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青藏公路,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
最近,曆經四晝夜,通過青藏公路3800多公裏的汽車運輸,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的西藏蜂業(ye) 公司所收獲的首批高原蜂蜜通過“天路”運抵北京。我在讚歎眼前這輛載重量達40噸的“大力士”卡車的同時,不由得想起如今平坦、便捷的風雪青藏公路從(cong) 修築到保暢通的感人故事。
1954年12月25日,汽車第一次開進拉薩。當天,青藏、川藏公路正式通車,兩(liang) 隊350多輛汽車披紅掛彩會(hui) 師布達拉宮廣場(唐召明翻拍照片)
1954年12月25日,是西藏曆史上一個(ge) 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當天,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同時通達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曆史。建成後的青藏公路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擔負著80%以上進藏物資的運輸。
這是青藏公路沱沱河兵站用作紀念的、最早接待交通過往人員的簡易木板房(唐召明1987年攝)
1987年初,我從(cong) 青海調到西藏工作,首次沿著風雪彌漫的青藏公路一路采訪進藏,接著又無數次從(cong) 拉薩乘汽車到西寧看望父母。那時,青藏公路的旅行十分艱苦,沿途兵站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脫水菜,跑的是“老爺車”。
這是青藏公路上的納赤台兵站。青藏公路沿途兵站現已建起設施較為(wei) 齊備的樓房,為(wei) 交通過往人員提供了便利條件(唐召明1994年攝 )
如今,一幢幢設備齊全,美觀實用的永久性樓房奇跡般地出現在昆侖(lun) 山、唐古拉山的終年凍土層上,取代了以往簡陋的土坯房。這些住房室內(nei) 有衛生間、暖氣、氧氣,室外有塑料大棚。
奔跑在青藏公路線上的車輛經過更新換代,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裝有暖氣和臥鋪、載重量三四十噸的重載卡車已替代了以往載重量僅(jin) 有四五噸的“解放牌”等卡車,單車運輸效率成倍地增長。
這是行駛在青藏公路安多縣路段的一輛輛重載卡車(唐召明2015年8月12日攝)
特別是從(cong) 20世紀70年代起,國家投資8億(yi) 多元,曆時12年將青藏公路全部鋪設為(wei) 瀝青黑色路麵,從(cong) 青海格爾木到西藏拉薩上千公裏的路程,已由過去需要走幾個(ge) 月時間,而變為(wei) 現在走兩(liang) 天時間即可輕鬆到達。
這是青藏公路五道梁兵站官兵在觀看自己新生產(chan) 出的豆芽。在風雪青藏公路線上,它豐(feng) 富了過往人員就餐的“菜盤子”(唐召明1987年攝)
前兩(liang) 年,我再訪青藏公路,驚喜地看到,拉薩至那曲段已通了高速公路,讓人感到平安和輕鬆。路好走了,吃住也由“溫飽型”向“舒適型”轉化,千裏風雪青藏線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如今,青藏公路的物質條件在變——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現代化,唯有不變的是青藏、川藏公路從(cong) 修築到暢通的幾十年間,所形成和弘揚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
唐古拉,伸手把天抓。我對青藏公路這一最高點有著永生難忘的記憶。這不僅(jin) 是因為(wei) 我曾采訪過這裏的道班工人,更重要的這裏道班工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在感動著我。
1991年盛夏,我從(cong) 西藏調到北京工作,乘坐單位的生活用卡車前往西寧,並在藏北首府那曲鎮停留了一夜,與(yu) 朋友們(men) 告別。
這是作者從(cong) 西藏調到北京工作,所乘坐的“東(dong) 風”牌卡車不幸在唐古拉山下翻車,得到了青藏公路安多養(yang) 護段巴恰等道班工人的鼎力相助(唐召明1991年攝)
第二天天未亮,我們(men) 的卡車駛上青藏公路,開始趕路。漆黑的夜裏,天下著雨。突然,一頭犛牛橫穿公路,司機嘎瑪見後,急忙刹車,因路上太滑,隻感覺汽車屁股一甩,朝著唐古拉山下黑魆魆的公路衝(chong) 去。頃刻間“天地翻轉”……四輪朝天的卡車,靜靜地不動了,我的頭撞碎了擋風玻璃,暈乎乎的。我下意識地感到發動機流出的機油在臉上不停地滴落,急忙爬出車外。
此時天已大亮,雨還在淅淅瀝瀝地繼續下著。我和新華社西藏分社辦公室主任旺堆、司機嘎瑪三人很幸運,安然無恙。原來,卡車衝(chong) 下公路後倒扣在10多米下的鬆軟沙坑裏。所幸卡車大箱板撐起了整個(ge) 卡車,駕駛室無多大損壞,我們(men) 才得以脫險。
司機嘎瑪留下看守卡車,旺堆給我當翻譯,我們(men) 爬上公路,招手攔了輛卡車,前往不遠處的安多縣城,去找我采訪過的原唐古拉山道班班長、新調任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任副段長的巴恰求援。
巴恰以前率領的青藏公路109道班,養(yang) 護著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公路。幾十年來,他們(men) 挑戰人類生命極限,戰風雪、鬥嚴(yan) 寒,確保了青藏公路的暢通。1990年,被交通部授予“天下第一道班”的光榮稱號。
剛起床不久的巴恰聽了我的敘述,毫不猶豫地出門找來一輛“解放”牌卡車,並尋來幾根鋼絲(si) 繩,與(yu) 我們(men) 一起先前往出事地點附近的24工區,叫上工區的20多名道班工人,拿起工具,隨後又找來另一輛卡車,前往翻車現場。
這些長年累月保證青藏公路暢通的男女道班工人們(men) 經常解救各種遇險車輛,經驗十分豐(feng) 富。兩(liang) 個(ge) 小時後,他們(men) 冒雨先將倒扣沙坑裏的卡車大梁上拴好兩(liang) 根粗鋼絲(si) 繩,兩(liang) 輛卡車一起拉,加上20多名工人用繩子拽。卡車眼瞧著奇跡般地重新翻過身。緊接著,大家又幫忙把甩出車廂外的大汽油桶和我的行李紙箱裝上車。最後,我們(men) 的卡車被牽引著來到24工區。
巴恰在工區將我們(men) 安排妥當,一口水沒喝,一分錢沒要,隨即帶著全身濕漉漉辛苦了大半天的道班工人與(yu) 我們(men) 揮手告別……
這是109道班工人在風雪中鏟雪開路,確保青藏公路的暢通(唐召明1990年冬攝)
幾十年後,我還清晰地記得這樣一些感人故事:1984年6月末,當時的唐古拉山正在鋪設瀝青黑色路麵,山頂被臨(lin) 時開出許多便道,連日的雨雪使這裏的便道泥濘不堪,永久凍土層變得脆弱柔軟,幾十輛汽車被陷在泥水裏,無法動彈。
此時,眼前風雪迷茫,天寒地凍。唐古拉山口是咽喉要衝(chong) 。特別是國家援助西藏的四十三項重點工程已進入施工高潮。而被阻隔在唐古拉山上的車輛中,有百分之八十是搶運工程所急需的基建材料。一周的時間,109道班的二三十名工人在前來支援的推土機幫助下,晝夜苦戰,連推帶挖。路通了,工人們(men) 的手套卻和皮肉凍在一起,隻能用刀子一片一片割下來,鮮血淋漓。
2017年保通任務中,有的道班工人出現凍瘡,腳腫得脫不下鞋子,隻能用剪刀將鞋子剪開塗凍傷(shang) 藥。
在雄鷹都難以飛過的唐古拉山,汽車拋錨、旅客暈倒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唯一駐守的道班,就成了“救命之家”。
這是109道班工人肩抗鐵鍬正在前往唐古拉山口養(yang) 護公路(唐召明1990年冬攝)
1990年,道班工人自發設立臨(lin) 時救助站,除了免費供應熱水、氧氣,還專(zhuan) 門騰出了幾間“客房”,免費供路人休整。
“天下第一道班,天下第一溫暖。”一位騎行者留言,做一個(ge) 選擇很容易,但要堅持一個(ge) 選擇很難。道班工人幾十年接力提供免費救助,傳(chuan) 遞著感動……
遙想1300多年前,年輕的文成公主帶著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和大量的種子、農(nong) 具、織物以及詩文、醫藥等書(shu) 籍,從(cong) 今天的西安到拉薩,走了近三年。
據《西藏始末紀要》載:解放前從(cong) 西寧至拉薩,“亂(luan) 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wan) 狀,不可名態……”。當時,從(cong) 西寧進藏,騎著快馬,趕著犛牛,少則數月,多則半年,路途艱險,苦不堪言,尤以唐古拉山為(wei) 甚。
是什麽(me) 改變了唐蕃古道的命運?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新中國。1953年,中央委托西北局在蘭(lan) 州成立運輸總隊,慕生忠將軍(jun) 任政委。運輸總隊從(cong) 陝、甘、寧、青及內(nei) 蒙等地購買(mai) 了2萬(wan) 多峰駱駝,經格爾木向西藏馱運糧食等急需物資。由於(yu) 青藏高原氣候惡劣,不少駱駝在負重的長途跋涉中死去,損失很大。
沒有辦法,唯有修公路。1953年夏季,經國家批準,修築青藏公路指揮部成立,慕生忠任總指揮。
這是汽車正在通過青藏公路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唐召明1996攝)
1954年5月11日,昔日鮮有人跡的唐蕃古道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座座營帳紮起來。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頂30多公裏路段,6個(ge) 施工隊分段作戰,到處響徹雄壯的勞動號子。人們(men) 用鎬頭刨,鋼釺撬,鐵錘打,一點點地摳掉前進路上的堅石硬土。
10月20日,經過2000多名築路大軍(jun) 不到半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從(cong) 格爾木到唐古拉山600多公裏的公路終於(yu) 修通。
11月11日,勝利通車藏北重鎮黑河(現那曲)。
12月25日,全長均為(wei) 2000餘(yu) 公裏的青藏公路與(yu) 川藏公路同時通達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曆史,養(yang) 路的道班也同時成立。
這是一輛卡車正在通過青藏公路兩(liang) 邊立有一根根熱棒的凍土路段。熱棒是一種高效熱導裝置,可保持凍土終年不化(唐召明2015年8月12日攝)
70年來,青藏公路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像一條玉帶飄過雪山之巔,像一道彩虹跨過泥沼深潭,將西藏與(yu) 首都北京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
正如作詞家屈塬筆下深情的《天路》歌詞所寫(xie)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cong) 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er) 女歡聚一堂……”。(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難忘那優美的藏歌樂舞
說不完道不盡的藏北啊!但願你的歌聲和舞蹈越來越優美動人,越來越唱響雪域高原,唱響中華大地![詳細] -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一份開發雙湖無人區的珍貴報告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40多年前,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熱地率領工作組,前往開發的雙湖無人區進行調研和考察的那段波瀾壯闊、建設新家園的輝煌曆史。 [詳細] -
【藏北故事】藏北高原,四周環山的遼闊大地
最近,我在查閱有關資料時,翻閱到曾參與過的《萬裏羌塘》畫冊,不由得想起有關藏北高原特有的地質和地貌景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