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訊 麥蓋提縣位於(yu)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西南部,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西南邊緣,在地理位置上呈現出三麵環沙、一麵環河的狀態。麥蓋提縣的總麵積是1.52萬(wan) 平方公裏,沙漠麵積占全縣總麵積的比例達到了90%,距離沙漠最近的地方一度隻有不到5公裏。
生態環境的脆弱和沙塵災害的頻發是麥蓋提縣所處的現實困境,麵對此況,麥蓋提縣從(cong) 2012年秋季正式開啟了“沿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實施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近十年時間,麥蓋提縣建成了一道南北長50公裏、東(dong) 西寬20公裏的綠色長廊。
圖為(wei) 沙漠綠洲觀景台視角下的沙丘標語 攝影:王妍丹
讓風沙見證綠色的奇跡
迎著日出的柔和光亮,步上沙漠綠洲觀景台,就能與(yu) 沙漠裏的一抹紅色標語“迎麵相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鮮紅的標語在一片金黃沙丘和梭梭林裏麵顯得格外醒目。在起伏緩和的山丘上,眼前的一小片沙漠綠洲成為(wei) 了蔚然生態林工程的一個(ge) 典型注解。
靠近沙漠如何防風固沙?麥蓋提縣用生態林建設工程交出了一份答卷。按照“因地製宜、適地適樹”和生態經濟兼顧的原則,麥蓋提縣定植了新疆楊、文冠果、沙棗、沙棘、胡楊、紅柳、梭梭、西梅、蘋果等各類生態和經濟林木2.6億(yi) 株,使得原來的茫茫沙海變成如今連片的生態林。
“我是土生土長的麥蓋提人,以前我家就在沙漠邊緣,受到了沙塵的嚴(yan) 重侵襲。我見證了百萬(wan) 畝(mu) 防風固沙生態林項目的實施,見證了巨大變化的發生。現在我經常參加林區的日常管護,正因為(wei) 我們(men) 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裏,管好這片林,更是我們(men) 不可推卸的責任。”阿卜杜熱依木·艾買(mai) 爾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圖為(wei) 沙漠綠洲上人們(men) 愛心認領的樹林 攝影:王妍丹
生態林內(nei) ,如果蹲在一縱列的梭梭林根部進行挖掘,就能挖到“沙土直出”的肉蓯蓉。用手伸進日曬前略顯冰涼的柔軟沙土裏,輕鬆就能把手裏的沙土撥開。往深處探尋,不斷加深沙坑的深度,“白色圓頭”就出現了,把它用力拔起,就能收獲到一根形狀不定的肉蓯蓉。被譽為(wei) “沙漠人參”的肉蓯蓉以長條形為(wei) 主,有的根大頭小,有的整體(ti) 圓滾滾。用小刀切下一塊品嚐,微微甘甜的味道就在舌尖蔓延開來。
“肉蓯蓉不僅(jin) 能適應荒漠化地區極端的生長環境,還能吸引社會(hui) 資本的投入。人工采挖的過程需要組織更多人力的投入,這也相應帶動了當地老百姓的就業(ye) 和收入。”麥蓋提縣自然資源局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宇鋒對記者說道。
如今,隨著生態林麵積的不斷擴大,生態紅利也日漸顯現。據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主任殷紅海介紹,如今周邊鄉(xiang) 鎮有150多戶群眾(zhong) 被聘用參與(yu) 生態林管護,實現了270多人的就業(ye) 。依托防風林基地26萬(wan) 畝(mu) 的梭梭林資源,縣裏接種了6.5萬(wan) 畝(mu) 肉蓯蓉,每年實現產(chan) 值2000萬(wan) 元左右,形成了沙漠治理、沙產(chan) 業(ye) 開發、農(nong) 民脫貧致富的多贏格局。
圖為(wei) 沙漠變綠洲後生產(chan) 的肉蓯蓉等農(nong) 產(chan) 品 攝影:王妍丹
“在農(nong) 閑時投入到畫畫”
麥蓋提縣也是刀郎農(nong) 民畫的發祥地。刀郎農(nong) 民畫起源於(yu) 20世紀60、70年代,經過50多年的發展演變,已經形成了質樸隨性、構思奇特、色彩絢麗(li) 、極富想象力的風格,有著“農(nong) 民畫,畫中話”的說法。如今,麥蓋提縣的刀郎農(nong) 民畫家隊伍從(cong) 最初20餘(yu) 人發展壯大至3000餘(yu) 人,還包括繪畫愛好者8000餘(yu) 人。
從(cong) 最原始的黑白畫到新時代的色彩畫,刀郎農(nong) 民畫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而不斷變化。“我們(men) 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yu) 生活,畫畫就是為(wei) 了反映生活。我去年的農(nong) 民畫賣出了10多萬(wan) ,我還培養(yang) 出了14名徒弟。”農(nong) 民畫家艾山·依明驕傲地說道。
圖為(wei) 刀郎畫鄉(xiang) 的大門口 攝影:王妍丹
近年來,麥蓋提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以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wei) 基礎,大力推行旅遊發展,構建起了以刀郎農(nong) 民畫特色旅遊產(chan) 品為(wei) 主導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越來越多的刀郎農(nong) 民畫家因此受益。“我們(men)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以‘文化潤疆’為(wei) 抓手,以中華文化為(wei) 根和魂,讓刀郎農(nong) 民畫從(cong) 多維度展現大美新疆獨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風貌。”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xiang) 文化站站長徐家巍介紹道。
圖為(wei) 刀郎畫鄉(xiang) 廣場上擺放的各類刀郎農(nong) 民畫 攝影:王妍丹
“我們(men) 都是農(nong) 民畫家,在農(nong) 閑的時候就會(hui) 投入到畫畫當中。我們(men) 其實一直都很喜歡畫畫,但是以前做農(nong) 活沒有場地,現在有了刀郎畫室,我們(men) 有了自己創作的空間和集體(ti) 。有時還會(hui) 外出采風,我去到了很多沒有去過的地方,非常高興(xing) 。”農(nong) 民畫家米那瓦爾·木台力甫說道。
圖為(wei) 正在認真創作生態保護畫作的農(nong) 民畫家 攝影:王妍丹
沙漠是荒涼的,但沙漠邊生活的人們(men) 內(nei) 心是火熱的。麵對極端的生存環境,人類的智慧和決(jue) 心是無窮的,能夠以“愚公移山”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創造出綠色的奇跡。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們(men) 內(nei) 心依舊充盈著活力的浪漫,在耕作的閑暇用心創作出一幅幅反映真實生活的農(nong) 民畫作,讓風沙也繞化成了浪漫。(新利平台 實習(xi) 記者/王妍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