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美麗的“太陽城”

發布時間:2021-06-08 14:41:00來源: 新利平台

  原來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現那曲市)文部辦事處早已更名為(wei) 尼瑪縣了,而“尼瑪”在藏語裏又是太陽的意思。這名字不但好聽,還切合實際。因為(wei) 平均海拔5000米的尼瑪縣與(yu) 雙湖縣一樣,無疑是離太陽最近的地方。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尼瑪和雙湖兩(liang) 縣在西藏開發無人區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一同誕生。這對孿生兄弟當時一個(ge) 名叫文部辦事處,一個(ge) 名叫雙湖辦事處。


這是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小鎮舊貌(唐召明1989年攝)

  從(cong) 1987年我第一次獨闖藏北無人區以來,就與(yu) 這兩(liang) 個(ge) 地方深深結緣。尤其是2009年盛夏,我再來尼瑪縣采訪時,所見所聞更是難以忘懷。

  我一直很喜歡雙湖、班戈和尼瑪新城,特別是尼瑪新城。那是因為(wei) 這座“太陽城”規劃合理、很幹淨,每天清晨有環衛工人清掃街道。全城僅(jin) 有的一條街道筆直地一通到底,街道兩(liang) 邊還鋪著人行道磚,既漂亮,又美觀。

  由於(yu) 這裏氣候條件不適宜植物生長,街道兩(liang) 邊沒有鐵柵欄一類圍起的“綠化帶”,全鋪著人行道磚,街道兩(liang) 邊的建築也是全新的,在藏式的基礎上還增加了現代元素,色彩更加柔和、造型也更加大方,顯示出獨特的風格。全城看上去簡潔而無雜亂(luan) 之感。當地人說,這都是援藏幹部的功勞,因為(wei) 尼瑪縣城就是援藏項目之一。

  從(cong) 第一批援藏幹部起,中國海油就十分重視尼瑪縣城的建設。2002年至2004年,中國海油主要用在縣城建設的援助資金就有6000多萬(wan) 元。


這是中國海油為(wei) 尼瑪縣城援建的尼瑪賓館和新廣場(唐召明2009年8月8日攝)

  尼瑪縣地處羌塘核心部分,隨著羌塘探險旅遊熱不斷升溫,城裏便不斷出現各種膚色的探險愛好者。於(yu) 是援藏幹部又籌集資金,在縣城的中心位置修建了尼瑪賓館,條件相當不錯,暖氣熱水一應俱全,還安裝了藏北無人區的第一部電梯,比起內(nei) 地的賓館,一點不差。

  說起這個(ge) 賓館,我聽說過這樣一段故事。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召開後,確定了繼續“支援西藏”的政策,相關(guan) 援藏的政府和單位由受援的縣自主選擇。尼瑪縣地處偏遠,等縣上接到通知,派人去到那曲地區選擇對口援建單位時,省、市級的政府單位早被其它縣選完了,最後選擇了中國海油總公司。

  中國海油總公司的“老總”也犯嘀咕:“我們(men) 從(cong) 沒有聽說過尼瑪縣,更別說對它的了解了。問遍所有的熟人,沒有一個(ge) 人去過。找遍圖書(shu) 館,也找不到一星半點的資料。沒辦法,隻能摸著石頭過河!”

  2002年6月,中國海油第一批援藏幹部崔立軍(jun) 和王躍到達尼瑪縣,分別擔任尼瑪縣副書(shu) 記和副縣長之職。

  由於(yu) 尼瑪縣老城區正處在山風口,風沙很大,一年中除七八九三個(ge) 月外,其它月份都有狂風肆虐。援藏幹部與(yu) 縣委領導商議後決(jue) 定重新規劃,把縣城建到河對麵背風向陽的山穀裏,中國海油還派來專(zhuan) 業(ye) 的設計施工隊伍,所有的建築都嚴(yan) 格按照圖紙進行施工。


這是尼瑪縣城的街道新貌(唐召明2016年10月7日攝)

  幾年過後,縣城裏的幹部群眾(zhong) 驚喜地發現中國海油的援建項目使自己原來的土房子變成了藏式小樓,門前一刮風就塵土飛揚的土壩子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麵。原本亂(luan) 糟糟、隨地擺放的地攤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幾淨、物質豐(feng) 富的農(nong) 貿市場,甚至連街邊的垃圾桶也有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還開通了縣城至那曲鎮的定期長途客車。

  尼瑪縣的幹部群眾(zhong) 心裏真是高興(xing) 啊!沒想到援藏單位竟如此盡心盡力,看到援藏幹部為(wei) 尼瑪的建設操勞不已,進出藏都是直奔機場,在拉薩連個(ge) 落腳點也沒有。特別是進藏時,高原反應本來就強烈,還帶著氧氣瓶,馬不停蹄地趕回尼瑪縣,當地幹部實在不忍心。他們(men) 向中國海油領導建議:在拉薩購買(mai) 一套房子,讓援藏幹部在進出藏時有個(ge) 地方休息,緩解一下高原反應。還說購房的資金不用援藏資金,由縣上自行解決(jue) 。沒想到這個(ge) 看來很合理的建議被中國海油領導一口回絕,理由很簡單,“我們(men) 援藏的是尼瑪縣,我們(men) 的幹部就必須在尼瑪工作,如果呆在拉薩,那我們(men) 還叫尼瑪縣的援藏幹部嗎?”一句很實在的話,讓尼瑪縣幹部群眾(zhong) 從(cong) 心底倍感溫暖!


這是夜色中的尼瑪縣城新貌(唐召明2016年10月7日攝)

  2009年盛夏,我來尼瑪縣就住在尼瑪賓館。賓館前是個(ge) 有電照明的水泥地大廣場,兩(liang) 邊是文化活動中心和政府辦公樓等新建築,而這些建築,包括我住的尼瑪賓館在內(nei) 都是由中國海油援建。難怪夜晚在這裏散步、打籃球的人,人人都誇援藏好,都說“我們(men) 的援藏幹部好”“我們(men) 的援藏力度大”“我們(men) 的援助實在”等詞語,似乎前麵不加“我們(men) ”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自豪感。

  尼瑪縣城雖是一個(ge) 小縣城,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農(nong) 貿市場、修車鋪、小超市、各種風味小吃店等,應有盡有。


這是尼瑪縣城街頭打著手機逛街的兩(liang) 位藏族婦女(唐召明2014年7月8日攝)

  縣城街道邊有賣肉的牧民,牛羊肉都是新宰殺的,絕對新鮮。還有三五家蔬菜店,像西紅柿、萵筍、黃瓜、白菜等都有,還有活雞和活魚。告別了過去那種一年四季吃幹菜,拿著錢無處買(mai) 新鮮蔬菜的曆史。

  可以說,西藏的每一點發展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自西藏和平解放後,國家對西藏的政策一直以扶持為(wei) 主,不但免征農(nong) 牧業(ye) 稅,國家還投資修水渠、建網圍欄和育羔房。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藏北牧民是真的富裕起來了,馬匹作為(wei) 傳(chuan) 統的交通工具已經退出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飛馳在草原上的汽車和摩托車。


這是尼瑪縣城正待銷售的摩托車(唐召明2009年8月9日攝)

  談及援藏給這裏帶來的變化,在尼瑪縣工作了12年的漢族幹部、縣農(nong) 牧局局長謝秀國興(xing) 奮地告訴我,現在這裏鄉(xiang) 鄉(xiang) 通公路,僅(jin) 尼瑪縣就有80% 以上的牧民人家購買(mai) 了摩托車,還有不少的牧民買(mai) 了汽車和拖拉機。

  以前,牧民放牧一天要走20多公裏,十分辛苦,現在是輕鬆騎著摩托車放牧;以前,牧民每年到縣城購買(mai) 日用品和糧食,騎著馬來回一趟少則半月,多則一個(ge) 多月,現在是自己駕駛著摩托車和汽車來回一趟僅(jin) 要幾天時間;以前,牧民遷移草場、交售畜產(chan) 品全靠牛羊馱,現在運輸任務幾乎都換成了汽車或拖拉機。

  榮瑪鄉(xiang) 是尼瑪縣北部最偏遠的一個(ge) 鄉(xiang) 。1976年開發無人區時,它從(cong) 申紮縣遷進無人區,原歸雙湖管轄,後劃歸到尼瑪管轄。

  過去,榮瑪鄉(xiang) 的牧民群眾(zhong) 生活在申紮,他們(men) 戲稱自己的生活是“一件藏袍穿到頭、搬家隻需一頭牛”,而現在的牧民群眾(zhong) 生活富裕程度外人是無法想象的。

  前些年,我到榮瑪鄉(xiang) 附近的幾戶牧民家裏采訪,就已是家家戶戶都有摩托車,還有不少家庭有了汽車。


這是中國海油為(wei) 尼瑪縣俄久鄉(xiang) 牧民援建的安居房(唐召明2007年8月18日攝)

  我這次來到尼瑪縣城,見到一位開著東(dong) 風牌卡車的榮瑪鄉(xiang) 牧民,他名叫才多。他正往自家的東(dong) 風牌卡車裏裝著新買(mai) 的電視機、藏櫃、卡墊等物品。見我好奇,他興(xing) 奮地告訴我:“援藏幹部給我們(men) 蓋了許多漂亮的定居房,我買(mai) 這些東(dong) 西是為(wei) 搬新居用的。”

  在尼瑪縣各鄉(xiang) 的公路上,我不時地看到車門上印著“中海石油贈送”字樣的客貨兩(liang) 用汽車。這種車雖比不上小轎車漂亮,也沒越野車瀟灑,但作為(wei) 鄉(xiang) 政府的辦公用車卻非常實用。

  晚飯後,我喜歡在尼瑪縣城先轉一轉,看一看,然後再用援藏幹部文強房裏的網線上上網,發些新聞照片報道。


這是圓月高掛在尼瑪縣城上空(唐召明2009年攝)

  也許是這裏離太陽最近的緣故,盡管是晚上八點多鍾,當我漫步在平坦、寬闊的大街時,太陽仍高高地掛在山頭,陽光也似乎更加灼目、更加燦爛了;在天空的另一邊,月亮卻悄悄地爬了上來。在尼瑪的日子,我天天都能看到這日月同輝的奇景和美景,這使得這座“太陽城”變得愈發美麗(li) ,更加光彩照人。(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