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他們,遠離故鄉
援藏,一個(ge) 讓人感動的話題!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全國各地陸陸續續以各種方式派遣了一批批援藏幹部,招工招幹、畢業(ye) 分配、國家有關(guan) 部門和各省市諸多領域的各專(zhuan) 業(ye) 對口支援等,在西藏各項建設事業(ye) 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一精神傳(chuan) 統也被命名為(wei) “長期建藏,邊疆為(wei) 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覺遵紀守法;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援藏工作經曆了一個(ge) 不斷發展、改進與(yu) 完善的過程。尤其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後,援藏工作在方式和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轉變。
根據這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確定的“對口支援、分片負責、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1995年,國內(nei) 14個(ge) 省市分別對口支援西藏7個(ge) 地市44個(ge) 縣,其中浙江、遼寧兩(liang) 省對口那曲地區(現那曲市),主要分布在氣候、交通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地直單位,以及東(dong) 中部的那曲縣(今色尼區)、安多縣、比如縣、嘉黎縣、索縣和巴青縣。
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召開後,又一次加大全國支援西藏的力度,將西藏尚未建立對口支援關(guan) 係的30個(ge) 縣(區)全部納入到對口支援範圍。其中,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石化和中信集團對口支援那曲西部,即藏北西部的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從(cong) 辦事處到特別區演變而來)、尼瑪縣、班戈縣和申紮縣。由此,拉開了援助這片“人類生命禁區”的大幕。
過去,由於(yu) 交通不便,從(cong) 班戈縣通往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的草原路,汽車常遭遇陷車等困難。這是過去汽車通過的一段泥濘路(唐召明2001年攝)
西藏有句“那曲苦,阿裏遠,昌都險,拉薩是總開關(guan) ”的順口溜。這裏所說的“苦”是指那曲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而西部又是那曲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地方。
在藏北西部,援藏工作者的方式雖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他們(men) ,遠離故鄉(xiang) !
告別家鄉(xiang) ,離開父母妻兒(er) 或熱戀中的情人。來到高寒缺氧的“人類生命禁區”,對援藏工作者來說是一個(ge) 嚴(yan) 峻的考驗!
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開發的藏北無人區業(ye) 餘(yu) 文化生活單調乏味,青年人在難熬的寂寞中打發漫漫的時光。路是那麽(me) 遙遠,交通又不方便,回家探親(qin) 一次往返路途就要耗去兩(liang) 個(ge) 多月時間。
當父母的,常常思念遠在家鄉(xiang) 的子女,牽掛他們(men) 的生活、學習(xi) ,擔心親(qin) 屬和朋友照顧不周,荒廢了孩子的學業(ye) ;年輕人獨身一人倒也輕鬆自在,可是要自己動手做飯,因為(wei) 這裏沒有食堂和飯館。
這是郵政人員正在為(wei) 郵車的輪胎綁防滑鏈條,以便郵車順利通過泥濘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yu) 藏北西部交通不便,每半月通郵一次的郵車常常會(hui) 在草原上遭遇陷車等困難(唐召明1987年攝)
郵車半個(ge) 月來一次,翻開報紙都是舊聞,日報成了月報,一封信經過一個(ge) 月時間才能送到收信人手中。
還有,個(ge) 個(ge) 曬得黝黑,20幾歲的青年看起來都像是中年人。
……這一切往往使一些人望而卻步,能在這裏愉快生活和工作的確不容易。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講,他們(men) 也是英雄。
這是原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機要科陳傑在小鎮旁河邊請記者為(wei) 他拍照留念,以寄回家鄉(xiang) 免父母擔憂(唐召明1987年攝)
原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機要科陳傑是我的山東(dong) 老鄉(xiang) ,濟寧人,二十四五歲,一見到我那個(ge) 親(qin) 熱勁兒(er) 真如久別重逢的親(qin) 兄弟。在那裏,難得遇到一位外邊來的老鄉(xiang) 。為(wei) 了請我吃頓飯,跑了很多家才找來幾根萵筍炒了一盤菜。由於(yu) 機要科就他一人,在長達四五年的時間裏,他一直自己起火做飯,宿舍是辦公室,燒的是羊糞蛋,鍋碗瓢盆擺了一地,牆壁到處是下雨時漏水的痕跡。不過,小夥(huo) 子很有事業(ye) 心,當時他正抓緊時間學習(xi) 函大的課程。
通過他我又認識了另一位山東(dong) 老鄉(xiang) ,夫妻倆(lia) 一個(ge) 是汽車司機,一個(ge) 是商店的售貨員。在當時隻有10幾位漢族幹部職工的文部辦事處,能遇到幾位老鄉(xiang) 實在難得。若不是陳傑提前介紹,我會(hui) 把李師傅的妻子看成一名藏族女售貨員。她耳朵上掛著兩(liang) 個(ge) 大耳環,一口流利的藏語連買(mai) 東(dong) 西的牧民都佩服!她語言通、態度好、服務熱情,當時在辦事處的一家商店工作了7年,和藏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夫妻倆(lia) 把兩(liang) 個(ge) 上小學的孩子交給山東(dong) 的父母代管,卻怕老人太溺愛孩子。當父母的總惦記著孩子的學習(xi) ,每當談及孩子,當母親(qin) 的總要流淚,因為(wei) 畢竟每隔一年半的休假才能見一次自己的親(qin) 骨肉啊!
我們(men) 再來認識一下無人區開發時的一位女性吧。雙湖的幹部告訴我,那姑娘叫羅南琴,人們(men) 都親(qin) 切地稱她“小羅”。
1975年以前,小羅還在那曲地區商業(ye) 局工作。聽說要開發無人區,她報了名奔赴雙湖草原,成為(wei) 第一批幹部中唯一的漢族女幹部,在無人區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和工作。
一年過去了,她細嫩的皮膚變得又黑又紅,人們(men) 開玩笑說她的臉上有了“高原紅”,以後找對象沒有人要,小羅還為(wei) 此流過不少眼淚呢!她在雙湖工作時,為(wei) 了無人區的開發和建設事業(ye) 同男同誌一樣出了不少力。
這是時任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紀律檢查委員會(hui) 書(shu) 記的熊亮兵(左),正在觀察自己在家門口通過搭塑料薄膜小篷試種的蔬菜(唐召明1987年攝)
為(wei) 了更好地了解西藏、便於(yu) 工作,漢族幹部積極學習(xi) 藏語文。1986年,根據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紀律檢查委員會(hui) 書(shu) 記熊亮兵的提議,處直機關(guan) 舉(ju) 辦了藏語文學習(xi) 班。幾個(ge) 月來,漢族幹部堅持聽講,完成作業(ye) ,尤其是熊亮兵堅持完成作業(ye) ,從(cong) 沒有缺過一堂課。當時,辦公室的範科創等漢族幹部都能夠寫(xie) 藏文單詞和語句了。
在這裏工作的10幾名漢族幹部生活上沒有特殊的要求,他們(men) 努力改變自己,已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習(xi) 慣。雙湖辦事處副主任張新坡家裏一天也斷不了酥油、肉和糌粑。每當冬季宰羊時,他和藏族幹部群眾(zhong) 一樣買(mai) 羊,每隻羊的腸子都要灌血腸和麵腸,家裏擺的家具也都是藏式的。
這是時任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區委書(shu) 記的範科創(右)與(yu) 副區長珠巨(左)在研究當地的經濟發展規劃。為(wei) 了無人區開發事業(ye) ,範科創在這裏默默奉獻了15個(ge) 春秋。1986年,他被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授予“優(you) 秀黨(dang) 務工作者”榮譽稱號(唐召明2001年攝)
在雙湖辦事處,藏漢族親(qin) 如兄弟。從(cong) 那曲和拉薩千裏迢迢拉回的蔬菜,先讓漢族幹部購買(mai) 。漢族幹部隻要能夠弄到一點像樣的飯菜,就請藏族幹部一起分享。
格來是雙湖辦事處的第三任書(shu) 記。他平時都會(hui) 要求藏族幹部尊重漢族幹部的語言、生活習(xi) 慣,讓大家掌握藏漢兩(liang) 種文字和語言。
每逢過年過節,他都要帶領藏族幹部給漢族幹部獻哈達,敬青稞酒,召開座談會(hui) ,征求漢族幹部的意見,十幾位漢族幹部如同在自己的家鄉(xiang) 一樣溫暖。
為(wei) 了加深民族間的感情,使漢族幹部更多地了解雙湖草原,原雙湖辦事處副主任彭紮經常給他們(men) 介紹這裏的風土人情,講解西藏的曆史。
1988年,我到達雙湖辦事處的第二天,趕上彭紮副主任調到班戈縣工作,正忙於(yu) 搬家。10幾名藏漢族幹部幫他捆紮東(dong) 西,東(dong) 家請,西家叫,為(wei) 他送行。
索朗公布主任經常利用星期天的時間,帶漢族幹部到雪山上采雪蓮,到西亞(ya) 爾雪山腳下看未成熟的水晶石,使他們(men) 開闊眼界,了解雙湖草原的寶藏。
雙湖辦事處機關(guan) 裏,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可稱得上是第二代民族融合的家庭。小夥(huo) 子鄭國賢家鄉(xiang) 在河南,父親(qin) 和母親(qin) 是漢藏夫妻,同在那曲地區工作。1983年,小鄭來到雙湖辦事處財政局當會(hui) 計,一年後和辦公室的藏文打字員德吉旺姆結為(wei) 漢藏夫妻。當時,這對第二代的漢藏夫妻有了一個(ge) 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年輕的父母給他起了兩(liang) 個(ge) 名字:漢族名字“鄭小龍”,藏族名字叫“才旦”。
雙湖辦事處組織部張海濤,一位24歲的漢族年輕人,1986年從(cong) 西藏農(nong) 牧學院畢業(ye) 後分配到雙湖,在這裏和財政局的同鄉(xiang) 、一位四川姑娘結為(wei) 伉儷(li) ,共同建設雙湖草原。
這裏我隻介紹了幾位當年開發藏北無人區的早期拓荒者,還有更多的無名英雄,無法一一描述。在藏北無人區采訪的日子裏,我為(wei) 他們(men) 那些平凡而可貴的事跡打動,一直力圖拍攝無人區開拓者的群像,記錄下他們(men) 在“人類生命禁區”譜寫(xie) 的一曲曲藏漢民族團結的華彩樂(le) 章。(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故事:汽車、牛羊交響曲
犛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在漫長的年代裏它一直是藏族人民主要的運輸工具。[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感受草原新變化
每每驅車行駛在藏北高原,我內心總有一種抑製不住的衝動。那是一種猶如回到久別故鄉的深深眷戀。[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援藏一時情一世
班戈縣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總麵積3萬多平方公裏,與海南省陸地麵積相當。在這裏“下鄉”即意味著對生命的挑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