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用圖片記錄西藏色彩,用文字勾勒西藏曆史”的《雪域古寺》一書(shu) 上架了。看到書(shu) 中的藏漢式建築,我不由得想起1300多年前,美麗(li) 文成公主離開家鄉(xiang) ,把畢生獻給西藏這片土地的一幕幕感人故事。
在藏北草原,乃至整個(ge) 西藏,我時常聽到人們(men) 如此高歌:“從(cong) 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帶來不同的糧食種類,給西藏的糧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cong) 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帶來不同手工藝的工匠,給西藏的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cong) 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帶來了不同的牲畜品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cong) 此年年豐(feng) 收。”
遙想1300多年前,吐蕃王朝讚普鬆讚幹布統一雪域高原後,急需吸收先進文化和技術,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自公元638年開始,鬆讚幹布多次派專(zhuan) 使向唐朝請婚。641年,這位英雄終於(yu) 沿著艱辛的唐蕃古道,前往柏海(今青海省瑪多縣境內(nei) )迎娶了文成公主。
這是那曲地區(現那曲市)比如縣在當地所修建的“怒江緣·文成公主廣場”(唐召明2018年攝)
2017年,為(wei) 了銘記唐代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給茫茫藏北草原所帶來的新技術和新生活,那曲地區(現那曲市)比如縣修建了“怒江緣·文成公主廣場”,該廣場中央是公主溫泉遺址。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在此駐留時,就在廣場中央的溫泉裏沐浴。
這個(ge) 溫泉遺址後樹立的是總高9米,由紫銅鍛造而成的文成公主雕像,其身後是金屬鑄造的文成公主和親(qin) 浮雕牆。牆上通過大唐盛世、古道流芳、福澤吐蕃三個(ge) 篇章展示了公主進藏的整個(ge) 曆史過程。
文成公主及其一行當年所走過的藏北草原,至今仍然流傳(chuan) 著許多與(yu) 文成公主有關(guan) 的傳(chuan) 說和佳話。
相傳(chuan) ,當年文成公主從(cong) 京城長安(今西安)出發,取道青海,到達藏北比如縣文成公主廣場現所在位置時,當地群眾(zhong) 和三姊妹的天姆(仙女)熱情迎接文成公主。公主看到這裏是一片風水寶地,便在此駐留了數月時間。
這是傳(chuan) 說中由文成公主幫助建造的達姆寺(唐召明2014年7月11日攝)
文成公主在此駐留期間,發現很多百姓患有眼疾和鼠疫等疾病,便在附近開了一井泉眼,讓百姓用此泉洗浴,全都祛除了疾病。與(yu) 此同時,文成公主還教會(hui) 當地百姓犁地種田、使用水磨、編織技術和壘石蓋房等,並在此地建造了達姆寺。
關(guan) 於(yu) 達姆寺建造有這樣一段神奇傳(chuan) 說,那是文成公主將離開此地前往拉薩時,被三姊妹的天姆攔住去路。她們(men) 對公主說,如果在此處幫助修建一座寺廟,她們(men) 願意幫助公主,隨即便消失在背後的山中。據說她們(men) 是護法神,於(yu) 是,在她們(men) 協助下,文成公主使用法力修建了這個(ge) 早期有4個(ge) 柱子麵積的寺廟。
如今達姆寺保存著文成公主當年拴騾子的石孔和石柱,以及她親(qin) 手所刻的瑪尼石,是達姆寺的鎮寺之寶。
奇那闊鬆,位於(yu) 藏北比如縣和色尼區交界地帶。“奇”是奇若山,“那”是那拉讚巴山,“闊”是闊日山,“鬆”為(wei) 三者之意。它們(men) 在唐古拉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怒江及其支流羅曲河在此交匯。這裏雪峰高聳、江河奔騰、草場肥美、景色宜人。
這是當年文成公主及其一行所走過的、唐蕃古道的藏北比如縣怒江流域風光(唐召明2014年7月10日攝)
文成公主及其一行沿著羅曲河穀,順著古老商道來到闊日山旁時,便在這裏安營紮寨,放牧他們(men) 的馬匹和駱駝,故這片草場至今仍叫“阿蒙尼庫”,意為(wei) “放駱駝的草場”。
相傳(chuan) ,文成公主看見這裏風景優(you) 美,卻不見樹林。於(yu) 是,感念家鄉(xiang) 茂密的森林,便把自己的一簇頭發灑在此地,並發願長出樹木。故此地被稱之為(wei) “那隆瓊木”,意為(wei) 茂密的森林,這就是後來傳(chuan) 說中文成公主聖發所長出的樹林。
這周圍還有一個(ge) 被稱之為(wei) “羅布登”的山崗,意為(wei) “寶貝山崗”。那是臨(lin) 時安放文成公主所攜帶的釋迦牟尼佛像的地方;另一個(ge) 被稱之為(wei) “唐達唐”的草壩,那是文成公主的營帳所在地。
在另外一片山青水秀的草壩子上,文成公主情不自禁地唱起天籟之歌,念央塘之名從(cong) 此傳(chuan) 開,意為(wei) “妙音壩子”。
這是藏北首府那曲鎮孝登寺所供奉、當年文成公主攜帶進藏的其中一尊釋迦牟尼佛古銅像(唐召明2017年7月19日攝)
為(wei) 紀念文成公主,如今這裏成立了那曲市色尼區尼瑪鄉(xiang) 紮西亞(ya) 塘村文成公主民間歌舞隊,將這裏聞名的“果諧”歌舞藝術傳(chuan) 遍了藏北草原。
在這裏,我還聽說過一個(ge) 傳(chuan) 說故事。文成公主及其一行行至一座大山時,遇見一小孩病逝。文成公主見其父母萬(wan) 分悲痛,特意讓隊伍停下來,親(qin) 自為(wei) 這小孩在山上選擇了風水上佳的安葬之地。後來該山被人們(men) 取名為(wei) “奇若傑瓦圖嘎神山”,意為(wei) “嬰兒(er) 墓地”。
文成公主還教會(hui) 這裏的百姓風水地相之學,至今他們(men) 在遷徙、放牧、蓋帳、建房之時,仍保留著注重看風水的習(xi) 俗。
在奇若山後麵的曲隆穀,文成公主見此地有一噴泉,形成一朵朵晶瑩透亮的蘑菇花,泉水清澈透明。飲一口此泉水,頓感清涼、甘甜,公主認為(wei) 它是神聖之地,故取名為(wei) “曲隆德曲”,意為(wei) “佛穀聖泉”。
後來,當文成公主將穿過藏北草原前往拉薩時,當地群眾(zhong) 感激公主,載歌載舞,盛情相送,並把黑河更名為(wei) 怒江, 藏語中稱為(wei) “賈母吾曲”,意思是皇後的汗水。
這是拉薩大昭寺供奉的鬆讚幹布(左)和文成公主(右)的塑像(唐召明2016年6月8日攝)
曆經兩(liang) 年多時間的艱苦跋涉,文成公主及其一行到達“邏些”(今拉薩),受到了當地各界的盛大歡迎。人們(men) 用熱情奔放的歌舞和歡呼,熱情地迎接這位大唐的公主、如今的吐蕃娘娘。當時,全城一片歡騰。人們(men) 深為(wei) 文成公主的美麗(li) 和友善、親(qin) 切與(yu) 大氣的言談舉(ju) 止所折服。從(cong) 此,開啟了中華民族曆史上唐蕃友好、藏漢一家親(qin) 的新紀元。
在曆史的長河中,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對藏漢友誼和吐蕃社會(hui) 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nei) 供奉著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保存著他倆(lia) 結婚的洞房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chuan) 說是文成公主親(qin) 手所栽。
在藏北草原,乃至整個(ge) 西藏,我還時常聽到人們(men) 這樣說,“我們(men) 之所以有糧食,是因為(wei) 文成公主帶來了五穀種子並教會(hui) 我們(men) 如何種地;我們(men) 有衣服和藏墊藏毯,是因為(wei) 文成公主教給了我們(men) 紡織技術;我們(men) 之所以能喝到香噴噴的酥油茶,是因為(wei) 文成公主帶給了我們(men) 茶葉……”
如今,文成公主與(yu) 鬆讚幹布的故事仍以話劇、壁畫、民歌、傳(chuan) 說等形式在藏漢民族間廣泛傳(chuan) 播。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30多年,一直致力於(yu) 加強吐蕃和唐朝的友好關(guan) 係。她熱愛藏族同胞,也深受藏族同胞的衷心愛戴。
飲水思源。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如今我們(men) 可以自豪地向文成公主告慰,西藏的社會(hui) 、經濟、文化等方麵已取得“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變化,藏族人民過上了過去連做夢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