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生命禁區”好夫妻 三尺講台譜人生
去年9月20日,我隨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捐贈高原撿拾車誌願服務組人員,一同來到藏北雙湖縣中心小學看望模範教師杜安東(dong) 、曹曉花夫婦,並為(wei) 該校師生送去《阿古頓巴》動畫片與(yu) 部分書(shu) 籍。
共同的“西藏情結”,使我們(men) 一見如故。正如協會(hui) 秘書(shu) 長王健所說:“看到你們(men) 兩(liang) 人長期在雙湖縣教書(shu) 育人的事跡,為(wei) 你們(men) 甘於(yu) 奉獻的精神所感動,協會(hui) 讓我們(men) 捐贈高原撿拾車誌願服務組帶來全體(ti) 會(hui) 員的關(guan) 心和問候。”
雙湖縣平均海拔5000多米,每年冬季長達8個(ge) 月,含氧量隻有內(nei) 地40%,被稱為(wei) “人類生理極限的試驗場”。
這是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捐贈高原撿拾車誌願服務組一行與(yu) 教師杜安東(dong) 、曹曉花夫婦及部分學生一起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2019年8月20日攝)
杜安東(dong) 和曹曉花夫婦是我的山東(dong) 老鄉(xiang) 。2008年夏天,從(cong) 新疆大學畢業(ye) 回到老家工作的夫妻倆(lia) ,在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裏,參加了西藏自治區公招教師考試,一起被分配到那曲市雙湖縣中心小學擔任教師。這一幹就是12年。
去年盛夏,因為(wei) 我的同事、新華社西藏分社張京品等人的新聞報道,這對青年教師的事跡才被人們(men) 所了解。
沒有到過雙湖草原的人,無法體(ti) 會(hui) 超高海拔缺氧對人的心理、身體(ti) 所帶來的巨大挑戰。人們(men) 曾說:“在雙湖,躺著也是貢獻!”此話不假。因為(wei) 上世紀70年代,雙湖縣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無人區。開發藏北無人區後,這裏才從(cong) 無人到有人,並逐步走向繁榮。
這是教師杜安東(dong) 、曹曉花夫婦在課下與(yu) 藏族學生交流(唐召明2019年8月20日攝)
坐落在縣城的雙湖縣中心小學,是附近4個(ge) 鄉(xiang) 鎮裏唯一一所完小,方圓100多公裏範圍內(nei) 的孩子大都在這裏讀書(shu) 。
由於(yu) 雙湖草原地廣人稀、路途遙遠,雙湖縣中心小學400多名學生一半多在校寄宿,不少學生一個(ge) 學期才能回一次家。杜安東(dong) 、曹曉花夫婦既當老師,也做父母。平日裏,他們(men) 一有空就來到學生宿舍,幫助孩子們(men) 梳頭、洗衣服、打掃衛生。杜安東(dong) 和曹曉花細心照顧藏族學生,而他們(men) 自己大的10歲、小的2歲的兩(liang) 個(ge) 孩子,長年寄養(yang) 在萬(wan) 裏之外的山東(dong) 老家。
“平時和孩子交流主要靠微信。特別怕接到家裏的電話,因為(wei) 不是大事,家裏是不會(hui) 給我們(men) 打電話的。”每每提及孩子,曹曉花禁不住眼裏噙滿思念的淚水。身為(wei) 母親(qin) ,曹曉花一邊是對自己遠方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的牽掛;一邊是對身邊藏族孩子的百般疼愛。
“我們(men) 這麽(me) 大的時候,父母都在身邊,是不會(hui) 讓我們(men) 自己動手洗衣服的。”曹曉花寧肯自己辛苦,也要幫藏族孩子洗衣服。看到有的藏族孩子衣服破了,她就把破衣服帶回家裏,想辦法補一補;到學生寢室時,她特別留意宿舍棉被夠不夠,把手伸進被子,看看暖和不暖和。
六年級學生洛桑卓瑪下課後,喜歡追著曹曉花玩。一天,她對著曹曉花叫“幹媽!幹媽!”剛開始,她不讓學生這樣叫,因為(wei) “媽媽”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稱呼,她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我不管,我不管,你就是我的幹媽。”洛桑卓瑪說。
雙湖草原的孩子學習(xi) 條件艱苦,又很少跟父母交流,學校老師就像是他們(men) 的父母。漸漸地,“幹媽”的稱呼在學校傳(chuan) 開了,維色、央金、拉姆、紮西……曹曉花的幹女兒(er) 、幹兒(er) 子一天比一天多。除了在生活上對學生們(men) 無微不至地照顧,杜安東(dong) 夫婦還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杜安東(dong) 努力下,藏族學生的漢語平均成績從(cong) 5年前讀一年級時的不到10分,提高到現在的75.6分,這個(ge) 成績創下雙湖縣曆年最高。
這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副市長紮南(右一)、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秘書(shu) 長王健(右二)一同看望教師杜安東(dong) 、曹曉花夫婦(唐召明2019年9月29日攝)
雙湖縣中心小學有一間圖書(shu) 閱覽室,但學習(xi) 資料不足,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men) 對漢語文課外讀物的需求。2019年8月開學,杜安東(dong) 、曹曉花找到幾個(ge) 朋友一起,在微信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則短信:“雙湖縣中心小學孩子的夢想和內(nei) 地孩子一樣,想當老師、醫生、軍(jun) 人……但漢語是他們(men) 比較大的障礙,讀書(shu) 是開闊眼界、提高漢語最直接的方式。大家有沒有閑置的讀物?可以寄過來,留在學校裏,供孩子們(men) 閱讀。”
消息發出後,大大小小的包裹從(cong) 四川、安徽、山東(dong) 等地寄來,杜安東(dong) 和曹曉花每拆開一個(ge) 包裹,就像推開了一扇雙湖孩子認識外麵世界的大門。
當問及他們(men) 未來的打算時,杜安東(dong) 深情地說:“條件再艱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堅守。我最大的心願就是看著這裏的孩子一天天成長,將來能夠走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神奇的藏北岩畫
“遠看是山,近看是川”,這是藏北高原的一大特點。加林山是一片不高的丘陵,圓禿禿的山包,遠處有雪山環繞。[詳細] -
【藏北故事】雪山情緣
6年前,我曾出版過一本紀實作品,這本名為《走遍藏北無人區》(羌塘變遷紀實)的書,描述了雪山林立的藏北無人區從開發到建設的偉大曆程,使我在同行圈裏有著一個特殊的稱謂—“野犛牛”。 [詳細] -
【藏北故事】盛夏繁花似錦,我們卻穿著厚厚的棉衣
2001年初夏,西藏自治區組織成立藏北高原無人區科考團,考慮到我對這裏的情況較為熟悉,我被任命為該團副團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