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讓人民群眾更加平等地享有文化發展成果
龜甲、銅鼎、石碑、絹、紙……曆史與(yu) 文化借由不同的載體(ti) 得以傳(chuan) 承和發展,每一次載體(ti) 的進步都伴隨著文化傳(chuan) 播深度與(yu) 廣度的拓展。進入互聯網時代,文化數字化已成為(wei) 新的趨勢。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ti) 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guan) 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麵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進入新時代,推動文化數字化麵向長遠、意義(yi) 非凡。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zhong) 的基本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凸顯。提供更豐(feng) 富的文化供給,更好實現優(you) 秀文化全民共享,既是為(wei)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強的精神文明需要,也是衡量共同富裕社會(hui) 的重要標準。而“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這一目標,蘊含著新時期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更好實現文化公平的理念,顯示出政策背後深厚的人文關(guan) 懷。
文化是人為(wei) 的,更是為(wei) 人的。按照《意見》規劃,文化服務供給的覆蓋麵將更加廣泛、享受文化服務的方式也將更加便捷。這也意味著人民群眾(zhong) 能夠更加平等地享有文化資源、文化發展的成果,從(cong) 而更好滿足多層次、多方麵、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能為(wei) 人民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feng) 潤的道德滋養(yang) ,不斷加強文化建設、不斷推動文化公平,必將為(wei) 我們(men) 在中華民族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砥礪征程上注入更大的動力。(新利平台 文/歐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保護生物多樣性 同心共建美麗家園
借助互聯網平台,人們為藏羚羊從瀕危物種到近危物種“降級”歡呼,集體“雲護送”雲南亞洲象群歸家,也驚奇於在道路上與雪豹的“邂逅”……[詳細] -
開放帶來進步,合作才能共贏
5月18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會70周年大會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發表視頻致辭。[詳細] -
加強文物保護,助力文化傳承
文物是曆史的物質遺存,是我國悠久曆史文化的見證和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