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白色戎裝的醫者 守護人民健康的衛士
王軼為(wei) 植入人工耳蝸的患兒(er) 及家屬講解注意事項。本人供圖
“醫患本就是戰友,麵對疾病這個(ge) 共同的敵人,真心換真心,看到患者逐漸康複,醫生內(nei) 心的歡喜應該不亞(ya) 於(yu) 患者。在青海一年時間太短暫,有時我也焦慮不安,總覺得時間不夠用,還有很多事情沒幹完。我一定會(hui) 再次回到青海,為(wei) 青海培養(yang) 人才,提高醫療診治水平,讓患者減少跨省就醫,減輕患者和社會(hui) 負擔。”回想起在青海工作的日子,王軼感觸頗多。
王軼是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2021年,作為(wei) 中組部、團中央第21批來青博士服務團成員之一來到青海,掛職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開展為(wei) 期一年的醫療援助工作。短短一年,王軼在青海獲得了患者的認可,打開了青海醫療的新視野,培養(yang) 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一年支援傾(qing) 盡全力助力罕見病診治
2021年,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病房中、走廊裏,不時會(hui) 傳(chuan) 來感謝聲,陸續治愈出院的罕見病患者及患者家屬,常常眼含淚水把錦旗、感謝信和鮮花送到王軼手中。身患SAPHO綜合征的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患病十幾年四處求醫無果,花盡了家裏的積蓄,終於(yu) 在王軼的治療下痊愈了。出院時,她寫(xie) 了一封感謝信並深情朗讀:“患病尋醫十載,終未脫離苦海。常年以淚洗麵,期盼華佗再現。最美醫生王軼,全力攻克難題。患者八方聚集,將己托付神醫。青大附醫給力,服務堪稱第一。開設綠色通道,醫護凝心聚力。感激難以言表,率性提起拙筆。愛您醫者仁心,讚您精湛技藝。患者康複無數,口碑便是偉(wei) 績。他日戰勝SAPHO,大恩大德永記。醫護日夜辛勞,少有時間小憩。萬(wan) 望白衣天使,更加珍重身體(ti) !”這封信代表著眾(zhong) 多患者的心聲。
宋女士所患的SAPHO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病,主要累及骨、關(guan) 節與(yu) 皮膚。因患者年齡和病程不同,臨(lin) 床表現的多樣性、皮損和骨病的出現可間隔數年以及本病的罕見性等因素,使得SAPHO綜合征容易誤診、漏診。而北京協和醫院係全國罕見病聯盟牽頭單位和疑難病診治中心,接診的SAPHO患者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最多的,其中經過王軼悉心診治的SAPHO患者接近400人。王軼對耳鼻喉科疾病經驗豐(feng) 富,尤其對與(yu) 耳鼻喉相關(guan) 的全身係統性疾病、疑難病、罕見病的診治積累了很多經驗。
“我發現青海罕見病疑難病診斷水平與(yu) 其他省市存在一些差距。提高青海罕見病、疑難病的診斷水平,能大大減少患者跨省就醫的經濟負擔。罕見病疑難病相關(guan) 知識科普宣教,也有助於(yu) 提升青海醫療水平。”王軼說。
為(wei) 了讓青海臨(lin) 床醫生加強對罕見病的認識、關(guan) 注罕見病,掌握診治方法,2021年7月,王軼邀請了“黏多糖貯積症”“Albright 綜合征”“卡爾曼綜合征”三種罕見病的患者來到青海參加醫患見麵會(hui) ,通過鮮活的、表現各異的病例教學,切實提高青海醫務人員對於(yu) 罕見疑難病的診斷、治療及科研能力。“通過此次見麵會(hui) ,讓我們(men) 醫護人員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這3種罕見病,提高盡早識別相關(guan) 症狀及規範診療的能力,也能讓患者感受到‘病雖罕見,愛不罕見’。”活動結束後,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兒(er) 科醫生曹海霞感慨道。
見麵會(hui) 後1個(ge) 月,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兒(er) 科就診斷出1例黏多糖貯積症,填補了青海黏多糖貯積症診斷的空白;免疫科和耳鼻喉科聯合診斷出1例聲帶竹節病,該病全球報道目前不足100例,診斷水平的提高已經初見成效。這讓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受到了很大鼓舞,耳鼻喉科副主任張英表示,要繼續向王軼學習(xi) “做有品質的醫療、有溫度的醫者”,始終熱愛醫務事業(ye) ,進一步提升罕見疑難病診治能力,為(wei) 患者解除痛苦,為(wei) 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同時,為(wei) 了推動青海罕見病診治項目順利實施,王軼四處奔波,多方溝通協調,籌措到中華慈善總會(hui) 善緣基金50萬(wan) 元的項目啟動資金。
“王軼院長為(wei) 人隨和,經常與(yu) 我們(men) 分享工作中的經驗與(yu) 體(ti) 會(hui) ,組織開展科研能力培訓,傳(chuan) 授論文選題、科研數據收集、分析、處理的方式方法,鼓勵大家閱讀國內(nei) 外最新文獻,了解疾病診治的最新動向,使得科室臨(lin) 床與(yu) 科研水平明顯提升。”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宋凡說,一年來,王軼與(yu) 青海的同事們(men) 共同撰寫(xie) 論文6篇,其中4篇陸續發表於(yu) 核心期刊。
“王軼在罕見病的診療方麵幫助我們(men) 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為(wei) 我們(men) 傳(chuan) 授新的理念、知識和技術,對我們(men) 附屬醫院醫療技術的整體(ti) 提升有很大作用,對罕見病學科建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men) 自身也會(hui) 更加努力提高罕見病診斷、治療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三本書(shu) 籍情係高原人民身體(ti) 健康
“罕見病知曉率低,青海科研能力較弱,發展高原醫學迫在眉睫。支援時間有限,如何能夠持續幫助青海提高醫療水平呢?”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王軼心中,經過反複思考,王軼萌生了編寫(xie) 書(shu) 籍的想法,將多年的診療經驗、國內(nei) 外最新相關(guan) 技術、還需攻克的難題等都詳細記錄下來,以便為(wei) 廣大醫務工作者及大眾(zhong) 提供借鑒參考和專(zhuan) 業(ye) 指導。
作為(wei) 主編,王軼與(yu) 中組部第21批來青博士服務團14名醫學博士一起,發揮各自的專(zhuan) 業(ye) 特長,深入基層,以罕見病、疑難病為(wei) 突破口,收集罕見、疑難病例並整理,共同撰寫(xie) 了《罕見疑難病集錦》,於(yu) 2021年6月底正式出版,向黨(dang) 的百年華誕獻禮。《罕見疑難病集錦》收集整理了70個(ge) 各科罕見疑難病例,圖文並茂,以便醫護人員遇到疑難雜症翻閱參考。
在青期間,王軼在與(yu) 來自高海拔地區的患者、專(zhuan) 家溝通交流並進行觀察調研發現,高原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對人體(ti) 具有一定的影響,高原疾病明顯有別於(yu) 平原地區,恰當的預防與(yu) 處理能夠降低傷(shang) 殘發生率。正值青海省委、省衛生健康委籌備建立國家級高原醫學中心,作為(wei) 高原醫學中心籌備工作組成員之一,王軼積極聯係全國有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攜手援青博士、同行,與(yu) 青海、西藏高原醫學專(zhuan) 家一起,查閱國內(nei) 外高原相關(guan) 疾病的最新進展,編寫(xie) 了205萬(wan) 字的《高原醫學》,涵蓋高原疾病診治、高原體(ti) 育、高原食品、高原醫藥等,為(wei) 急慢性高原病、高原相關(guan) 疾病的準確高效診治提供了最新方案。
麵對臨(lin) 床任務重、組稿進展慢的困境,王軼十分焦急,她多方協調,邀請全國各地醫學專(zhuan) 家共同參與(yu) 。在編寫(xie) 過程中,為(wei) 了精益求精,一個(ge) 章節她與(yu) 作者反複溝通、補充、修改十幾遍也是常有的事情。她傾(qing) 盡全力投入編寫(xie) 工作,因高原反應頭痛無法入睡時,她仍然埋頭於(yu) 工作中,查資料、整理病例、進行編寫(xie) 工作。“工作有時能分散注意力,忘記高反的頭痛。援青時間過得太快,我能為(wei) 青海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吧。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關(guan) 注高原醫學,各盡其能,為(wei) 將來建設高原醫學中心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她還與(yu) 援青博士鮑豔舉(ju) 共同主編了《走進藏醫》,介紹了曆史悠久的藏醫藥,為(wei) 了解藏醫藥、發展藏醫藥獻出自己的力量,為(wei) 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
相比臨(lin) 床中的診治救治一個(ge) 個(ge) 的患者,王軼希望通過書(shu) 籍、巡講、交流等多種形式,更大範圍更大程度地促進青海醫療發展,提高高原群眾(zhong) 的健康水平,她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一生情懷醫者仁心持續“輸血”
醫者仁心,王軼總是待患者如親(qin) 人一樣。當患者躺在手術台上,她總是輕輕撫摸他們(men) 的頭,輕聲細語安撫患者的情緒。當麻醉醫生開始麻醉時,她會(hui) 輕輕地握著患者的手和拉著患者的胳膊,讓他們(men) 放鬆安心。“患者從(cong) 全國各地來青海找我看病,千裏迢迢,這份信任我很感動,也深感責任重大,我必須待他們(men) 如親(qin) 人一樣。”王軼說。
2021年6月,王軼組織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利用周末休息時間,為(wei) 青海省特殊教育學校的兒(er) 童免費進行耳鼻喉科檢查和聽力篩查義(yi) 診,為(wei) 孩子們(men) 耐心講解聽力和耳朵保養(yang) 知識;為(wei) 人工耳蝸植入的患兒(er) 講解人工耳蝸的原理,使用注意事項等,為(wei) 他們(men) 改善聽力增強信心。
王軼為(wei) 青海做的遠不止這些。為(wei) 支持青海眼科的發展,王軼聯係簽訂慈善基金協議,免費為(wei) 當地藏族同胞進行眼疾的檢查、治療,同時邀請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專(zhuan) 家楊華博士,指導當地眼科醫生手術,極大提高了青海眼科疾病的診治水平;在完成日常的各項工作之外,王軼奔走於(yu) 青海省人民醫院、青海紅十字醫院、青海省第四人民醫院、玉樹八一醫院、海北州藏醫院等全省各級醫院進行會(hui) 診、交流,在醫療查房中認真講解,在手術中手把手帶教,在病例討論中引入新的學術觀念,在管理中主動傳(chuan) 授管理經驗,培養(yang) 了一批業(ye) 務技術骨幹,實現以“輸血型”向“造血型”的轉變。
“青海省委、省政府、省委人才辦、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聽取我們(men) 博士團的建言獻策並全力支持,使得我們(men) 助力青海發展的想法,都能順利實施。因此我工作起來很快樂(le) ,一點不覺得苦和累。工作有目標就很振奮、很幸福,我會(hui) 持續關(guan) 注青海醫療衛生健康事業(ye) ,也會(hui) 繼續盡己所能持續‘輸血’。”雖然現在王軼已經回到北京,但她依舊牽掛著青海。
2021年,王軼成功入選青海省“昆侖(lun) 英才-高端創新創業(ye) 人才”柔性引進領軍(jun) 人才,依托北京協和醫院這一平台,繼續幫助青海各地區、各醫院提升診斷、治療及科研能力,幫助青海建設西北地區罕見疑難病診療中心。
青海高原孕產(chan) 婦死亡率和新生兒(er) 出生缺陷率處於(yu) 高位的情況一直讓王軼牽腸掛肚,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她向青海省科技廳申請了“2023年青海省重點研發與(yu) 轉化計劃項目”課題,希望為(wei) 降低青海耳聾發病率,提高人口質量繼續出力。
“受聘為(wei) 青海大學博士生導師我感到很榮幸,我會(hui) 努力為(wei) 青海培養(yang) 人才,提高診治水平,讓患者減少跨省就醫,減輕患者和社會(hui) 負擔。我將牢記,要為(wei) 黨(dang) 分憂,為(wei) 國家、為(wei) 人民服務,我是身著白色戎裝的醫者,是守衛人民健康的衛士。”王軼深情而堅定地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援青博士團 用愛護高原
截至目前,門診已接診1400餘人次。“周英博士還將廣州的中醫膏方製作理念與青海道地藥材結合,成功研製了多款適合本地患者慢性疾病的中醫膏方,已發放400餘人次,廣受患者好評。”青海省婦幼保健院院長王守磊說。[詳細] -
天津援青醫生給這裏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努力成為一顆顆優質的‘種子’,發揮‘一個帶一群、一個幫一片’作用。”天津援青指揮部總指揮宋建說,天津援青著力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問題,為黃南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詳細] -
北京援青醫療隊:傾力嗬護江源藏族同胞生命健康
2010年,中央決定由北京對口援建玉樹州。自2019年8月5日開始,第四批北京對口幫扶醫療隊順利接棒,以“院長+團隊+改革”幫扶的形式共三期17人,開展對口玉樹州人民醫院幫扶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