學、自然科學及經濟學等學科領域的學者。多元文化背景與(yu) 專(zhuan) 業(ye) 視角下,他們(men) 將如何討論世界古典學的發展方向,值得期待。
20世紀希臘著名文學家尼可斯·卡讚紮基斯有句名言,中國古典學大家羅念生將其翻譯為(wei) :“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的兩(liang) 張麵具,麵具之下是同一張人類理性的麵孔。”在人類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諸多新問題與(yu) 挑戰的今天,中希聯袂呈現這場思想盛宴更顯難能可貴。是時候回到文明的開端汲取智慧,麵向人類的未來攜手同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