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我認識的陳慶英先生

發布時間: 2022-04-30 21:18:00 來源: 新利平台

  得知陳慶英先生逝世,很是難過。連日來腦海裏不斷浮現他的音容笑貌 ,耳邊響起他帶著四川口音的話語,不能相信這位和藹可親(qin) 的長者已辭世,也沒敢去詢問友人。親(qin) 眼看到媒體(ti) 登載紀念他的文章時,我仍是不信,以為(wei) 是同名同姓者,但這時我已忍不住找人確認了,81歲的陳慶英老先生因病於(yu) 2022年4月11日在四川去世。一位藏學大家走了,與(yu) 世長辭了,他的辭世是藏學領域的一大損失。

  我與(yu) 先生認識是因工作關(guan) 係。那是2017年夏季一個(ge) 炎熱的午後,與(yu) 友人一起登門拜訪。老人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眉善目、清瘦隨和,沒架子,但精神矍鑠、神思敏捷。

  當時我正策劃出版有關(guan) 西藏曆史文化的係列選題:西藏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弘揚叢(cong) 書(shu) ,其中有太多曆史知識是我不懂也不了解的內(nei) 容,叢(cong) 書(shu) 中的《西藏曆史圖說》的作者之一便是陳慶英。這是一本包含數百張圖片、40多萬(wan) 字的西藏曆史圖書(shu) ,有關(guan) 這個(ge) 選題裏涉及的內(nei) 容,我們(men) 時常與(yu) 陳慶英先生商討確定,他都一一解答,有的問題引經據典,包括曆史時期都介紹得很清楚,我受益匪淺。臨(lin) 走時,我們(men) 合影留念(照片保留在異處,疫情防控關(guan) 係不便拷貝)。陳慶英先生初次給我印象深刻。 

  在後來的日子裏與(yu) 其的交流更是讓我敬佩。

  學識淵博 平易近人

  我在審校出版上述圖書(shu) 時遇到很多具體(ti) 問題,我都需要與(yu) 陳慶英先生溝通請教,有時還涉及某一標點符號的用法。也有我認為(wei) 有編寫(xie) 不合適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的,他也會(hui) 認真翻查資料後回複同意。係列圖書(shu) 涉及麵很廣,圍繞宗教寺廟、藏香、唐卡、建築、飲食、服飾等西藏特色民族文化等多個(ge) 方麵,西藏的壁畫、唐卡藝術,西藏特有的擦擦製作工藝,以及壁畫和擦擦中的藏文也需要請教陳慶英先生確認曆史時期和含義(yi) 。凡是詢問,陳老先生無不悉心解釋,也沒有急躁之語,更沒有居高臨(lin) 下之感。

  德行典範

  我與(yu) 陳慶英先生溝通的整個(ge) 過程時間跨度長,曆時3年,谘詢內(nei) 容廣泛而深入,他始終平和輕語,沒有出現一次不耐煩的情緒,如果沒有及時回複我,第二天會(hui) 回複“對不起啊,昨天身體(ti) 有點不適”雲(yun) 雲(yun) 。有時我沒時間等他電話,就讓年輕人與(yu) 其溝通,他也會(hui) 從(cong) 善如流。在編輯叢(cong) 書(shu) 的幾年時間裏,打擾陳慶英先生無數次,有的內(nei) 容雖不是他所寫(xie) ,找他請教也會(hui) 一一解答。其實近幾年,陳老先生因身體(ti) 原因一直住在四川,我們(men) 的交流全靠微信,手機微信工作是很費眼神的,但他從(cong) 未提過耽誤他的休息時間,需要額外給其報酬的要求。由於(yu) 他的悉心指教,我順利出版了《西藏曆史圖說》《擦擦》《雪域古寺》等圖書(shu) 。

  為(wei) 年輕人解疑答惑,傳(chuan) 播知識學問,同時也輸入奉獻精神,是當今社會(hui) 所缺少的,陳慶英先生的大家風範與(yu) 青山長存,與(yu) 綠水長流,是我們(men) 為(wei) 人處世的典範!我認識的陳慶英就是這樣的人。

  陳慶英先生,願您笑貌永駐!(新利平台 文/鍾衛芳)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