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難忘嘎措鄉那山那景那村莊
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冒險探奇的潮流湧進中國這片古老而又青春煥發的大地。青年人紛紛踏上旅遊探險之路,科學工作者更是向那些未知的領域發起衝(chong) 擊。有人徒步考察黃河、長江;有人邁開雙腳踏勘長城;勇士們(men) 漂流長江大河,甚至為(wei) 此獻出寶貴生命;科技工作者橫跨大洋,把五星紅旗插上南極……在蓬勃興(xing) 起的旅遊熱浪中,人們(men) 似乎不再滿足“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湖,不少人在尋找新的天地。
哪裏還有吸引探奇者的角落?許多人把目光投向世界“第三極”,藏北高原無人區以它特有的神秘色彩召喚著越來越多的來訪者。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二村的兩(liang) 名兒(er) 童正在觀看放牧的犛牛群(唐召明1988年攝)
自從(cong) 作為(wei) 新聞隊伍中的一員來到西藏,藏北無人區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我。1988年當嚴(yan) 寒來臨(lin) 時,我又一次發瘋似地投入藏北無人區的懷抱,繼續尋找10多年前開發無人區的拓荒者。
記得那是11月13日,西藏那曲地區(現那曲市)風能實驗站的一輛東(dong) 風牌卡車將載著幾名技術工人和設備前往那曲地區雙湖辦事處嘎措鄉(xiang) (現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xiang) ),幫助那裏保養(yang) 和維修前幾年所安裝的40台小型風力發電機。於(yu) 是,我搭車前往。
那時的雙湖辦事處很遙遠,到雙湖辦事處嘎措鄉(xiang) 更遙遠。在漫長的看似是路又不是路,靠汽車輪子碾壓出來的近千公裏草原路上,一道道河流不時地攔住我們(men) 的汽車,好幾次汽車輪子在大冰坑裏直打滑,在裂開的冰坑裏轟鳴著、蹦跳著、晃晃悠悠,一波三折、顛簸著往前行駛……
11月22日中午,狂風在肆虐。我們(men) 終於(yu) 抵達雙湖辦事處這一荒原小鎮,在這裏卸下卡車捎來的糧食後,驅車朝北轉西繼續向嘎措鄉(xiang) 駛去。
從(cong) 雙湖辦事處到嘎措鄉(xiang) 有90多公裏的路程,汽車行駛在五彩斑斕的大草原上。紅色的山峰,褐色的土包,晶瑩的雪山,碧藍浩渺的鹹水湖和苦水湖,結了冰的小淡水湖,掛著冰淩的枯黃小草,成群的藏羚羊、藏原羚……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壯美的圖畫,使人流連忘返,為(wei) 之陶醉。
傍晚時分,汽車開進一條大峽穀。它的南麵是安烏(wu) 雪山,北麵是瑪威山。待汽車鑽出峽穀時,我們(men) 看到了藍寶石般的恰幹木錯湖。啊,目的地快到了!前方的山很是奇特,依次排列著3個(ge) 大大的山頭,光禿禿的,一個(ge) 連著一個(ge) ,卻是黃、黑、褐3種完全不同的顏色。我猜想這座山裏可能埋藏著礦藏,但又無從(cong) 證實,僅(jin) 猜測而已。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村村貌(唐召明1988年攝)
褐色的山頭下,有幾排土木結構的房屋,高高挺立的一台台風力發電機翹著尾巴,長長的風葉在寒風中呼呼地旋轉,村莊裏炊煙嫋嫋,嘎措鄉(xiang) 到了,這裏是鄉(xiang) 政府所在地的第一村。
汽車開到一排房子前停下。家家戶戶的門都打開了,幾十位男女老少一下子擁到汽車的周圍,向幾位維修風力發電機的藏漢族技術工人問好,拉著這幾位老熟人的胳膊這家請,那家叫……
第二天中午時分,外麵的風很小,大地被強烈的太陽光照得暖融融的,我拿著照相機走出房門。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村老牧人達加一家,正在新居裏喝酥油茶(唐召明1988年攝)
這裏曾是一片從(cong) 無人到有人的荒原。1976年,西藏拉開了開發藏北無人區的大幕,嘎措鄉(xiang) 60戶人家、340多人響應黨(dang) 的號召,趕著牛羊從(cong) 那曲地區申紮縣連同鄉(xiang) 名一齊搬遷到此地,在這片野獸(shou) 出沒、渺無人煙的地方安了家。它是西藏至今仍然保留著“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ti) 經濟,實行專(zhuan) 業(ye) 化分工的鄉(xiang) 村;也是西藏當時最富裕的鄉(xiang) 村。
嘎措鄉(xiang) 共有兩(liang) 個(ge) 村。我們(men) 此時到達的第一村是鄉(xiang) 政府所在地。它背靠瑪威山,前臨(lin) 恰幹木錯湖,麵對著巍峨綿綿的安烏(wu) 雪山。一村的39戶有60多間土木結構的房屋,除一二戶住帳篷外,家家都住進了新房。
1983年,雙湖辦事處為(wei) 這個(ge) 鄉(xiang) 的兩(liang) 個(ge) 村蓋了31間定居房。兩(liang) 個(ge) 村各有10多間房屋。經過十幾年的實際生活,這裏的牧民群眾(zhong) 感受到住房的好處,興(xing) 起了一股蓋房熱,於(yu) 是建起了許多房屋。這些房屋後麵是那些轉動著長長風葉的風力發電機,它標誌著現代文明對荒原的影響。
這是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村兩(liang) 位牧女從(cong) 村裏倉(cang) 庫領到集體(ti) 分配的羊肉回家(唐召明2001年攝)
我爬上村莊後的山坡向下望,村後有個(ge) 大院子,裏麵有4間大房。院子的帆布下是一垛牛肉,看樣子至少也有上萬(wan) 斤。這是嘎措鄉(xiang) 的倉(cang) 庫。下山後,我走進倉(cang) 庫,看到屋裏還堆放著羊肉、酥油和各種抗災救災的物資、工具。
村莊外是一條又大又深的溝,從(cong) 上流下來的水足有八九米寬,厚厚的冰層上有牧民打水鑿開的冰洞。從(cong) 洞口往下看,清冷的潺潺流水清澈見底。水底光滑的鵝卵石,青綠的、鮮紅的、橙黃的,十分鮮豔,招人喜愛。
漫步在村莊,很少見到青壯年牧民,所見到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er) 童,原來那些青壯年都在很遠的牧場放牧,很少回家。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村的一位牧女在為(wei) 女兒(er) 縫製藏袍(唐召明1988年攝)
在一戶牧民家門口,有四位婦女帶著孩子為(wei) 牧場縫製藏袍。再往西走幾十米,我看到一個(ge) 用石頭砌成的大羊圈,三位婦女坐在厚而鬆軟的幹羊糞層上,為(wei) 牧場織牛毛帳篷,這是村裏的縫製組。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村牧女坐在石砌大羊圈的幹羊糞層上織氆氌(唐召明1988年攝)
雙湖辦事處辦公室一輛來拉燃料的卡車已裝滿了羊糞,正準備啟程返回辦事處。一些老人、婦女想要捎給在牧場放牧的兒(er) 女、丈夫的東(dong) 西已裝上汽車。這時,他們(men) 站在車下為(wei) 司機送行,讓司機帶去他們(men) 向親(qin) 人的問候。
我打量著為(wei) 司機送行的人群,發現他們(men) 很多人穿一樣的藏袍。婦女和小姑娘們(men) 穿的是紅、白、黑等多種顏色組成的一道道彩袖藏袍,而男人們(men) 穿的藏袍卻隻有黑白兩(liang) 色。
那些牧家婦女,不論年紀大小,都喜歡戴頂棉帽,或者將單帽壓到額頭上,用一條棉頭巾,捂住眼睛以下的臉,露出的隻有一雙眼睛。據說,這是她們(men) 為(wei) 了防止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和狂風,保護臉上皮膚的一種辦法。
這是那曲地區(現那曲市)風能實驗站的技術工人在幫助嘎措鄉(xiang) 一村村民維修保養(yang) 風力發電機(唐召明1988年攝)
我來到一台放倒立杆的風力發電機前,這裏也很熱鬧。技術員才旺抓緊中午無風的、暖和的短暫時間,和副鄉(xiang) 長瓊沛安排幫忙的3位婦女、一位老牧人擦洗、維修保養(yang) 風力發電機。幾位看熱鬧的婦女、兒(er) 童站在一旁,隨時聽候調遣,遞工具、添酥油茶。風機維修保養(yang) 好了,才旺示意風機立杆要豎起來時,站在旁邊的男女老少一齊使勁,拉著繩索,用手扶著、用肩扛著,在一片吆喝聲中,高高的立杆上的風機很快立在空中。大家七手八腳把4個(ge) 固定風機的立杆繩索綁好。
見有人扛著成包的磚茶,拿著新鞋帽從(cong) 村莊前一座孤零零的房裏出來,我走了過去,想看看那房子是什麽(me) 去處。原來那裏是村供銷社,麵積隻有10多平方米,裏麵經營的商品有熱水瓶、酥油茶壺、鋁鍋、卡墊、布匹等20多個(ge) 品種。經營供銷社的巴多是村裏唯一的教師,也是供銷社唯一的營業(ye) 員。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村教師巴多在給孩子們(men) 上藏文課。巴多是村裏唯一的教師,也是村裏供銷社唯一的營業(ye) 員(唐召明1988年攝)
巴多下午給學生上課的時間到了。他關(guan) 了門,我跟著他一同來到教室。這是有兩(liang) 間房的村辦小學。一間放著教學用具和壞了的桌子板凳,一間是學生們(men) 上課的地方。20多名8歲至15歲的學齡兒(er) 童安靜地等候老師上課。巴多老師在黑板上熟練地寫(xie) 出藏文,指著黑板帶領學生們(men) 朗讀。這些在草原上頑皮慣了的學生很專(zhuan) 心,大聲地跟著老師讀。兒(er) 童朗朗的讀書(shu) 聲在空曠的草原上飄蕩,使草原平添了不少生氣。
一天中隻有幾個(ge) 小時風和日麗(li) 的嘎措鄉(xiang) ,一到下午4點鍾以後,氣溫驟降,旋即出現的是刮得天昏地暗的狂風。
11月27日中午,我們(men) 依依不舍地告別了臨(lin) 時的“家”和相送的村民們(men) ,前往嘎措鄉(xiang) 二村。因為(wei) 一村與(yu) 二村之間有河流擋道,路很難走。我們(men) 的卡車隻好繞道,先去雙湖辦事處。
回到辦事處住了一夜。第二天11點多種,汽車離開雙湖辦事處,沿著西亞(ya) 爾雪山腳下前行。一路上,連綿起伏、晶瑩潔白的西亞(ya) 爾雪山和我們(men) 作伴。我們(men) 的目的地是距離雙湖辦事處80多公裏的嘎措鄉(xiang) 二村。
西亞(ya) 爾雪山的一個(ge) 個(ge) 金字塔似的山峰頂著皚皚白雪,莊嚴(yan) 肅穆。路南麵結冰的湖麵不時出現悠閑漫步的藏羚羊、藏原羚,汽車的轟鳴聲吸引了這些可愛的“生靈”。他們(men) 瞪著好奇的圓眼望著,隻有汽車距離近了,才一溜煙跑掉。
冬天,圓鼓鼓、肥胖胖的旱獺躲在洞裏冬眠。草原上有數不清的老鼠洞,那些不安分的老鼠鑽進鑽出。
汽車在路上顛簸著前進。眼前掠過的山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我癡迷地嘖嘖讚歎時,司機索加告訴我說:“好景還在前邊!”
一個(ge) 多小時後,汽車鑽進一條大山溝。北麵是香雄雪山,南邊是索汝山。香雄山頂終年不化的積雪晶瑩剔透,山腰以下裸露出黑、紅、褐、青、黃不同的顏色。遠遠望去,蜿蜒的白色冰河在山底與(yu) 五彩的山相呼應。如果不是親(qin) 自看一看、走一走,你發揮最大膽的想象力恐怕也難以勾畫出這裏的美景,那大自然固有的色彩,那大自然無與(yu) 倫(lun) 比的壯美!
這是雙湖辦事處(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二村村貌(唐召明1988年攝)
汽車拐了一個(ge) 大彎向北駛去。在高聳入雲(yun) 、五彩斑斕的香雄山的一座山峰下,30多間房子出現了。村莊邊有一條小河,冰層下麵發出咕咕的流水聲。汽車停在二村的村莊前,我顧不上與(yu) 聽到汽車聲跑出門來迎接的男女老少打招呼,一人拿起照相機跳下車先去忙著拍攝令我驚歎不已的美景,我怕這美景過一會(hui) 兒(er) 就會(hui) 消逝。
這是唐召明(左)在雙湖縣嘎措鄉(xiang) 一村指導他30多年前的房東(dong) 、藏族牧民朋友日瑪(右)安裝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贈送的高原撿拾車(楊月雲(yun) 2019年9月20日攝)
訪問雪山腳下的嘎措鄉(xiang) ,雖來去匆匆,但那裏大自然神奇的色彩、迷人的風光、善良的牧民、古樸的風情,卻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裏,以至於(yu) 後來讓我先後7次投入到它那親(qin) 切、溫暖的懷抱之中。(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野驢增多是喜還是憂
不久前,我與赴京參觀學習的西藏森布日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的基層幹部相見,提及10多年來藏北高原野生動物保護情況,欣喜地獲悉藏北牧民群眾對待藏野驢已是喜大於憂。[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歌舞的海洋
今年3月3日是藏曆水虎新年,看到有關藏族群眾載歌載舞歡度新年的各種新聞報道,我不由得想起30多年來,數次所采訪的那曲賽馬會。 [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令人驚歎的“格薩爾”史詩與文化
最近,我和朋友一起聊起有關“格薩爾”拍攝動漫電影之事,不由得想起有關“格薩爾”的故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