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遇見•藏戲】人群中,舞台上,鄉村裏……藏戲煥發新生機

發布時間: 2022-11-19 14:32:00 來源: 新利平台

  獨特的唱腔、誇張的麵具、鮮豔的服飾……藏戲,作為(wei) 一門集歌舞、表演、說唱、文學於(yu) 一體(ti) 的綜合藝術約起源於(yu) 600多年前2006年,藏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9年,藏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活態傳(chuan) 承邁入新時代

  麵具蓋住了演出者的表情,卻能從(cong) 說唱歌詞、舞蹈動作中感受到整個(ge) 故事的發展,讓觀眾(zhong) 聚精會(hui) 神地聆聽……由於(yu) 其曆史悠久,藏戲在“藏曆新年”“望果節”“雪頓節”等節慶活動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一係列政策製度的出台,一項項舉(ju) 措的落地實施,一筆筆資金的不斷投入,為(wei) 藏戲傳(chuan) 承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和動力。老一輩藏戲表演家以師帶徒、言傳(chuan) 身教教授出一批藏戲“好苗子”,真正實現了“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出於(yu) 藍勝於(yu) 藍”。

  據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團長、西藏自治區戲劇家協會(hui) 主席班典旺久介紹,“遍布西藏各地的民間藏戲隊有150餘(yu) 支。”他認為(wei) ,西藏民間藏戲氛圍頗足,藏戲不僅(jin) 是老年人的愛好,也受到小學生、青年群體(ti) 喜歡,不乏愛好者學習(xi) 。讓他驕傲的是,去年拉薩1名小學生憑借藏戲獲得了第25屆“中國少兒(er) 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比賽“小梅花”稱號,這也是西藏首獲殊榮。近日,德吉白珍、旦增夢朗兩(liang) 名小演員憑借在藏戲《古韻新聲》中的精湛表演,獲得第26屆“中國少兒(er) 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小梅花”稱號。

  藏戲數字化舞台化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2013年,西藏啟動八大傳(chuan) 統藏戲數字化項目,根據現代戲劇的標準及節奏進行舞台化改編先後錄製完成改編傳(chuan) 統藏戲《白瑪雯巴》《諾桑王子》《卓娃桑姆》《蘇吉尼瑪》《朗薩雯波》《文成公主》六部劇目的數字化舞台化工作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藏戲劇種文獻、資料數字化影像保存工作。

  近年來,新編現實題材藏戲《金色家園》《六弦情緣》《藏香情》《次仁拉姆》《最美格桑花》等,巡演足跡遍布西藏各縣區,走向青海、甘肅、浙江、北京等地,高亢的唱腔、秀麗(li) 的身姿、精美的舞台藝術吸引著每一站的觀眾(zhong) ,每逢演出,場場爆滿讓更多人走近、認識、了解藏戲,也讓藏戲活在更廣闊的舞台。

  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團長班典旺久表示,傳(chuan) 統藏戲廣場化的演出形式不利於(yu) 藏戲藝術的傳(chuan) 承發展,數字化、舞台化不僅(jin) 僅(jin) 利用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技術,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更好的觀賞體(ti) 驗,還通過互聯網、雲(yun) 共享為(wei) 藏戲的傳(chuan) 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徑。

  “非遺+”,古老藏戲煥發新生機

  近年來,西藏文化部門不斷探索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非遺+旅遊”“非遺+生態”“非遺+扶貧”……越來越多的非遺文化開始尋找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接入點。藏戲作為(wei) 有著獨特魅力傳(chuan) 統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多年保護、傳(chuan) 承、發展的基礎上,已經成為(wei) 賦能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幫助村民融入現代生活的新動力。

  山南市乃東(dong) 區紮西曲登社區,被稱為(wei) “藏戲第一村”。2006年,雅礱紮西雪巴藏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社區居民委員會(hui) 主任尼瑪次仁是這一古老劇種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從(cong) 16歲開始學藝,至今與(yu) 藏戲結緣30餘(yu) 年。為(wei) 了讓藏戲“活起來”,不識字的尼瑪次仁通過自學,整理出近8萬(wan) 字的藏戲劇目歌詞等,還培養(yang) 了30名傳(chuan) 承人

  隨著雅礱紮西雪巴藏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該社區將這一古老文化和民宿旅遊相融合,走出了民宿“牽手”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路徑。“紮西曲登社區共129戶513人,已有64戶居民開辦了民宿。”尼瑪次仁說,2021年,社區家庭旅館共有床位440張,年接待遊客超2萬(wan) 人次,帶動群眾(zhong) 戶均增收1.5萬(wan) 餘(yu) 元,集體(ti) 經濟和農(nong) 牧民實際增收200餘(yu) 萬(wan) 元。表演藏戲、舉(ju) 辦篝火晚會(hui) ,讓遊客體(ti) 驗到真正的鄉(xiang) 村旅遊,同時也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代際傳(chuan) 承,弦歌不輟。在傳(chuan) 承保護、守正創新中,古老藏戲煥發出新的生機。(新利平台 /孫健)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