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向往高原 向往神鷹

發布時間:2021-06-01 14:49:00來源: 新利平台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後,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石化、中信集團等10多家央企加入援藏,在人類“生命禁區”譜寫(xie) 出一曲曲華美的樂(le) 章。

  2009年盛夏,我前往藏北西部4縣(區)采訪,飛抵拉薩當晚就見到來拉薩接中國石油審計人員的援藏幹部、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常務副區長王暉。第二天一早,我與(yu) 他所接的兩(liang) 名人員,分乘兩(liang) 輛汽車一同前往雙湖草原。

  這是時任雙湖特別區副區長、中國石油援藏幹部王暉(左二)在鄉(xiang) 下檢查援藏工程施工情況(王暉提供,2008年7月7日攝)

  到達雙湖的第二天,我又跟隨他們(men) 一同查看了援藏工程。

  王暉是令許多人都佩服的年輕援藏幹部。按說,在雙湖這樣的“生命禁區”結束了援藏任務,應早點回家與(yu) 妻兒(er) 團聚才是。可在我到達雙湖時,他卻與(yu) 中國石油另一名援藏幹部、雙湖特別區委副書(shu) 記鄭斌力爭(zheng) 繼續援藏。這意味著兩(liang) 位年輕的援藏幹部將在這裏度過四個(ge) 春秋,比別人再多援藏幾年。

  在西藏,一人援藏,等於(yu) 全家援藏。事後我了解到,中國石油第三批援藏幹部王暉和鄭斌為(wei) 了援藏,將年幼的孩子交給妻子和父母,自己幫不上半點忙,家裏的負擔全落到妻子和父母身上。而現在又要繼續援藏兩(liang) 年,無疑更加重了他們(men) 對妻兒(er) 、父母的愧疚之感。

  在雙湖的日子裏,我從(cong) 藏族幹部群眾(zhong) 那裏聽說了許多有關(guan) 援藏幹部不畏艱苦的動人故事。

  2007年盛夏,中國石油王暉和鄭斌從(cong) 繁華的首都來到雙湖援藏。他們(men) 是中國石油繼蔡文浩、張希熠、高清祥、郝廣民後的第三批援藏幹部,也是後來的第四批援藏幹部。

  到雙湖工作,對內(nei) 地來的援藏幹部是一個(ge) 很大的考驗。

  王暉和鄭斌從(cong) 拉薩向雙湖進發赴任時,汽車在“不是路的路上”跑了兩(liang) 天。王暉高原反應嚴(yan) 重,一路上吐了十幾次,後來吐的都是綠水,不能吃飯、不能進水、不能說話、不能直腰。

  “抵達雙湖後,許多幹部群眾(zhong) 夾道歡迎,讓人感動!我當時心裏想,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給我們(men) 這麽(me) 高的禮遇,這兩(liang) 年我們(men) 能為(wei) 他們(men) 做些什麽(me) 呢?”王暉那一刻感覺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這是由中國石油所援建的雙湖特別區城鎮街道新貌(唐召明2009年攝)

  以後的兩(liang) 個(ge) 多月,兩(liang) 位援藏幹部多次組織召開幹部職工、群眾(zhong) 座談會(hui) ,了解幹部職工和牧民群眾(zhong) 急需解決(jue) 的問題。兩(liang) 年,他們(men) 走遍了雙湖7個(ge) 鄉(xiang) (鎮)的31個(ge) 行政村,行程幾萬(wan) 公裏。

  “援藏項目應突出改善農(nong) 牧區生產(chan) 生活條件,改善農(nong) 牧民生活這個(ge) 重點。”兩(liang) 位年輕援藏幹部牢記中央領導對援藏工作的總要求,像前一批援藏幹部高清祥、郝廣民一樣,著力改善當地牧民的民生問題。

  從(cong) 2005年起,中國石油就開始實施小康示範村建設。到2009年,小康村項目共投資1580萬(wan) 元,援建了101戶。

  2006年,西藏開始實施農(nong) 牧民安居工程,中國石油投入資金613萬(wan) 元,開展了牧民安居工程的“水、電、路、氣、信”等配套設施建設,使牧民部分告別犛牛帳篷,第一次住上寬敞明亮、安全適用的房屋。

  居住分散和偏遠的牧民最怕患病,患了病隻有到幾百公裏之外的縣城才能得到醫治。2005年,中國石油援建的第一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措折強瑪鄉(xiang) (亦稱‘北措折’鄉(xiang) )衛生院落成。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中國石油每年都安排資金修建衛生院。至2009年,中國石油共投入700萬(wan) 元在雙湖的7個(ge) 鄉(xiang) (鎮)援建衛生院,衛生院有門診部、手術室、輸液室,還配備了簡單的急救設備……


這是由中國石油所援建的雙湖農(nong) 畜產(chan) 品市場正待開業(ye) (唐召明2009年攝)

  在雙湖建項目絕非易事,所需鋼筋、水泥等材料都要從(cong) 幾百公裏外的拉薩或那曲運來,運費每噸高達800元,再加上每年施工工期隻有6月至9月的4個(ge) 月時間,工程難度比內(nei) 地高出許多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援藏幹部克服極端艱苦的自然環境,深入項目現場,及時幫助解決(jue) 項目建設中所出現的問題。他們(men) 每次乘車去海拔5000米以上的鄉(xiang) 裏檢查援藏項目,都要走上千公裏,而每去一趟就像生一場大病。

  有一次,王暉和鄭斌一行的兩(liang) 輛車先後陷入沼澤地,想盡辦法都沒能把車子弄出來。夜幕降臨(lin) ,氣溫降到零度以下,路上又無過往車輛,八個(ge) 人隻好擠在一個(ge) 小車裏度過漆黑夜晚。有一輛車因為(wei) 陷得太深,鋼絲(si) 繩被拉斷了仍沒被拖出泥潭,後從(cong) 四五十公裏外的鄉(xiang) 上請了20多位牧民群眾(zhong) 挖了兩(liang) 天,才把汽車挖出來。三天後,鄭斌與(yu) 家裏聯係上了,妻子在電話那頭放聲大哭:“聽到你的聲音就好啦,就知道你還沒死!家裏都快急死了!” 電話這頭,鄭斌安慰妻子:“別哭,我沒事。”掛掉電話,他自己也淚流滿麵了。

  王暉和鄭斌對此毫無怨言,他們(men) 總是用“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這句話來激勵自己。

  這是時任雙湖特別區副區長王暉(左)和區委書(shu) 記珠巨(右)在測量建設中的水電站流速(王暉提供,2007年攝)

  王暉說:“記得我剛到拉薩,問雙湖幹部‘雙湖為(wei) 啥叫特別區呀?’他們(men) 開玩笑說,‘那是因為(wei) 雙湖特別高、特別遠、特別窮、特別缺氧、特別艱苦。’我當時想,以前自己在基層呆過,油田也跑過不少,能苦到哪兒(er) 去呀?體(ti) 會(hui) 了一趟雙湖的艱辛路,我理解了此話中的道理。”

  去雙湖的“天路”,晴天,強烈的日照射到車內(nei) ,人被曬得焦躁難忍,車輛掀起的灰塵一陣陣席卷而來,車內(nei) 充斥著粉塵,讓人幾乎無法呼吸。碰到雨天,一般都要走二三天才能到達,中途住到班戈縣城或沿途小店,900公裏的路程往往要多繞出一倍距離。

  大自然給了雙湖嚴(yan) 酷的自然環境,也給了雙湖特有的自然資源。其香錯湖中特有的優(you) 質飼料——大蝦等高級海產(chan) 品養(yang) 殖飼料的原料鹵蟲卵就像雙湖的寶藏,每年銷售收入300多萬(wan) 元,占雙湖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但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業(ye) 技術和管理等因素,近幾年一直在減產(chan) 。援藏幹部王暉和鄭斌了解到此情況後十分焦急,在做好援藏項目的同時,他們(men) 利用到拉薩出差的機會(hui) 飛到北京,前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相關(guan) 部門谘詢求教。通過多方努力,了解到可以通過科技手段提高鹵蟲卵產(chan) 量,“這不僅(jin) 可以幫助雙湖的牧民致富,還可以增強雙湖的自我發展能力。”


這是由中國石油所援建的雙湖縣城新貌(唐召明2014年7月14日攝)

  王暉動情地說,“在雙湖,我們(men) 流過淚流過汗,也流過血。正是在淚水、汗水、血水的浸泡中,我們(men) 受到教育、得到錘煉。”正因為(wei) 這樣,鄭斌與(yu) 王暉在完成一屆援藏任務後,不約而同地提出再續任一屆。

  在中國石油蔡文浩、張希熠,高清祥、郝廣民,王暉和鄭斌三批援藏幹部的艱苦努力下,通過實施一係列基礎設施項目,雙湖特別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這是在雙湖“撤區建縣”慶祝活動上,許多牧民騎著自家摩托車遠道而來(唐召明2013年7月26日攝)

  截至2008年,雙湖特別區牧民群眾(zhong) 自己購買(mai) 的大型卡車已有106輛、小型汽車83輛、摩托車421輛、拖拉機160輛。昔日馬運、牛羊馱的運輸場景已經再難尋覓。牧民人均收入也從(cong) 2002年的2740多元,增加到2008年的3980元。 

  有一次,在北京一家小餐館,我與(yu) 幾位援藏幹部相聚,沒想到2008年剛結束援藏任務回京的王暉聽說後也趕來參加。

  飯桌上我們(men) 聊了很多。當我問及他的身體(ti) 情況時,他對我說,“有時說話,大腦常會(hui) ‘斷電’。常常說了前句忘後句。”但他對援藏生活無怨無悔,並很認真地告訴我,“如果有機會(hui) 的話,我還要去援藏!”一語道出他對西藏的一片深情,也道出大家共有的情懷:一種愛藏、建藏的“老西藏精神”。(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