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加央多吉,一位開發藏北無人區的拓荒者
唐拉雪峰入雲(yun) 端,
娜姆湖裏漣漪泛。
澎湃怒江向東(dong) 流,
萬(wan) 裏羌塘綠如藍。
……
這是喜歡賦詩、現任那曲駐拉薩第十退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加央多吉為(wei) 那曲草原賽馬盛會(hui) 所賦的一首詩歌。
近年來,我懷有一個(ge) 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尋找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發藏北無人區的拓荒英雄,更多地去了解他們(men) 當年挺進藏北無人區,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用自己雙手建設新家園的心路曆程和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因為(wei) 如今的尼瑪縣和雙湖縣都由過去的文部辦事處和雙湖辦事處演變而來。它們(men) 都是40多年前開發藏北無人區時從(cong) 申紮縣一同派生出的縣級單位。
無巧不成書(shu) ,前幾日我驚喜地接到加央多吉主動與(yu) 我聯係的電話,讓我不由得想起這位開發藏北無人區拓荒者的傳(chuan) 奇故事。
這是西藏那曲地區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現場會(hui) 在文部辦事處召開(唐召明1989年12月份攝)
1989年歲尾最後幾天,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現場會(hui) 將在文部辦事處(現尼瑪縣)召開。於(yu) 是,我第三次走進了藏北無人區。
與(yu) 前兩(liang) 次搭卡車獨闖無人區不同,我此次是乘坐單位的越野汽車,與(yu) 新華社西藏分社負責人朗傑一同前往采訪。
兩(liang) 天後,我們(men) “訪問團”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yan) 寒,一路風塵,驅車來到了740公裏以外的文部辦事處。
“訪問團”到達文部辦事處後,住進平房式的縣招待所。屋裏收拾得幹幹淨淨,鐵皮牛糞火爐燒得很旺,飄著一股股淡淡的草香味。在茫茫的雪原,就像住進了其他省市的“星級賓館”。
經過10多年的開發建設,1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文部草原,現已變成了“百萬(wan) 牛羊滿山坡,人均收入六百二”的地區,成為(wei) 人均收入名列西藏前茅的新牧區。
這是文部辦事處主任加央多吉(右)與(yu) 參加那曲地區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現場會(hui) 的那曲縣縣長嘎瑪(左)在交流(唐召明1989年12月份攝)
昔日無人區,今朝繁榮新牧區。回顧它所走過的輝煌曆程,不得不提及為(wei) 開發藏北無人區事業(ye) 做出重要貢獻的拓荒者——時任文部辦事處黨(dang) 委副書(shu) 記、主任加央多吉。
過去,藏北草原教育事業(ye) 落後。從(cong) 小在牛毛帳篷裏長大、放牧牛羊的加央多吉,一直到13歲時才背著書(shu) 包走進申紮縣尼瑪區南措折鄉(xiang) 民辦小學識字班學習(xi) 了幾個(ge) 月藏文。
1971年,人生命運眷顧到喜歡讀書(shu) 的加央多吉。15歲的他走進了陝西省鹹陽西藏民族學院預科班,後又從(cong) 鹹陽西藏民族學院轉到西藏林芝分院(現西藏農(nong) 牧學院)牧醫係學習(xi) 畜牧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
自跨入學校那天起,加央多吉把自己深深埋進書(shu) 海裏,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在苦讀中度過。底子最差,學習(xi) 最用功的加央多吉,剛滿18歲,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為(wei) 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牧醫係第一個(ge) 學生黨(dang) 員。
1978年1月,加央多吉畢業(ye) 了。正趕上西藏拉開開發藏北無人區的大幕,他所出生的鄉(xiang) 村連同鄉(xiang) 名一起從(cong) 申紮縣向北遷徙來到100多公裏外的藏北無人區,變身為(wei) 雙湖辦事處尼瑪區南措折鄉(xiang) (現措折羅瑪鎮)。於(yu) 是,他向那曲地區組織部門申請到雙湖辦事處工作,後被分配到雙湖辦事處獸(shou) 防站當獸(shou) 醫,實現了心中久盼的願望。
當時新成立的雙湖辦事處獸(shou) 防站共有4人,其中兩(liang) 名是漢族獸(shou) 醫。於(yu) 是,加央多吉在兩(liang) 名漢族獸(shou) 醫的熱情幫助下,很快完成從(cong) 理論到實踐的轉換,成為(wei) 一名出色的藏族獸(shou) 醫,第二年便被提拔為(wei) 副站長。
加央多吉對工作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從(cong) 1979年起,他先後被調任雙湖辦事處農(nong) 牧科和雙湖辦事處尼瑪區區委,以及雙湖辦事處黨(dang) 政辦公室等地和部門任職,工作樣樣幹得風聲水起。
由於(yu) 工作出色,1987年4月份,那曲地區進行縣級領導班子調整時,加央多吉被連破格三級從(cong) 雙湖辦事處調到文部辦事處任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辦事處主任。
1993年,文部辦事處改為(wei) 世界上唯一的以太陽命名的縣——“尼瑪縣”。尼瑪為(wei) 藏語,即太陽。這裏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無疑是最接近太陽的地方。他成為(wei) 第一任縣長。
這是當年的文部辦事處小鎮(唐召明1989年12月份攝)
1989年12月27日,我們(men) “訪問團”所到達的文部小鎮已初具規模。這裏已經建起了影院、衛星地麵接收站、商店,還修建了醫院、汽車修理房、柴油機發電房、糧庫、畜產(chan) 品收購站……帳篷漸漸換成了一排排平房。與(yu) 我前兩(liang) 次來相比,條件已經明顯改善。
“訪問團”人員,為(wei) 了看看文部辦事處變化的真實情況,決(jue) 定去牧民家裏看個(ge) 究竟。
我們(men) 跟隨這個(ge) 由那曲地區行署專(zhuan) 員土登才旺和地委副書(shu) 記明加所帶領的各縣領導的“訪問團”,共走訪了七個(ge) 鄉(xiang) 的牧民家庭。
這是文部辦事處申亞(ya) 鄉(xiang) 一戶從(cong) 遊牧走向定居,過上社會(hui) 主義(yi) 新生活的牧民人家(唐召明1989年12月份攝)
當突如其來的“訪問團”進入申亞(ya) 鄉(xiang) 一村牧民索次家時,45歲的主人有點不知所措,又是倒酥油茶,又是端兩(liang) 大盆熟肉和油炸果子請大家吃。
索次家的擺設令來訪者驚訝不已:五間土木結構的房舍,既有雙層玻璃的客廳,又有裝滿羊肉、酥油的倉(cang) 庫。客廳裏的鋼絲(si) 床上鋪有龍鳳呈祥的卡墊,刻有傳(chuan) 統圖案的一對藏櫃上放著兩(liang) 部收錄機。屋外,修建了一個(ge) 很大的羊圈。
記得陪同“訪問團”的個(ge) 子不高、文質彬彬的文部辦事處主任加央多吉介紹,索次一家在文部牧民中還隻屬中等生活水平。也就在此時,我認識了加央多吉這位拓荒者。
這是文部辦事處牧民群眾(zhong) 來到辦事處畜產(chan) 品收購站交售羊毛,並將羊毛裝袋過秤完成(唐召明1989年12月攝)
接著我們(men) 又來到阿索鄉(xiang) ,這裏的牧民阿珍一家15口人,家有1800隻羊,50頭犛牛,當年向國家出售羊毛750公斤、山羊絨50公斤、酥油25公斤,家有存款1.5萬(wan) 多元。
為(wei) 了全麵了解文部草原牧民生活,“訪問團”走訪了中倉(cang) 鄉(xiang) “特困戶”巴拉一家。巴拉一家雖有300多隻羊,但在這裏卻是一個(ge) “特困戶”。一位縣長感慨地說,如果說傳(chuan) 說中的“西天”是個(ge) “極樂(le) 世界”的話,那麽(me) 文部草原應當稱為(wei) 當代藏族牧民過上社會(hui) 主義(yi) 新生活的“樂(le) 園”。
這是那曲地區“訪問團”人員在參觀文部辦事處小學(唐召明1989年12月份攝)
我在采訪中看到,加央多吉率領縣政府一班人,幾年來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取得了不少驕人的成績。
——加強畜牧業(ye) 生產(chan) ,把牲畜由過去存欄的70萬(wan) 頭(隻)增加到了100萬(wan) 頭(隻),一躍成為(wei) 那曲地區11個(ge) 縣(處)中的兩(liang) 個(ge) 牲畜百萬(wan) 縣之一。
——狠抓財政增收節支,使財政收入逐年提高。在保證正常經費支出的前提下,縣財政滾動結餘(yu) 資金由原來的100萬(wan) 元,有了翻倍性地增長。
——加大基層政權配套建設。1988年西藏在全區開展“撤區並鄉(xiang) ”工作。文部辦事處撤銷了原來的6個(ge) 區,將原有的22個(ge) 鄉(xiang) 整合組建為(wei) 15個(ge) 鄉(xiang) 後,遇到了一大難題:那就是除6個(ge) 區所在地原有的配套服務機構外,新建的9個(ge) 鄉(xiang) 還需要投資建設配套服務機構,而這又不在上級的財政撥款之列。
這是“撤區並鄉(xiang) ”後,文部辦事處自籌資金為(wei) 新建鄉(xiang) 所建設的其中一個(ge) 具有配套服務機構的鄉(xiang) 政府房屋(唐召明1989年12月份攝)
如果新建鄉(xiang) 沒有這些配套服務機構,必然會(hui) 給3000餘(yu) 戶牧民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和生活帶來許多困難。加央多吉於(yu) 是帶領縣政府一班人不等、不靠、不要,而是積極想辦設法籌措資金,很快建起9個(ge) 新建鄉(xiang) 的配套服務機構,解決(jue) 了難題,得到上級部門的高度肯定,並為(wei) 後來尼瑪縣設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還清晰地記得,1989年12月31日晚上,文部辦事處會(hui) 議室裏熱鬧非凡。“寒舍迎佳賓,喜聚慶新年”的紅色橫幅懸掛在會(hui) 議室,五個(ge) 吊燈下,擺了九張大桌子,兩(liang) 台彩電正播放著電視節目,再有五個(ge) 小時將進入1990年元旦。
身穿藍色中山裝的文部辦事處主任加央多吉在酒會(hui) 上致祝詞……
後來,我從(cong) 西藏調到北京工作,與(yu) 加央多吉失去了聯係。可我一直沒有忘記關(guan) 注西藏,關(guan) 注藏北,也一直沒有忘記打聽他的消息。
不久前,我從(cong) 藏北朋友那裏獲悉:2014年,加央多吉從(cong) 西藏人大常委會(hui) 那曲地區工作委員會(hui) 副主任崗位退休後,現擔任那曲駐拉薩第十退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工作依舊很出色。
這是現任那曲駐拉薩第十退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加央多吉,手捧2021年所榮獲的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頒發的”全區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獎牌拍照留念(唐召明提供,2021年7月份攝)
2021年,他率領那曲駐拉薩第十退休黨(dang) 支部在黨(dang) 建工作,努力改善所居住小區環境等方麵取得了新成績,使該黨(dang) 支部榮獲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全區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的光榮稱號。
這兩(liang) 日,我在加了加央多吉的微信後發現,近幾年他在閑暇之餘(yu) ,拿起筆創作了上百首文字清麗(li) 的詩歌,在微信朋友圈裏發布,以歌頌藏北,乃至西藏的新生活和新變化。
作為(wei) 藏北無人區早期的拓荒者,加央多吉見證和參與(yu) 建設了尼瑪縣和雙湖縣從(cong) 無人到有人,直至發展進步的全過程。正如他在其中一首詩歌中所抒懷的那樣,“金龍鳴笛奔北方,沿途青山綠水長。秋風過耳馬蹄疾,故地重遊雪蓮香。”他那一首首動人詩歌,無不表達出一位藏北人永遠不老的家鄉(xiang) 情和西藏情!(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普若崗日,將再度成為最美冰川“打卡”地
你想一睹除南極、北極以外的世界第三大冰川的風采嗎?你想領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野生動物樂園和壯美的藏北無人區風光嗎?我國海拔最高縣將把它變成現實。 [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 援藏是難得的人生曆練
近日,中央單位第十批援藏幹部人才抵達西藏。未來三年,他們將在雪域高原揮灑汗水、奉獻青春。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中國石化援藏幹部王飛三次援藏的感人故事。 [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難忘雙湖草原的前世與今生
近日,我從新聞報道中獲悉,從7月19日開始,第二批西藏高海拔生態搬遷牧民從藏北雙湖縣多瑪鄉出發,陸續撤離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