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氣象。2025年,就業(ye) 、住房、醫療、養(yang) 老等民生領域將迎來哪些新變化?
近期,中央部委密集召開工作會(hui) ,確立一係列民生工作目標。請跟隨“新華視點”記者,來看這份“民生清單”將如何影響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
就業(ye) :加強對高校畢業(ye) 生等重點人群就業(ye) 支持
2024年1至11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ye) 1198萬(wan) 人,平均調查失業(ye) 率5.1%,就業(ye) 局勢保持總體(ti) 穩定。農(nong) 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繼續增加,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3296萬(wan) 人。
2025年1月15日,求職者在招聘會(hui) 現場了解招聘信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阮雪楓攝)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近期召開的會(hui) 議指出,2025年將更加突出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ye) 、城鄉(xiang) 基層和中小微企業(ye) 就業(ye) 支持計劃,強化就業(ye) 政策落實,加強對高校畢業(ye) 生、農(nong) 民工、退役軍(jun) 人等重點人群就業(ye) 支持。
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是重中之重。2025屆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wan) 人,同比增加43萬(wan) 人。
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就業(ye) 促進司副司長運東(dong) 來表示,2025年在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方麵,將堅持崗位開發和政策激勵並重,能力提升和服務優(you) 化並行,更好支持就業(ye) 成才,支持中小微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吸納就業(ye) ,積極穩定公共部門崗位,拓寬畢業(ye) 生等青年就業(ye) 成才渠道,不間斷舉(ju) 辦“百日千萬(wan) 招聘”、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金秋招聘月等活動,促進人崗高效匹配。
住房: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chan) 市場止跌回穩
近期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工作會(hui) 議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
——將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chan) 市場止跌回穩。著力釋放需求,將各項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堅決(jue) 落實到位,大力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著力改善供給,商品房建設要嚴(yan) 控增量、優(you) 化存量、提高質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
——著力推動構建房地產(chan) 發展新模式。優(you) 化和完善住房供應體(ti) 係,推動建立要素聯動新機製,大力推進商品住房銷售製度改革,加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製度。
——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建立城市體(ti) 檢和城市更新一體(ti) 化推進機製。謀劃實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全麵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提高住宅建設標準,構建支持住房品質提升的製度體(ti) 係。
醫療:健康服務“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減少輾轉,能及時看上病、看好病,是群眾(zhong) 所需。2025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hui) 議帶來新消息:以基層為(wei) 重點,推進城鄉(xiang) 融合和區域均衡發展。
衛生健康係統的為(wei) 民服務實事清單公布,2025年將從(cong) 多個(ge) 方麵交出答卷:
全國二、三級公立綜合醫院均提供兒(er) 科服務;推進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12356的應用;地市內(nei) 醫療機構之間檢驗檢查結果互認項目超過200項;每千人口3歲以下嬰幼兒(er) 托位數達到4.5個(ge) ;常住人口超過10萬(wan) 的縣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務;推進“血費減免一次都不跑”……
會(hui) 議還部署,在新的一年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ti) 製改革,健全維護公益性的運行保障機製,以地市為(wei) 單位全麵推廣三明醫改經驗,以公益性為(wei) 導向推進公立醫院編製、醫療服務價(jia) 格、薪酬等動態調整;研究促進生育政策,擴大老年健康服務供給,落實好一攬子生育支持政策。
養(yang) 老:深化養(yang) 老服務改革發展
近期召開的全國民政工作會(hui) 議明確,2025年,民政部將製定促進老年人社會(hui) 參與(yu) 、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等政策措施,探索老年人意定監護實施機製,深入組織實施新時代“銀齡行動”,建立老年人口狀況和老齡事業(ye) 發展統計調查製度。
民政部還將優(you) 化養(yang) 老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推進縣(區)、鄉(xiang) 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yang) 老服務網絡建設;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持續健康發展;突出失能照護剛需,增強居家、社區、機構等不同服務形態的照護服務功能。
近期舉(ju) 行的全國財政工作會(hui) 議部署,2025年,將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yang) 老金,提高城鄉(xiang) 居民基礎養(yang) 老金,提高城鄉(xiang) 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織密紮牢社會(hui) 保障網。
1月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養(yang) 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發布。這是我國首個(ge) 以黨(dang) 中央、國務院名義(yi) ,對養(yang) 老服務工作進行體(ti) 係化製度設計的綱領性政策文件。意見明確,到2029年,養(yang) 老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體(ti) 老年人享有基本養(yang) 老服務。
教育:持續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今年有哪些著力點?
教育部負責同誌表示,要健全與(yu) 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製,把“縣中振興(xing) ”作為(wei) 深化基礎教育擴優(you) 提質的關(guan) 鍵樞紐點,有序探索中考改革,統籌提升校內(nei) 教育質量和校外治理水平。
同時,教育部門將有序保障好特殊群體(ti) ,加強孤獨症兒(er) 童特殊教育學校建設,辦好“教育入學一件事”。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推進有條件的地方先行探索。
2025年,教育部將持續抓好學生綜合體(ti) 育活動時長提升、藝術實踐活動普及等重點環節,紮實推進“五育並舉(ju) ”各項行動計劃。
消費:以舊換新加力擴圍 消費場景創新多元
全國商務工作會(hui) 議明確,2025年推進提振消費專(zhuan) 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手機、家電、汽車、家裝廚衛、電動自行車等領域的實施細則自1月15日起陸續發布,明確具體(ti) 補貼標準、操作流程。
會(hui) 議還提出,著力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發展數字消費,加快構建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ti) 係。
2025全國網上年貨節啟動、零售商超興(xing) 起“調改”熱、家政服務市場持續火熱……隨著春節臨(lin) 近,線上線下消費持續升溫,越來越多消費者從(cong) “買(mai) 商品”向“買(mai) 服務”轉變。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商務部將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落實落細;舉(ju) 辦商旅文體(ti) 健融合的各類活動;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多措並舉(ju) 改善消費條件,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與(yu) 縣域商業(ye) 建設三年行動。
“菜籃子”“米袋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
2024年我國“三農(nong) ”成績單令人欣喜——在連續9年保持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的基礎上,全年糧食產(chan) 量首次達到1.413萬(wan) 億(yi) 斤,大豆油料擴種成果有效鞏固,“菜籃子”產(chan) 品供給充裕,國家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
2024年10月13日,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雙河鎮,村民駕駛收割機進行卸糧作業(ye)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近期召開的全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局長會(hui) 議就做好2025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作出部署:大力推動糧食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壯大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整治提升農(nong) 村人居環境……千方百計提升農(nong) 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還提出將認真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將從(cong) 優(you) 化生豬產(chan) 能調控機製、持續跟進肉牛奶牛產(chan) 業(ye) 紓困、實施養(yang) 殖業(ye) 節糧行動等方麵發力。
兜底保障:持續健全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
2025年,我國將持續健全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民政部門將製定低收入人口認定辦法、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辦法,全麵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工作。
為(wei) 更好滿足困難群眾(zhong) 多樣化救助需求,2025年,我國將推進研究發展服務類社會(hui) 救助的政策措施,推動完善低收入人口就業(ye) 救助、產(chan) 業(ye) 幫扶等發展型政策舉(ju) 措。
在兒(er) 童福利和權益保障方麵,民政部門將持續鞏固孤兒(er) 和事實無人撫養(yang) 兒(er) 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強對流動兒(er) 童和留守兒(er) 童關(guan) 愛服務,加快建立數據台賬,推進分類精準幫扶。同時,開展兒(er) 童福利機構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點工作,推進兒(er) 童福利機構麵向社會(hui) 提供服務,加強和提升困境兒(er) 童心理健康關(guan) 愛服務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