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令人驚歎的“格薩爾”史詩與文化

發布時間:2022-03-08 16:06:00來源: 新利平台

  最近,我和朋友一起聊起有關(guan) “格薩爾”拍攝動漫電影之事,不由得想起有關(guan) “格薩爾”的故事。


這是在那曲鎮舉(ju) 辦的草原賽馬會(hui) (唐召明1987年夏攝)

  1987年盛夏的一天,藏北草原首府那曲鎮正在舉(ju) 行一年一度的傳(chuan) 統賽馬會(hui) 。隻見這裏各色帳篷林立,人山人海,商品交易繁忙。我遠遠看到,在一片寬廣的草地上,成百上千的觀眾(zhong) 盤腿坐著,靜聽露天舞台上一個(ge) 頭戴彩帽的人在比劃著什麽(me) 。


這是說唱藝人阿達在那曲賽馬會(hui) 上說唱“格薩爾”的傳(chuan) 奇故事(才龍1987年攝)

  我走近一打聽,才知道這是藏北草原著名的說唱藝人阿達在說唱“格薩爾”史詩,我禁不住也坐下來聽聽。他采用“一曲多變”式的專(zhuan) 用曲調演唱,唱中穿插念白。他邊說邊唱到:“美麗(li) 的姑娘在嶺國,她往前一步能值百匹駿馬,她往後一步價(jia) 值百頭牛羊;冬天她比太陽暖,夏天她比月亮涼;遍身芳香賽花朵,蜜蜂成群繞身旁;人間美女雖無數,隻有她才配天王;格薩爾大王去北方,如今她在守空房………”阿達說著、唱著,聽眾(zhong) 不時報以掌聲和笑聲。

  人們(men) 說,在藏北草原,一座座山峰承載著英雄格薩爾的故事,一條條河流流淌著英雄格薩爾的傳(chuan) 說,一頂頂帳篷吟誦著格薩爾不朽的詩篇,此話一點不假。


這是一幅描繪“格薩爾”故事的唐卡(唐召明1989年攝)

  也許人們(men) 很難相信,人類會(hui) 有一部2000多萬(wan) 字的英雄史詩。僅(jin) 就篇幅來講,“格薩爾”比古代巴比倫(lun) 史詩“吉爾伽美什”、古希臘的“伊裏亞(ya) 特”和“奧賽特”、古代印度的“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總和還要長,被譽為(wei) “東(dong) 方的荷馬史詩”,也被稱為(wei) 世界上篇幅最長、規模最大、“活態”的民間文學作品。

  “格薩爾”是一部由藏族人民集體(ti) 創作的英雄史詩。它主要分為(wei) 三個(ge) 部分:第一,降生,即格薩爾降生部分;第二,征戰,即格薩爾降伏妖魔的過程;第三,結束,即格薩爾返回天界。其特點是開篇與(yu) 結尾這兩(liang) 部分相對比較穩定。藝人必須按照這樣的論述來講,但是中間這個(ge) 部分是開放性的結構,藝人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多少,發揮自己才能,豐(feng) 富發展中間征戰篇部分。這樣,“格薩爾”史詩隨著不斷地流傳(chuan) ,其內(nei) 容也就不斷地增加,篇幅不斷地加長,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有的專(zhuan) 家認為(wei) ,正是由於(yu) 這一開放式結構,使“格薩爾”成為(wei) 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在沒有文字之前,藏民族用集體(ti) 的記憶傳(chuan) 承形式,口頭記載並傳(chuan) 遞著古代的各種文化信息。史詩“格薩爾”便是由人們(men) 這樣用嘴說出來的。這一史詩說唱,大約始於(yu) 古代藏族的部落時代,據稱距今已有2000多年。


這是那曲賽馬會(hui) 上的神舞表演(唐召明1987年攝)

  藏北草原是西藏文化底蘊最為(wei) 濃厚的地區,由於(yu) 牧區生活方式極為(wei) 原生態,受現代影響相對較小,故這裏處處傳(chuan) 誦著格薩爾抑惡揚善、弘揚佛法、傳(chuan) 播文化的傳(chuan) 奇故事。格薩爾是他們(men) 引以為(wei) 豪的曠世英雄。

  “格薩爾”同其他民族史詩和民間文學作品一樣,基本傳(chuan) 播方式有兩(liang) 種:一是靠民間藝人口頭傳(chuan) 唱;二是靠手抄本與(yu) 木刻本保存和傳(chuan) 播。而最基本、最主要的是靠眾(zhong) 多的民間藝人世代相傳(chuan) 。手抄本和木刻本的基礎也是民間藝人的口頭說唱。因此,我們(men) 可以說,在“格薩爾”的流傳(chuan) 過程中,那些才華出眾(zhong) 的民間說唱藝人,起著巨大的作用。

  作為(wei) 民間文學作品,“格薩爾”語言藝術的主要特點是樸素自然,通俗易懂。這種口語化、通俗化、大眾(zhong) 化的特點,同史詩口耳相傳(chuan) 的流傳(chuan) 形式有著密切聯係。在長期的流傳(chuan) 過程中,“格薩爾”的語言千錘百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集中地體(ti) 現了藏民族語言的特點和優(you) 點,是藏民族語言藝術寶庫。這也是“格薩爾”永葆藝術生命力,深受群眾(zhong) 歡迎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格薩爾”的傳(chuan) 唱者,藏語叫仲肯。“仲”是故事的意思,而且單指格薩爾的故事;“肯”是人、說唱者的意思。這些“仲肯”,或戴著說唱的帽子,或背著繪有格薩爾故事的唐卡,雲(yun) 遊四方。在遼闊的草原上,隻要有聽眾(zhong) ,他們(men) 就可以表演,往往是話匣子一打開,就如滾滾江河,滔滔不絕。過去,藏北草原文化生活相對單調,“格薩爾”的故事就像一支照亮牧民心田的火炬,為(wei) 草原精神生活塗抹了一層亮色。


這是那曲賽馬會(hui) 上林立的各式帳篷(唐召明1987年攝)

  據統計,目前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有120多名說唱藝人分布在藏北草原的各個(ge) 角落。

  在過去幾十年的藏北草原采訪中,我常常能夠看見許多被命名以“格薩爾”故事中的場景、人物、器物的自然山水,常常能夠聽見普通牧民隨口而出的“格薩爾”片斷,那產(chan) 生於(yu) 廣袤藏北草原的英雄史詩,在時間的流轉中口耳相傳(chuan) ,保留了最精髓的部分並不斷豐(feng) 富,成為(wei) 藏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寶。

  例如,藏北班戈縣北有一湖一山。湖是硼砂湖,湖的周圍有九道寬寬的環湖,山叫塔加普山,意為(wei) 很陡的鐵樁山。塔加普山原來是堆阿窮的地盤,據傳(chuan) ,這個(ge) 妖魔長著九個(ge) 頭,共有九條命。它看中了格薩爾的王妃門薩本吉,刮起一陣妖風,把門薩本吉從(cong) 西康卷到巴爾達草原。

  格薩爾舉(ju) 兵討伐堆阿窮,手中的寶劍閃著寒光,接連砍掉堆阿窮九個(ge) 腦袋,堆阿窮連丟(diu) 九條命,湖水也連降九次。堆阿窮最後的王牌是一頭野犛牛,格薩爾用寶劍殺死了野犛牛,湖水便一下子退到湖心。

  格薩爾大獲全勝,得救的門薩本吉在陡峭的石頭上親(qin) 手釘了一根鐵樁,親(qin) 手把格薩爾的紅戰馬栓到鐵樁上。

  格薩爾凱旋,又遇到七姐妹出來擋道,格薩爾再一次贏了。現在,人們(men) 可以看到湖岸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山脈——提惹普姆本堆山,山上毗鄰著的七座深褐色的崮狀物,像碉堡一樣。有人說,那就是曾被格薩爾打敗的妖女七姐妹。


這是在那曲賽馬會(hui) 上的跑馬射擊比賽(唐召明1987年攝)

  “格薩爾”植根於(yu) 當時社會(hui) 生活的沃土,不僅(jin) 概括了藏族曆史發展的重大階段和進程,揭示了廣闊的社會(hui) 生活,同時也塑造了數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其中無論是正麵英雄還是反麵暴君,無論是男子還是婦女,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都刻畫得個(ge) 性鮮明,形象突出,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尤其是對以格薩爾為(wei) 首的眾(zhong) 英雄形象描寫(xie) 得最為(wei) 出色,從(cong) 而成為(wei) 藏族文學史上不朽的詩篇。

  2009年,“格薩爾王傳(chuan) ”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從(cong) 而把“格薩爾”的研究與(yu) 保護工作推向了一個(ge) 更高的層次。

  “格薩爾”代表著古代藏族民間文化與(yu) 口頭敘事藝術的輝煌成就,同時也是迄今仍然活態傳(chuan) 承的一部英雄史詩,令世人驚歎不已!(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