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公覺紮朗,一位開發藏北無人區的勇士

發布時間:2021-04-21 09:28:00來源: 新利平台

  近年來,我懷有一個(ge) 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尋找20世紀70年代開發藏北無人區的“十八勇士”,更多地去了解他們(men) 當年挺進藏北無人區,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用自己雙手建設新家園的心路曆程和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因緣際會(hui) ,2019年9月29日,作為(wei)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向西藏自治區捐贈高原撿拾車的誌願者,我和新利平台記者陳衛國利用在拉薩的機會(hui) ,敲開了公覺紮朗的家門。


這是唐召明(右)在拉薩看望公覺紮朗(左),共敘友誼(陳衛國2019年9月22日攝)

  我和公覺紮朗已有30多年未謀麵了。耄耋之年的公覺紮朗記憶力不好,腿腳也不靈活。他的老伴央金此時去尼瑪縣看望當幹部的女兒(er) 玉珍一家,隻有保姆在家照顧他,於(yu) 是我們(men) 手拉著手,斷斷續續地回憶起當年的許多往事……

  我與(yu) 公覺紮朗最後一次見麵是1989年歲尾的一天。當時,那曲地區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現場會(hui) 在文部辦事處(現改為(wei) 尼瑪縣)召開。白天我隨“訪問團”到鄉(xiang) 下考察,時任文部辦事處黨(dang) 委書(shu) 記的公覺紮朗見到我這位老朋友,特意邀請我晚上去他家喝酥油茶。

  這是公覺紮朗與(yu) 妻子央金和上小學的女兒(er) 玉珍在文部辦事處(現改為(wei) 尼瑪縣)家中喝酥油茶,其樂(le) 融融(唐召明1989年攝)

  公覺紮朗的家在小鎮南邊的一排平房裏,屋裏擺設很簡單,隻有幾件普通的藏式家具。他的夫人央金和上小學的女兒(er) 玉珍見有客人來訪,將手抓肉、酸奶、奶片、酥油茶等食物統統擺在小藏桌上,不停地勸我吃,勸我喝……最後,我還給他們(men) 一家三口人拍了張喝酥油茶的照片。

  公覺紮朗當時頭戴鴨舌帽,身穿中山裝,看上去文質彬彬。但我知道,他是一個(ge) 外柔內(nei) 剛,幹活不要命的“拚命三郎”,曾獲過全國優(you) 秀黨(dang) 務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這是公覺紮朗在文部辦事處(現改為(wei) 尼瑪縣)住地冒雪給家裏打井水(唐召明1989年攝)

  公覺紮朗在那曲西部四縣(處)均任過職。他的老家在風光秀麗(li) 的西藏墨脫縣。1960年,他從(cong) 西藏民族學院畢業(ye) ,被分配到那曲地區申紮縣工作。1974年申紮縣成立開發藏北無人區的加林工作組,他被調到加林工作組工作。1976年,成立雙湖辦事處,他被任命為(wei) 副書(shu) 記;1980年,他被調班戈縣任副書(shu) 記;1981年他被調文部辦事處任副書(shu) 記,後任書(shu) 記。從(cong) 1960年大學畢業(ye) 到1989年,公覺紮朗在藏北高原工作了29個(ge) 春秋。

  1984年,文部辦事處書(shu) 記公覺紮朗帶領辦事處領導一班人,認真落實“牲畜歸戶、私有私養(yang) 、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生產(chan) 責任製,狠抓基層政權建設,促進了牧區經濟的大發展,牧民人均收入由1979年的193元上升到1989年的620多元,一半以上的牧民建了新房,從(cong) 遊牧走向了定居。

  當時,這裏已成為(wei) “百萬(wan) 牛羊滿山坡,人均收入六百二”的地區,成為(wei) 年人均收入名列西藏前茅的新牧區。

  1974年,公覺紮朗(左二)等18勇士既是幹部,又是民兵。這是他們(men) 清晨在冒雪訓練(唐召明翻拍資料圖片)

  說起開發藏北無人區,不得不提及“十八勇士”。今天的尼瑪縣和雙湖縣的最早前身為(wei) 文部辦事處和雙湖辦事處,它們(men) 都是開發藏北無人區後從(cong) 申紮縣所派生出的兩(liang) 個(ge) 縣級單位。

  1973年底,為(wei) 了解決(jue) 畜草矛盾和發展生產(chan) ,經上級批準,申紮縣組織成立了加林工作組,決(jue) 定開發申紮縣北部大麵積的無人區。於(yu) 是,大學畢業(ye) 後在申紮縣工作的公覺紮朗被選調進加林工作組。1974年初,加林工作組開赴藏北無人區,在加林山下的俄東(dong) 溝安營紮寨。當時工作組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深入無人區進行以水草為(wei) 主的考察,選擇搬遷群眾(zhong) 的定居點及劃分草場,做好搬遷幹部群眾(zhong) 的政治思想工作及搬遷前的準備工作,做好北遷群眾(zhong) 的糧茶及日用百貨的供應工作。

  這是加林工作組公覺紮朗(左)和洛桑丹珍(右)在他們(men) 親(qin) 手所建的碉堡上合影留念(唐召明翻拍資料圖片,1974年攝)

  當時的加林工作組共有18人,他們(men) 既是工作組,又是民兵排,還是施工隊,故被人們(men) 稱為(wei) “十八勇士”。1976年初,經西藏自治區批準,在加林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了雙湖辦事處,公覺紮朗被任命為(wei) 雙湖辦事處副書(shu) 記。

  剛剛誕生的雙湖辦事處剛開始僅(jin) 有五頂帳篷、六間活動房。活動房主要用於(yu) 機要室、人獸(shou) 藥品庫和商品門市部。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漢藏族幹部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共同譜寫(xie) 了一曲開發藏北無人區的新篇章。

  加林工作組的公覺紮朗當時負責電影組工作。電影組工作甚是繁忙,他們(men) 每到一個(ge) 新搬遷來的群眾(zhong) 放牧點,就忙著支銀幕,放電影。一場電影下來,兩(liang) 個(ge) 腳踏發電機發電的人往往是大汗淋漓。

  有一段時間,臉膛黑紅黑紅的公覺紮朗又犯了老毛病,一連十幾天睡不好覺,加之鬧肚子,體(ti) 質越來越差,但他仍然不分晝夜地堅持工作。從(cong) 起草文件到翻譯藏文,他都親(qin) 自動手,待油印出來後,他還帶人送往邊遠的鄉(xiang) 村……

  昔日藏北無人區,今日繁榮新牧區。作為(wei) 藏北無人區拓荒者,公覺紮朗見證了尼瑪縣和雙湖縣從(cong) 無人到有人,直至發展進步的全過程。“我腿腳不方便,我真想回尼瑪縣和雙湖縣再看看過去做夢都想不到的巨大變化啊!” 公覺紮朗不無感概地說。(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