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尾市海豐(feng) 縣海城鎮蓮花村,蓮花山上茶葉產(chan) 量和質量的提升,帶動茶農(nong) 戶年均增收約2萬(wan) 元;在河源市東(dong) 源縣仙塘鎮紅光村,咖啡屋、茶館等文旅新業(ye) 態的引進,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約10萬(wan) 元;在清遠市佛岡(gang) 縣水頭鎮,魔芋、光伏等五大特色產(chan) 業(ye) 齊頭並進,2023年帶動全鎮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5.1%,吸引超3500名群眾(zhong) 返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
綠水青山照夢來。這一幕幕和美畫麵,一組組亮眼數據,皆是廣東(dong) 以“百千萬(wan) 工程”為(wei) 譜,奏響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粵”章所取得的顯著成就。
汕尾市海豐(feng) 縣海城鎮蓮花村農(nong) 旅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央廣網見習(xi) 記者 張順鵬 攝)
作為(wei) 廣東(dong) 省委“1310”具體(ti) 部署的“十大新突破”之一,“百千萬(wan) 工程”是破解城鄉(xiang) 二元結構的戰略之舉(ju) ,是為(wei) 民惠民富民的務實之舉(ju) ,更是提升新型工業(ye) 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的必要之舉(ju) 。當前,廣東(dong) 各地正圍繞促進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健全實施“百千萬(wan) 工程”體(ti) 製機製,以優(you) 化完善“百千萬(wan) 工程”集成式改革為(wei) 牽引,突出強縣健全動力機製,突出富民強化製度保障,突出融合促進區域協調,突出向海拓展發展空間,讓“頭號工程”充分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動力。
近日,央廣網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指導、廣東(dong) 省委網信辦組織的“萬(wan) 千氣象看廣東(dong) ·百千萬(wan) 工程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的步伐,深入惠州、汕尾、梅州、河源、清遠等地市,看廣東(dong) 各縣鎮村如何立足資源稟賦,一步步將“百千萬(wan) 工程”的“施工圖”轉化為(wei) 廣東(dong)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景圖”。
河源市東(dong) 源縣仙塘鎮紅光村村貌煥然一新(央廣網見習(xi) 記者 張順鵬 攝)
縣域產(chan) 業(ye) 發展實力強
縣域是城市和鄉(xiang) 村的重要連接點。如何能推進縣域振興(xing) ,讓廣東(dong) 高質量發展的“短板”變“潛力板”?“百千萬(wan) 工程”的深入實施,成為(wei) 化解這一難題的有力舉(ju) 措。通過突出強縣健全動力機製,著力提升縣域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強化縣域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支持等,廣東(dong) 縣域特色產(chan) 業(ye) 不斷發展壯大,讓縣域進一步強起來、富起來、旺起來。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產(chan) 業(ye) 經濟核心區邊緣的惠州市博羅縣,縣域經濟規模近年來穩居廣東(dong) 首位,全國百強縣排名持續躍升,成為(wei) 廣東(dong) 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杆示範。
在全國供銷總社與(yu) 廣東(dong) 省政府的合力建設下,落地於(yu) 博羅縣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dong) ·惠州)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供應基地已成為(wei) 糧油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價(jia) 保供、食材食品加工、農(nong) 產(chan) 品及食品出口、農(nong) 產(chan) 品展示展銷、公共服務配套等五大產(chan) 業(ye) 集聚的現代化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供應基地,成為(wei) 灣區綠色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惠州市博羅縣有良好的地理區位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基礎與(yu) 交通條件,豐(feng) 富的農(nong) 業(ye) 經濟作物資源、大型的倉(cang) 儲(chu) 物流資源等等,都是我們(men) 選擇把項目落到大灣區農(nong) 產(chan) 品基地的原因。”基地內(nei) 的代表性企業(ye) 、優(you) 予食品副總經理張西軍(jun) 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梅州興(xing) 寧市葉塘鎮北塘村,全新建設的村口廣場、休閑公園,成為(wei) 村民們(men) 閑時的好去處。很難想象,這片綠意盎然的休閑活動空間,曾經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廢土地。得益於(yu)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項目,北塘村村民人居環境、生活質量在近幾年得到明顯改善。在與(yu) 北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羅偉(wei) 冬的交談過程中,央廣網記者還了解到一隻“興(xing) 寧鴿”,唱響北塘村“致富歌”的故事。
據悉,近年來,北塘村積極引入梅州金綠畜禽養(yang) 殖基地,投入280多萬(wan) 元,大力支持發展肉鴿養(yang) 殖業(ye) ,該項目預計每年能夠增加14萬(wan) 元的村集體(ti) 收入,通過小鴿子“銜”來大產(chan) 業(ye) ,助力“百千萬(wan) 工程”深入推進。
梅州興(xing) 寧市葉塘鎮北塘村綠意盎然(央廣網見習(xi) 記者 張順鵬 攝)
農(nong) 民增收致富動力足
在“百千萬(wan) 工程”的牽引下,農(nong) 業(ye) 要成為(wei) “現代化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民更要成為(wei) “現代化的農(nong) 民”。如何能壯大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增加農(nong) 民收入,真正實現農(nong) 民富、鄉(xiang) 村美?對此,廣東(dong) 提出要突出富民強化製度保障,積極引入現代化生產(chan) 經營方式,深化土地製度改革,充分挖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多種功能和多元價(jia) 值,助力農(nong) 民增收致富。
風和日麗(li) 的午後,到“粵東(dong) 黃金海岸”——遮浪半島的“咖啡一條街”點上一杯飲品,在日光照耀與(yu) 海風吹拂中享受“慢節奏”的生活,這是不少外地旅客來到汕尾遊玩的“第一選擇”。
“我們(men) 以‘百千萬(wan) 工程’集成式改革為(wei) 抓手,利用臨(lin) 海這一資源稟賦,創新推出‘浮日揚帆’計劃,持續推行‘強村公司+資源整合’模式。通過‘打造一個(ge) 點,引進一批人,帶動一條街,興(xing) 旺一個(ge) 鎮’,打造遮浪‘咖啡一條街’,推動鄉(xiang) 村‘美麗(li) 經濟’實現新躍升。”紅海灣經濟開發區自然資源和建設局副局長劉錦亮向央廣網記者介紹道。
從(cong) 數據可以看出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的“爆火”程度。今年以來,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接待遊客超306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15%;帶動旅遊總收入超19億(yi) 元,同比增長22%;接待過夜遊客約162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86%。“咖啡一條街”營業(ye) 額達到1100萬(wan) 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新增就業(ye) 崗位100多個(ge) ,吸引人口回流3000多人,帶動附近紅坎、水龜寮等4個(ge) 村集體(ti) 收入增長30%。
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的“咖啡一條街”(央廣網見習(xi) 記者 張順鵬 攝)
這樣紅火的景象,不隻發生在汕尾。在河源市義(yi) 合鎮,當地通過聚焦紅色文化傳(chuan) 承,特色化打造典型鎮,以嘯仙故裏紅色研學區為(wei) 發展核心,相繼推動落地縣“百千萬(wan) 工程”幹部人才培訓基地、粵菜師傅、觀瀾民宿、小江灣紅色實踐基地等食、研、旅、宿產(chan) 業(ye) ,有序建設近千畝(mu) “嘯軒”紅茶、油茶種植基地、花海小火車等農(nong) 文旅產(chan) 業(ye) 項目,截至10月底,帶動2024年各村集體(ti) 經營性收入總量達431.66萬(wan) 元,創造經濟收益超600萬(wan) 元。
發揮特色資源優(you) 勢,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場景,正在廣東(dong) 全省縣鎮村“遍地開花”,結出“累累碩果”。
區域協調發展活力滿
去年3月,廣東(dong) 省委、省政府出台措施,推出產(chan) 業(ye) 有序轉移的“1+14+15”政策體(ti) 係,提出支持粵東(dong) 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國內(nei) 外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產(chan) 業(ye) 有序轉移,促進區域產(chan) 業(ye) 融合、協同發展,加快形成主體(ti) 功能明顯、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今年9月,廣東(dong) 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hui) 明確提出,突出融合促進區域協調,立足功能定位和優(you) 勢互補,加強粵東(dong) 粵西粵北地區同珠三角地區的聯動發展、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珠江口東(dong) 西兩(liang) 岸深度一體(ti) 化發展。
“作為(wei) 全省重點支持的產(chan) 業(ye) 轉移主平台之一,從(cong) 珠三角轉移過來的企業(ye) 在我們(men) 產(chan) 業(ye) 園可以拿到最高3000萬(wan) 元的投資獎補,這對企業(ye) 來說是非常重大的利好。”廣佛(佛岡(gang) )產(chan) 業(ye) 園經濟發展局分管負責人謝遠航告訴央廣網記者。
據悉,位於(yu) 清遠市佛岡(gang) 縣湯塘鎮內(nei) 的廣佛(佛岡(gang) )產(chan) 業(ye) 園,是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三園一城”的其中一園。廣佛(佛岡(gang) )產(chan) 業(ye) 園采取“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模式進行合作開發建設,堅持把“百千萬(wan) 工程”作為(wei) 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打造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的主平台、主戰場。2023年,廣佛(佛岡(gang) )產(chan) 業(ye) 園實現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值4.97億(yi) 元,同比增長101.1%;實現工業(ye) 增加值1.06億(yi) 元,同比增長93.5%。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簽約項目140多個(ge) ,總投資超250億(yi) 元。
廣佛(佛岡(gang) )產(chan) 業(ye) 園的迅猛發展勢頭,正是廣東(dong) 推進產(chan) 業(ye) 有序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取得具體(ti) 成效的生動例證。
向海拓展發展潛力大
作為(wei) 海洋大省,廣東(dong) 海洋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為(wei) 全麵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奮力打造“海上新廣東(dong) ”,廣東(dong) 提出要突出向海拓展發展空間,完善海洋空間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機製,優(you) 化港產(chan) 城整體(ti) 布局,更好實現向海圖興(xing) 、向海圖強。
位於(yu) 湛江雷州市覃鬥鎮的“海威2號”深遠海養(yang) 殖平台(央廣網見習(xi) 記者 張順鵬 攝)
大力發展“海上牧場”,是做大做強做優(you) “海上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鍵舉(ju) 措。在湛江這座海洋大市,一望無際的海麵上,一個(ge) 個(ge) “藍色糧倉(cang) ”正加速建成。由海威集團投產(chan) 的“海威2號”深遠海養(yang) 殖平台,是廣東(dong) 目前規模最大的海上養(yang) 殖平台,是廣東(dong) 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再提速的重要標誌。
央廣網記者了解到,“海威2號”是由湛江雷州市、廣東(dong) 海洋大學、廣東(dong) 生態工程職業(ye) 學院三方共建的廣東(dong) 省“百千萬(wan) 工程”縣域創新基地。“對於(yu) 想回到湛江、投身深遠海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的人,我們(men) 會(hui) 從(cong) 水產(chan) 種苗、飼料、技術上給予支持,讓他們(men) 能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發揮自身所長,助力鄉(xiang) 村經濟建設。”廣東(dong) 海威農(nong)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定對央廣網記者說。
據悉,通過印發《湛江市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行動方案(2023—2035 年)》,出台《湛江市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十五條措施》等政策,湛江市大力支持種業(ye) 、裝備、養(yang) 殖、科技、金融保險等多個(ge) 領域與(yu) 關(guan) 鍵環節,全力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示範市。
“海神平台16+兆瓦”全海域大容量風電機組在汕頭智能製造基地組裝下線,全球最大的40兆瓦級動力學六自由度風電機組加載實驗平台開工建設;粵東(dong) 地區首個(ge) 超百萬(wan) 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在汕尾建成,全球最大單機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汕尾下線……不僅(jin) 僅(jin) 在粵西,在粵東(dong) 地區,“海上產(chan) 業(ye) ”的發展同樣“隨風而起”,彰顯廣東(dong) 向海圖興(xing) 、向海圖強的無限潛力。
江河奔騰,匯成磅礴之勢;層巒疊嶂,聚成堅實脊梁。在南粵大地的田間地頭,山海之間,各縣鎮村正以“百千萬(wan) 工程”集成式改革為(wei) 卷,凱歌而行,乘勢而上,合力繪出廣東(dong)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萬(wan) 千氣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