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萬裏藏北》影片拍攝記

發布時間: 2023-01-17 16:26:00 來源: 新利平台

  最近,我欣賞了一首由阿吉拉姆所演唱的《藏北情》歌曲,不由得想起30多年前采訪大型人文藝術片《萬(wan) 裏藏北》在攝製完成中的一些動人故事。

  1988年12月9日,新華社播發了一條短消息,題目是“大型人文藝術片《萬(wan) 裏藏北》攝製完成”,消息簡述如下:

  “你想一睹‘地球第三極’的風采嗎,你想領略藏北燦爛的文化、理解牧民聖潔的心靈嗎?電影工作者用創造性的勞動為(wei) 你提供了良機。大型人文藝術片《萬(wan) 裏藏北》已經攝製完成。

  如果說西藏披著一層神秘的色彩,那麽(me) 藏北高原則是最隱秘的地區……那裏平均海拔4500米,比海平麵缺氧一半,一年裏有八個(ge) 月近乎嚴(yan) 冬。

  影片在這種極特殊的自然背景下揭開藏北高原神秘的麵紗:寒光閃爍的冰山,一望無垠的雪原,蔚藍的天空,綠色的草地,凶猛的野犛牛,奔馳的藏野驢,鳥島、冰川、溫泉、聖湖……一切都那麽(me) 開闊、遼遠、純樸、寧靜。

  ……

  阿沛·阿旺晉美、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副委員長今天觀看了這部介紹藏北的影片。

  《萬(wan) 裏藏北》由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和西藏那曲地區聯合攝製。忻迎一、廖崴、海潮明等一批年輕人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縱橫跋涉幾萬(wan) 裏,曆時八個(ge) 月,完成了拍攝任務。”

  這裏,我們(men) 不妨跟隨電影工作者的腳步一同來漫遊藏北高原。


這是長江上遊的沱沱河景觀(唐召明2010年7月4日攝)

  長江,我國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在世界四大河流中,唯有它發源於(yu) 雪山。最早,它是唐古拉主峰格拉丹東(dong) 雪山腳下的一股幾乎看不到的溪流。它蜿蜒曲折,匯集百川之水,形成浩浩蕩蕩的巨龍,從(cong) 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經6380公裏,注入波濤洶湧的大海。在我國億(yi) 萬(wan) 人民中,見過長江、領略過長江奔放氣勢的,不計其數,而到過長江之源的卻屈指可數。

  1988年3月4日,由13人組成的《萬(wan) 裏藏北》攝製組進入長江源頭。

  13人的攝製組,包括來自北京科影的3名年輕人,來自那曲地區(現那曲市)機關(guan) ,安多縣以及安多縣多瑪區的幹部和牧民。這裏地界雖然歸屬青海管轄,但安多縣多瑪區牧民祖祖輩輩一直在格拉丹東(dong) 雪山腳下的牧場放牧。他們(men) 最了解長江源頭。


這是長江源頭景觀(唐召明提供,1985年前後攝)

  江源的雪山、草原、冰川、溪流,構成一幅寧靜壯美的圖畫。這圖畫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筆繪成的。攝製組一行來到江源的當天晚上就住在格拉丹東(dong) 雪山下海拔5700米的凍土上。看來,大自然並不歡迎他們(men) 。狂風卷起的砂石吹打著剛支起的一頂大帳篷,13人全部都擠在一頂帳篷裏。一天沒吃頓飽飯了,大家肚子餓得咕咕叫,藏族炊事員煮了麵條,拌上辣醬,可誰都吃不了幾口。海拔高,氣壓低,燒水到90度就開鍋,麵條成了爛糊糊。這時侯,藏族同誌帶的糌粑、風幹肉特別受歡迎。夜裏狂風怒吼。32歲的導演兼攝影忻迎一、26歲的副攝影兼助理廖崴、35歲的製片主任海潮明三個(ge) 人,從(cong) 北京初到高原,頭痛難忍,也不願意多說話。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13個(ge) 人自然成為(wei) 一個(ge) 生死與(yu) 共的集體(ti) 。這個(ge) 臨(lin) 時組成的集體(ti) ,原來互相之間甚至不相識,可是它無形中卻有一股非凡的凝聚力。

  13個(ge) 人中唯一的女性馬麗(li) 華,30多歲,是西藏著名的女詩人,渾身透著一股潑辣勁。她對西藏有著特殊的感情,對藏北更是懷著深沉的愛。她的散文集《追你到高原》字裏行間處處散發著詩人熱愛高原,熱愛高原人民的熾烈感情。為(wei) 了宣傳(chuan) 藏北高原,讓更多的人了解藏北高原,她和時任那曲地區文化局副局長吳雨初共同寫(xie) 出了“萬(wan) 裏藏北”的拍攝提綱,開始是送到距西藏最近的峨嵋電影製片廠。後來,經人介紹,輾轉送到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送到了忻迎一的手中。又經過一起修改,成為(wei) 這次拍攝影片的基礎。在帳篷一角,大家為(wei) 她留下一塊“小天地”。她,和男同胞們(men) 一起,在一頂帳篷裏度過這不眠之夜。


這是長江源頭格拉丹東(dong) 冰川景觀(唐召明提供,1985年前後攝)

  一夜的狂風,吹得長江之源天昏地暗。清晨,越野小汽車向不遠處的格拉丹東(dong) 駛去。這是一座海拔6620米,南北長50餘(yu) 公裏,東(dong) 西寬20多公裏的巨大冰峰群。長江的真正源頭在格拉丹東(dong) 西南側(ce) 的薑根迪如大雪山。格拉丹東(dong) ,藏語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或如聳立在高空的白經幡。”這裏是銀光閃耀的冰雪世界。遠遠望去,挺拔高峻的薑根迪如雪山,昂首翹尾,入雲(yun) 出霧,就象是一條銀色的狂龍,飛舞於(yu) 銀色的波濤之間。山下,兩(liang) 條龐大的晶瑩的冰川,分別向南北方向延伸,那水晶般的冰體(ti) 綿延數裏,壯麗(li) 無比。那令人神往的冰塔林,千姿百態,堪稱一絕。

  攝製組來到南坡崗加曲巴冰川,人間的一大奇觀展現在眼前。簡直用不著選擇拍攝角度,到處都令人驚歎不已。靜靜而臥的冰川,頂端是一座碧玉般的山峰,看山勢陡峭險惡,看體(ti) 態俊俏嬌美。山下是一道道瀑布一樣的冰舌,一直延伸到了雪線附近。由於(yu) 一年四季氣溫的變化,那冰雪無數次消融凍結,形成了許多奇特的冰塔林。塔林中冰崖峭立,有的高達數十米,崖壁上麵掛著一條條粗大的冰淩。那晶瑩剔透的塔林中,還藏著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深邃透明的冰洞。洞中,冰柱林立,冰廊迂回,洞頂到處懸掛著千奇百怪、長短不一的冰筍。地上,崩塌下來的冰筍、冰淩,如水晶般皎潔,象翡翠樣碧澄,似白玉樣潔白無瑕,象珍珠般瑰麗(li) 奪目……

  北國的冰燈展怎能與(yu) 這裏的美景相比,隻可惜它生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藏在寒光逼人的冰峰之中。

  這巨大的冰川,姿態變幻的冰塔,神奇莫測的冰洞,乍看上去紋絲(si) 不動,似乎千古不變,其實它時時刻刻都在變,

  都在經曆著一個(ge) 緩慢而劇烈的變化過程。白天,當烈日高照,氣溫上升時,冰川表麵悄悄地融化,那融化了的冰川水,從(cong) 高高的冰塔林中飛落而下,形成萬(wan) 道珠簾,歡唱著,跳躍著向山下流去。正是這龐然大物落下的那一滴滴晶瑩的冰水,匯合成了萬(wan) 裏長江最初的涓涓細流,浩潔蕩蕩的大江就從(cong) 這裏開始。

  狂風中,攝製組的三位年輕人全然忘了頭痛,他們(men) 身穿羽絨服,腳蹬特製的登山鞋,扛著沉重的拍攝器材,興(xing) 高采烈地爬上爬下,把數不清的美景收進鏡頭。

  格拉丹東(dong) 不僅(jin) 有瑰麗(li) 的景色,還有動人的傳(chuan) 說。距攝製組拍攝地約百公裏的地方,有座雀莫山,它海拔5485米,雀莫山背後還有座小山。據說,雀莫山和這座小山是格拉丹東(dong) 的妻子和兒(er) 子。當年,美麗(li) 而又賢慧的雀莫臨(lin) 產(chan) 了,給格拉丹東(dong) 生了一個(ge) 白胖胖的兒(er) 子。因為(wei) 兒(er) 子長得象母親(qin) ,殘酷的格拉丹東(dong) 為(wei) 此便不理睬雀莫。一直得不到丈夫溫情的雀莫傷(shang) 心至極,便將兒(er) 子藏在自己的身後,永遠不讓格拉丹東(dong) 見到。

  雀莫山前有個(ge) 雀莫湖,湖上有小島。攝製組在那裏拍攝完畢後,回到藏北首府那曲鎮,又開始了下一階段的拍攝工作。

  有一天,攝製組在班戈縣江措區召開一個(ge) 座談會(hui) 。會(hui) 上聽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er) :傳(chuan) 說中的民族英雄格薩爾有匹坐騎至今留在附近不遠處的果拉山溝裏,現在還常年流著鼻涕。據說,這是一匹神馬,曾跟隨格薩爾東(dong) 征西殺,屢建奇功。後來有一次神馬患了感冒,鼻涕常流不止。為(wei) 了不讓格薩爾看見後焦急,神馬便悄悄躲在這座山溝裏養(yang) 病……

  動人的傳(chuan) 說,引起攝製組的濃厚興(xing) 趣。4月6日,江措區派了一位藏族老人作向導,帶領攝製組前去拍“神馬”。

  果拉山是一座從(cong) 上到下裂開的大山,中間是一條大山溝,五六米寬的一條冰河,從(cong) 緩坡上倒掛下來。沿著冰河往前走,兩(liang) 邊有高大的石壁。岩石是黑色的,向上一望,窄的地方一線青天使人心悸目眩。

  山溝裏刮出的風是冰涼的。忻迎一、廖崴和海潮明扛著攝影機,背著電瓶,帶著幹糧,掛著“135”型照相機,跟著老向導奮力向上攀登。冷風撲麵。可是穿著厚厚的登山服和登山鞋,行動艱難。不一會(hui) 兒(er) 就走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了。走到下午四點多鍾,有三塊黑色的大石頭橫在前邊擋道。中間的那塊石頭上倒掛著兩(liang) 根大冰柱,它是從(cong) 岩石縫隙流出的兩(liang) 股泉水結成的。另兩(liang) 塊很大的石頭緊緊挨在左右。看那氣勢,不用問就會(hui) 想到,這就是那匹神奇的馬頭了。從(cong) 遠處望過去,酷似馬頭流著鼻涕。兩(liang) 邊的岩石就像馬的耳朵,中間的岩石是馬頭,縫隙流出的泉水是馬鼻孔流出的鼻涕。大自然的神工創造了這一奇景!

  老向導向攝製組介紹說,這裏除了這馬鼻涕以外,不遠處的另一座山裏是格薩爾當年征戰住過的地方。那裏有一個(ge) 大石坑,是格薩爾做飯的鍋,還有拴馬的石柱。傳(chuan) 說並非事實,但它反映了這裏藏族牧民的心理。敬重傳(chuan) 說中的民族英雄格薩爾,牧民們(men) 有著豐(feng) 富的想象力。

  攝製組他們(men) 幾個(ge) 人立刻用三角架支起攝影機,記錄下這一“神馬的鼻涕”。

  這是藏北雙湖特別區(現雙湖縣)嘎措鄉(xiang) 牧人用繩子統一拴住羊群角後,準備擠羊奶。該鄉(xiang) 是西藏唯一的一個(ge) 走集體(ti) 化經營道路的鄉(xiang) 村(唐召明2001年攝)


這是藏北尼瑪縣榮瑪溫泉溶岩柱景觀(唐召明2001年攝)

  後來的日子,攝製組一行馬不停蹄地將班戈縣娘日貢東(dong) 溶洞、走集體(ti) 化經營道路的鄉(xiang) 村嘎措鄉(xiang) 、加林山岩畫、榮瑪溫泉、古樸馱鹽隊、古象雄國遺址和眾(zhong) 多的野生動物,以及錯鄂湖鳥島、星羅棋布的湖泊、美麗(li) 的草原等都一一納入鏡頭。


這是遊客在拍攝納木錯和遠處綿延的念青唐古拉山美景(唐召明2001年攝)

  5月29日,攝製組從(cong) 納木錯又一次回到那曲鎮,藏北高原西部的拍攝到此結束。藏北東(dong) 部的拍攝仍在繼續。

  這是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萬(wan) 裏藏北》攝製組導演忻迎一,在那曲賽馬會(hui) 上拍攝吹長號的僧人(唐召明1988年攝)

  8月10日,那曲地區舉(ju) 辦一年一度的傳(chuan) 統賽馬會(hui) ,攝製組從(cong) 藏北東(dong) 部回到那曲鎮。在賽馬會(hui) ,我與(yu) 攝製組人員相遇、相識,並采訪了他們(men) 。

  賽馬會(hui) 期間,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到那曲地區(現那曲市)視察,為(wei) 影片題下《萬(wan) 裏藏北》的片名。 

  9月26日上午,攝製組一行三人乘中國民航客機告別高原古城拉薩。當晚9時許,客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

  藏北之行,攝製組共拍攝了56本膠片,每本膠片305米,總長17000多米。

  《萬(wan) 裏藏北》終於(yu) 搬上銀幕。它是三位年輕人和藏北高原上許許多多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人們(men) 辛勤勞動的結晶。


這是藏北高原的紅山脈與(yu)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唐召明2009年攝)

  1988年12月9日,當我坐在中國電影發行公司放映室裏,觀看《萬(wan) 裏藏北》時,我的心情難以平靜。銀幕上那些真實的畫麵把我引向藏北高原那些難忘的日子。我在心裏默默地擬作了消息的導語:

  “你想一睹‘地球第三極’的風采嗎,你想領略藏北燦爛的文化,理解牧民聖潔的心靈嗎?……”

  我衷心地祝賀你們(men) ,年輕的電影工作者,

  我從(cong) 心底裏為(wei) 你們(men) 慶賀,勤勞樸實的藏北人民!(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