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從“書架”走上“生產線” 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落地生“金”?

發布時間: 2024-12-30 10:24: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盾構機”是隧道挖掘的關(guan) 鍵設備,曾被國外壟斷多年,每台的美元售價(jia) 曾達到以“億(yi) ”為(wei) 單位計算的級別。

  多年來,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e) 持續攻關(guan) ,突破了一係列核心技術,成功造出了國產(chan) 盾構機,售價(jia) 也降到了每台不到3000萬(wan) 元人民幣。如今,全球每10台盾構機中,就有7台來自中國。

  有了自己的科技成果,並且轉化成了實際的產(chan) 品,才能打破別人的壟斷。從(cong) 盾構機這樣的工業(ye) 重器,到手機、掃地機器人這些日用產(chan) 品,都是如此。我們(men) 的高校手中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怎樣讓它們(men) 盡快轉變成實際的技術和產(chan) 品,落地生“金”呢?  

  落地生“金”!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在2024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hui) 上,2700餘(yu) 項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它們(men) 是由200多所高校精心挑選的較具轉化應用價(jia) 值的項目,吸引了2700多家企業(ye) 參會(hui) 。

  天津大學精密儀(yi) 器與(yu) 光電子工程學院博士後 徐佳毅:學校裏麵其實是有很多優(you) 勢技術的,但是可能也是缺少一個(ge) 這樣的平台。

  南京工業(ye) 大學生物與(yu) 製藥工程學院學生 馬卓駿:我們(men) 能夠了解到企業(ye) 之間有哪些需求,也能在我們(men) 的科研產(chan) 出上做一些升級或者改進。

  據了解,此次交易會(hui) 的目的不僅(jin) 為(wei) 了給校企雙方搭建洽談交易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專(zhuan) 家表示,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效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中國科技評估與(yu) 成果管理研究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 李誌民:我們(men) 國家的大學專(zhuan) 利的實施率,比如說好的學校能夠15%以上,不會(hui) 超過20%,一般的學校可能都低於(yu) 10%,發達國家至少50%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複生:總體(ti) 來說,我們(men) 國家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效率比發達國家要低10%到30%。這個(ge) 差距還是蠻大的,造成了我們(men) 科技成果的大量浪費。

  中國產(chan) 學研合作促進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 雷朝滋:科技成果轉化不成現實生產(chan) 力,過去老百姓買(mai) 個(ge) 馬桶蓋還要跑到國外去,這就是我們(men) 的悲哀。要改變這種情況,老百姓有需求,我們(men) 的科技就要創造新產(chan) 品,不光是創造新產(chan) 品,滿足現有需求,還要創造新需求。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在哪?

  科技成果轉化效能不夠,影響到方方麵麵。幾年前有人專(zhuan) 門跑國外去買(mai) 馬桶圈,其實都跟這事有關(guan) 係。目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有待提升,高校專(zhuan) 利的實施率跟發達國家的差距比較大。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高校在有效期內(nei) 的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79.4萬(wan) 件,占專(zhuan) 利總量的四分之一。

  專(zhuan) 利轉化率如何呢?據《2022年中國專(zhuan) 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高校發明專(zhuan) 利實施化率為(wei) 16.9%,產(chan) 業(ye) 化率僅(jin) 為(wei) 3.9%,遠低於(yu) 企業(ye) 發明專(zhuan) 利產(chan) 業(ye) 化率的48.1%。這麽(me) 多發明專(zhuan) 利束之高閣,這麽(me) 多科技成果成為(wei) 擺設,這究竟是為(wei) 什麽(me) ?

  中國產(chan) 學研合作促進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雷朝滋告訴記者,很長時間以來,高校教師申請專(zhuan) 利可以獲得高額補貼、資助和獎勵,還可以用於(yu) 職稱評定、績效獎勵,在這一政策刺激之下,高校產(chan) 生了大量沒有轉化價(jia) 值的“專(zhuan) 利”。

  中國產(chan) 學研合作促進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 雷朝滋:我們(men) 的專(zhuan) 利數量相當於(yu) 10個(ge) 最發達國家之和,量太大,但這裏麵有很多專(zhuan) 利,申請的時候就不是從(cong) 轉化的目的出發的,它是為(wei) 了應對學科評估、評職稱,各種各樣的考核,這些專(zhuan) 利能不能轉化,科研人員很少考慮,比如說研究育種的,弄了一個(ge) 種子出來,產(chan) 量很高,但是它抗病不行,抗倒伏不行,它仍然沒法用,如果不是市場所需要的,它就很難轉化。

  為(wei) 改變我國高校專(zhuan) 利“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等問題,2020年,教育部、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等部門專(zhuan) 門出台意見,要求高校停止對專(zhuan) 利申請的資助獎勵,大幅減少並逐步取消對專(zhuan) 利授權的獎勵,有條件的高校要開展專(zhuan) 利申請前評估。雷朝滋告訴記者,現有的存量專(zhuan) 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改革前產(chan) 生的“注水專(zhuan) 利”。與(yu) 此同時,我國高校科研的評價(jia) 導向仍普遍存在問題。

  中國產(chan) 學研合作促進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 雷朝滋:相當多的學校在考核評價(jia) 導向這方麵沒有做根本的改變,仍然是論文導向,評教授要多少篇論文,有多少篇是什麽(me) 基金項目。相當多的高校在對老師的考核評價(jia) 上,縱向橫向項目有很大差別的。縱向項目指的是來自國家財政支持的項目,橫向科研指的來自企業(ye) 支持的項目,很多學校的教師同樣都拿了500萬(wan) 經費回來的項目,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縱向項目考核的時候乘以大於(yu) 一的係數,橫向項目乘以小於(yu) 一的係數,而且有些地方還有一種說法,做橫向是因為(wei) 沒本事拿縱向,它會(hui) 影響教師和企業(ye) 合作的積極性的。

  中國科技評估與(yu) 成果管理研究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 李誌民:形成成果是要轉化的,卻用論文去評價(jia) 它,論文是科研過程中的副產(chan) 品,我們(men) 都把它當成主業(ye) 來抓,而不是說真正解決(jue) 生產(chan) 實際中遇到的問題。

  此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還有很多其他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奕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施聖賢:一些學校都有非常好的成果,也有很好的應用,但是可能大家不太敢拿出來。學校的專(zhuan) 利其實是屬於(yu) 國有資產(chan) ,不可能隨隨便便拿出去轉讓,涉及國有資產(chan) 的流失。

  華東(dong) 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師 朱正舉(ju) :我們(men) 學校往往完成的是從(cong) 0到1的基礎研究,但是到產(chan) 業(ye) 應用需要小試中試,其實比較難走,難在誰來承擔這個(ge) 成本。  

  解決(jue) “不能轉化”

  改變科研人員考評機製

  專(zhuan) 家提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情況不夠理想的三個(ge) 原因:

  第一,是對專(zhuan) 利等科技成果的考核評價(jia) 導向有問題,重數量輕質量,看重論文,導致出現很多注水專(zhuan) 利,實際上就“不能”轉化;

  第二,學校的專(zhuan) 利其實屬於(yu) 國有資產(chan) ,製度上的一些約束讓人“不敢”轉化,怕涉及國有資產(chan) 流失的責任;

  第三,從(cong) 專(zhuan) 利到產(chan) 業(ye) 應用需要經曆小試中試等多個(ge) 階段,每個(ge) 階段都很難,都需要花錢,因此很多人不知道怎麽(me) 轉化,“不會(hui) ”轉化。

  其中,考核評價(jia) 導向是首要的問題。如何引導高校裏的科研人員,做真成果、服務真需求?多年前,南京工業(ye) 大學也麵臨(lin) 這個(ge) 難題,2019年,學校開始試點評價(jia) 製度改革,正是這一改革,讓教師們(men) 服務產(chan) 業(ye) 、著力科技轉化的熱情高漲。

  在南京工業(ye) 大學,記者見到了徐寧老師,他正帶領學生為(wei) 企業(ye) 做一項汙泥減量化試驗,今年47歲的他,去年才評上教授,相比許多同齡人來說,晚了很多年,原因就是他更擅長解決(jue) 企業(ye) 的技術難題,而不是寫(xie) 文章、發論文,但後者恰恰是此前評職稱的一些硬指標。他告訴記者,能順利評上教授,要多虧(kui) 了學校評價(jia) 製度的改變。

  徐寧告訴記者,學校去年完善出台了這份職稱評審改革辦法,為(wei) 老師們(men) 提供了四個(ge) 不同的晉升通道。

  南京工業(ye) 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 徐寧:有以教學為(wei) 主的教學科研型教師,而貼合我的是學校新開的賽道,叫社會(hui) 服務型教師。它對文章的要求,發明專(zhuan) 利可以去替代,製定的這個(ge) 行業(ye) 技術標準也可以替代核心期刊。

  過去一年間,徐寧先後為(wei) 7家企業(ye) 的技術難題提出了解決(jue) 方案,科研到款金額超過300萬(wan) 元。在南京工業(ye) 大學,已經有50多位像徐寧這樣的老師評上高級職稱。為(wei) 了更好調動大家服務企業(ye) 的積極性,學校還對工資、績效等分配製度進行了改革。

  南京工業(ye) 大學校長 蔣軍(jun) 成:不光是解決(jue) 職稱問題,我們(men) 把橫向經費來自企業(ye) 界的項目和縱向經費來自國家的同等對待,就是讓老師們(men) 心底無憂,放開手腳去把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場。

  南京工業(ye) 大學教授 金萬(wan) 勤:讓教授可以擁有90%的轉讓股權,是一個(ge) 很大的比例,這樣我們(men) 成立一個(ge) 創業(ye) 團隊,教師才有積極性,把原創性成果盡快轉化為(wei) 產(chan) 品。

  據了解,近五年,南京工業(ye) 大學成果轉化金額已經超過26億(yi) ,年均增速超過20%,極大助力了當地企業(ye) 的發展。  

  “不敢轉化”

  高校擔心的是什麽(me) ?

  一個(ge) 新賽道,對教師評價(jia) 機製的破局,讓南京工業(ye) 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得到了極大提升。調查中,一些高校負責人也表示,高校科技成果具有職務屬性和國有資產(chan) 屬性,很多高校院所有擔憂,產(chan) 權不清晰,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失誤是否會(hui) 被追責?這也確實成為(wei) 製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機製問題。

  中國科技評估與(yu) 成果管理研究會(hui) 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 李誌民:作為(wei) 教授,是你發明的,但是你用的是國家的資金,用的是學校的場地,所以你產(chan) 生的成果它是屬於(yu) 學校的。這是無形資產(chan) ,評估就很難。過去我們(men) 曾經說科技成果它是一塊冰,你不轉化,冰化了也沒誰管,但是你要說把它賣給別人,這有人管你了。國有資產(chan) 不能流失,要是簽相應的協議,要負法律責任,它的這種複雜程度就在這。  

  解決(jue) “不敢轉化”

  讓教授們(men) 大膽往前走

  成果不轉化,沒有人管,成果轉化了反而可能要承擔法律風險,這讓很多高校“不敢轉”“不願轉”。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2020年和2021年,科技部等部門連續兩(liang) 年進行試點改革,將這些科研成果賦權給老師進行轉化,免除成果轉化擔責的後顧之憂。

  上海交通大學的李衛東(dong) 教授從(cong) 事腦機接口研究十多年了,他已經取得了十多項相關(guan) 技術專(zhuan) 利,這些前沿技術有望給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等患者的診斷和康複帶來幫助。

  上海交通大學是科技成果評價(jia) 改革的試點單位,已經基本破除了體(ti) 製機製壁壘,然而,從(cong) 實驗室創新走向產(chan) 業(ye) 化應用,還需要資金、場地以及專(zhuan) 業(ye) 服務人才等全方位支持,而這恰恰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短板,也是李衛東(dong) 教授項目能否成功轉化的關(guan) 鍵。

  國家技術轉移東(dong) 部中心執行總裁 鄒叔君:無論是剛開始要去做一個(ge) 概念驗證,或者要去做中試,它都需要資金支持。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產(chan) 業(ye) 的很多的技術需要,它是變化比較快的,這其實會(hui) 是一個(ge) 問題。

  如何破解這個(ge) 難題,加快建設的上海“大零號灣”正在探索方案,這是上海市以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dong) 師範大學為(wei) 核心重點打造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李衛東(dong) 教授的項目前不久成功落地在了上海“大零號灣”,這裏為(wei) 像他這樣的初創型企業(ye) 提供了一係列支持。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專(zhuan) 項辦公室主任 柳寧:有一些共享的實驗設施,充分去降低它的科創成本。這個(ge) 地方專(zhuan) 門設立了我們(men) “大零號灣”的科技創新策源基金,在難以去獲得風險投資狀態下,能夠實現給他們(men) 第一桶金。同時,過去企業(ye) 要一個(ge) 政策的支持,需要去對接,我的團隊可以為(wei) 他們(men) 全方麵來做好服務。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這樣的“扶上馬送一程”,為(wei) 了更好地助力科研成果實現從(cong) 實驗室到生產(chan) 線的跨越,今年9月,教育部在江蘇啟動了首個(ge)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麵向全國高校搭建從(cong) 技術研發到小批量試生產(chan) 的公共轉化平台。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 袁靖宇:準備設立百億(yi) 量級天使基金,主要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做到政策到位、資金到位、物理空間到位以及轉化的機製保障措施到位,來推進我們(men) 的成果盡快轉化。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