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

發布時間: 2022-03-15 18:16:00 來源: 新利平台

  今年3月3日是藏曆水虎新年,看到有關(guan) 藏族群眾(zhong) 載歌載舞歡度新年的各種新聞報道,我不由得想起30多年來,數次所采訪的那曲賽馬會(hui) 。

  八月的藏北草原花紅草綠,生機勃勃。每年8月中旬,位於(yu) 藏北草原的那曲地區(現為(wei) 那曲市)都要在那曲鎮舉(ju) 行盛大的跑馬比賽,人稱“賽馬會(hui) ”。


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賽馬會(hui) 上,臨(lin) 時搭建起的各式帳篷(唐召明1987年攝)

  賽馬會(hui) 之前,方圓幾百公裏的牧民們(men) 紛紛帶著帳篷,身著豔麗(li) 的民族服裝,佩戴齊各自最值得炫耀的飾物,在花海似的草原上一路踏歌而來。瞬間,這裏搭起千百頂五顏六色的帳篷,興(xing) 建起繁華的商業(ye) 街,天空飄舞著成百上千個(ge) 色彩鮮豔的氣球,歡快的歌舞聲通宵達旦地響起,一座熱鬧、美麗(li) 和充滿生機的帳篷城呈現在人們(men) 眼前。


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賽馬會(hui) 上,牧民群眾(zhong) 正在跳大型“鍋莊”舞(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攝)

  1987年是我第一次采訪那曲賽馬會(hui) 。那次賽馬會(hui) 上的各項活動,給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記憶。成百上千的牧民圍成一個(ge) 個(ge) 圓圈,一次次忘情地演跳豪放而浪漫的“鍋莊”舞,使我在視覺上得到無盡享受,永遠難以忘記。


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賽馬會(hui) 上,牧民群眾(zhong) 所跳的大型“鍋莊”舞(唐召明2013年8月10日攝)

  當熱烈而奔放的音樂(le) 響起時,身著各色豔麗(li) 服飾的男女牧民開始跳起成百上千人的“鍋莊”舞。他們(men) 個(ge) 個(ge) 雙臂高舉(ju) ,水袖翩翩,紅的、粉的、綠的、藍的、黃的……各色各樣的色彩在熱情洋溢地扭動著、跳躍著。

  在藏北民間,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我在現場看到,舞蹈開始,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一邊跳舞,一邊唱歌。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複對唱。整個(ge) 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liang) 段舞組成,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wei) 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整場演出,曲調深沉,歌聲嘹亮,舞步豪放粗獷而又有度。男子的動作激烈奔放,鏗鏘有力,俯仰翻轉,令人眼花繚亂(luan) ;女子的動作小而含蓄,有時腰肢隨著歌曲的旋律輕輕擺動,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他們(men) 還極為(wei) 注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於(yu) 演出中。伴隨著歡快的舞步,我聽到他們(men) 唱到:“站在雪山極目望,草原碧波在蕩漾,犛牛馱著白雲(yun) 跑,歡樂(le) 羊群趕太陽。天翻地覆草原變呦,和諧家園天地吉祥,天地吉祥……”

  這種以浩瀚藍天當幕,以茫茫草原為(wei) 舞台的情景,頓時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什麽(me) 是“歌舞的海洋”。


這是在藏北首府那曲鎮賽馬會(hui) 上,僧人跳起的寺廟“鍋莊”舞(唐召明1987年攝)

  鍋莊,藏語為(wei) “圓圈舞”。就舞蹈風格來講,鍋莊可以分為(wei) 大鍋莊和小鍋莊。大鍋莊屬禮儀(yi) 性舞類,多在大型集會(hui) 上跳;小鍋莊為(wei) 娛樂(le) 性舞類,不拘場地,隨時隨地可跳。就西藏境內(nei) 地域來分,鍋莊可以分為(wei) 農(nong) 區鍋莊,牧區鍋莊和寺廟鍋莊,藏北草原上的鍋莊舞屬於(yu) 牧區鍋莊。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鍋莊舞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這是青藏公路線上的唐古拉山道班小學師生,在課間活動中跳起“鍋莊”舞(唐召明1990年攝)

  西藏民間歌舞五光十色,風格迥異,種類繁多。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自豪地說,“天上有多少星星,我們(men) 就有多少調。我們(men) 做什麽(me) 事,就有什麽(me) 事的歌,什麽(me) 事的舞。”

  在西藏,很多時候和很多場合,已實現了勞動和歌舞的完美結合,幾乎可以說,哪裏有人勞動,哪裏就會(hui) 傳(chuan) 出歡快的歌舞聲。例如,藏北牧人放牧有牧歌,剪毛有剪毛歌,馱鹽有馱鹽歌,接羔育幼、拴牛騎馬,都有其獨特的歌曲。唱歌跳舞,已遠遠超出了表演概念,成了廣泛性的群眾(zhong) 自我娛樂(le) 休閑活動。故有“有腳能走路就會(hui) 跳舞,有嘴能說話就會(hui) 唱歌”之說。在這裏,人人都是歌者舞者,四處可聽到歌聲舞聲。

 

  這是那曲地區雙湖特別區(現那曲市雙湖縣)牧民群眾(zhong) 在“撤區建縣”慶祝大會(hui) 活動中,圍著篝火跳起歡樂(le) 的“鍋莊”舞(唐召明2013年攝)

  此外,西藏還有對歌、酒歌和夜晚圍著篝火唱歌跳舞等方式。

  對歌,藏語叫“次加”,意為(wei) “歌的爭(zheng) 鬥”。這種娛樂(le) 形式在西藏城鄉(xiang) 非常普遍,男女老幼都樂(le) 意參加。勞動、休息或集會(hui) 時對唱;走路時,前一撥和後一撥對唱;過節的時候,這個(ge) 村與(yu) 那個(ge) 村對唱,男人們(men) 和女人們(men) 對唱。

  酒歌,即喝酒要有歌相伴。邀客人到家裏喝酒時,家裏要有兩(liang) 位婦女接待,一人斟酒,一人唱飲酒歌。飲酒歌唱過後,客人仍不飲酒,便被認為(wei) 是無理。有一首酒歌,講飲酒的規矩:美酒不要催快喝快喝,飲酒跟毛驢飲水不一樣;酒歌不能催快唱快唱,唱歌跟射箭比賽不一樣;舞蹈不要催快跳快跳,跳舞跟鐵匠打鐵不一樣。

  據藏文史料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西藏各地歌舞盛行之前的年代,藏族群眾(zhong) 就有圍繞篝火歡歌跳舞的習(xi) 俗。這些旋轉不息的歌舞,陪伴著藏民族走過無數個(ge) 世紀的時光,傳(chuan) 承發展直至今日。人們(men) 在勞動歸來的夜晚,常常匯聚到草地、平壩及庭院,燃起一堆堆篝火,然後圍著篝火唱歌跳舞,有時甚至連續幾個(ge) 夜晚載歌載舞,甚是熱鬧。

  這是在那曲地區文部辦事處(現那曲市尼瑪縣)賽馬會(hui) 上,牧民群眾(zhong) 在跳“鍋莊舞”(唐召明1987年攝)

  1987年盛夏,我參加了那曲地區文部辦事處文部區當瓊鄉(xiang) (現那曲市尼瑪縣文部鄉(xiang) 北村)的歌舞晚會(hui) 。這裏,前臨(lin) 秀美幽靜、清澈見底的當瓊錯,背靠身著銀裝的雪峰。

  記得那天晚上,一個(ge) 攝製組想在這裏拍攝幾個(ge) 牧民跳“鍋莊”的場麵鏡頭。消息傳(chuan) 開,小小的鄉(xiang) 村沸騰了。黃昏時分,全村幾十戶的老人都換上了節日的盛裝,在湖邊點上幾堆篝火,幾十個(ge) 人以及上百個(ge) 人圍成一圈,唱呀跳呀,當瓊錯湖畔變成了歌舞的海洋。

  這是牧民無拘無束的歌舞晚會(hui) 。興(xing) 高采烈的牧民們(men) 手拉手,跳起舞蹈。男女分成兩(liang) 組,歌聲此起彼伏,相互呼應,一人領頭,眾(zhong) 人以詞而合。隨著歌聲,時而漫步擺動,姿態逍遙灑脫,時而踢踏成舞,剛健豪放,粗獷有力。中間伴著“嘿!嘿!嘿!嘿!”的呼號,高潮迭起。置身於(yu) 這種熱烈的氣氛中,沒有不陶醉的。

  跳累了,便圍在篝火旁邊,烤著幹牛肉,喝起青稞酒。休息一會(hui) 兒(er) 之後,又一次翩翩起舞,如此反複再三,直到天亮。有的人跳得實在太累了,就隨便倒在草地上打起呼嚕來。

  在藏北草原,以遊牧為(wei) 主,牧民性情豁達,以前草原交通不便,難得像內(nei) 地人一樣,到集市聽曲看戲,他們(men) 常常自編自唱,邊歌邊舞,自得其樂(le) 。

  歌舞是西藏千家萬(wan) 戶的“家常便飯”。西藏和平解放前,在西藏三大領主統治的年代,農(nong) 牧民處於(yu) 被奴役的地位,過著非人的生活,歌舞是他們(men) 自我排憂的手段,也是祈求幸福的寄托。西藏和平解放後,農(nong) 牧民成了國家的主人,現在的西藏高原向外界敞開了大門,他們(men) 的歌舞也更加舒展、奔放了。

  藏北牧民群眾(zhong) 與(yu) 西藏其他地區群眾(zhong) 一樣,激越的民歌與(yu) 優(you) 美的舞蹈表現出他們(men) 豪放的性格和對生活的熱愛。

  乘汽車在藏北草原旅行,時常聽到牧民悠揚的歌聲。


這是在念青唐古拉山下,正在跳“鍋莊”的藏北牧民群眾(zhong) (唐召明2001年7月19日攝)

  在藏北草原采訪,時常看到牧民載歌載舞的情景。遼闊的藏北草原也是歡樂(le) 的歌舞海洋。

  歌舞是藏北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歌舞融進藏北的燦爛文化之中,是藏民族的精華之一。(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隋藝斐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