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寄宿製教育好不好,要聽聽學生家長們的心裏話

發布時間: 2024-02-26 17:34:00 來源: 新利平台

  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在雪域高原,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之一。在西藏,教育是地區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標誌。民主改革前,西藏接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是貴族子弟,而廣大農(nong) 奴子女沒有任何受教育的權利。民主改革以來,西藏教育事業(ye) 得到了迅速發展。近些年,西藏自治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義(yi) 務教育法》第十七條則規定,因地製宜、集中力量開辦寄宿製學校,不僅(jin) 是為(wei) 了解決(jue) 學生“上學難”的基本問題,更是經過國家、自治區幾十年在教育領域探索出讓學生“上好學”的最佳選擇。

  西藏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ti)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那裏地域廣闊、山高路遠、人口居住分散。據統計,西藏自治區麵積約占中國總麵積的八分之一。在西藏某些偏遠地區,學生上學下學極不方便,為(wei) 了讓適齡孩子獲得教育,地處偏遠的家庭將為(wei) 此付出巨大的代價(jia) 和努力。麵對這樣的困難,西藏自治區政府順應群眾(zhong) 意願,在部分農(nong) 牧區學校實行寄宿製,更好地為(wei) 學生提供安全便利條件,滿足家長學生的合理需求,使得孩子們(men) 在心理、生理、學業(ye) 上得到了全麵發展。 

  以西藏山南市桑日縣中學為(wei) 例。桑日縣中學成立於(yu) 1996年,校園坐落在環境優(you) 美、氣候宜人的雅魯藏布江中遊。學校現共有14個(ge) 教學班,學生614人(均為(wei) 藏族),100%寄宿。隨著西藏社會(hui) 經濟不斷高質量發展建設,桑日縣中學在硬件建設、軟件配套方麵積極適應現代教育快速發展的要求,讓每一位學生全麵健康快樂(le) 的成長。

  近幾年,桑日縣中學在學生住宿條件方麵得到顯著改善,現有四棟學生宿舍樓,共有117間宿舍。原來安排8人住一間宿舍,現在安排6人住一間宿舍;在基礎教育方麵,全麵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義(yi) 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文件精神,有計劃、有組織、有製度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依法治教,以人為(wei) 本,多方麵、多渠道調動教師積極性。據統計,自建校以來,在全體(ti) 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學考成績總體(ti) 趨勢逐年攀升,向拉薩中學、拉薩北高、山南二高和內(nei) 地重點中學輸送了一批批優(you) 秀畢業(ye) 生。

  在這樣的學校上學,學生是幸福的、家長是放心的。八5班學生索旦的家長次仁央宗表示,“桑日縣中學住宿條件沒的說,鋪蓋全部提供,甚至連牙刷、牙膏都不用我們(men) 自己買(mai) ,感謝黨(dang) ,感謝政府,上次我去了,幹淨得很,我小孩在你們(men) 學校,我放心。”七2班學生紮西央宗的家長米瑪措姆也說出了心裏話,“我們(men) 小時候上學哪裏享過這種福,學校隻提供房子,其它的都要自己準備,住宿條件遠遠趕不上現在,別的不說,就那窗戶,多漂亮。吃得也沒現在好,基本上見不到肉,糧食也是自己帶,那時候老師們(men) 還要下到各鄉(xiang) 村收點糧食,都是騎著馬去的,特別辛苦,不像現在,有車就是好,總的來說,他們(men) 趕上了好時代。”在雪域高原,這種中國特有的寄宿製教育讓孩子幸福、讓家長高興(xing) 、讓社會(hui) 滿意。

  目前的中國,包括西藏在內(nei) 的每個(ge) 省份都建立了“寄宿+走讀”的學校,它麵向所有適齡兒(er) 童,寄宿製辦學正成為(wei) 中國特別是廣大農(nong) 牧區的一種主要辦學形式,這是長期以來各地辦學實踐中的一種自然選擇,符合中國基本國情,也符合廣大農(nong) 牧區地理實際和人民群眾(zhong) 受教育需求,廣大的孩子們(men) 非常接受和喜愛這種方式。來自拉薩那曲第二高級中學的高二學生益西紮巴說:“我就讀的初中是一所寄宿製學校。剛開始我走讀,但回到家裏,如果遇到學習(xi) 上的疑難問題,就沒法解決(jue) ,後來向學校申請了寄宿,如今如願來到拉薩上高中。據悉,益西紮巴來自那曲市嘉黎縣尼屋鄉(xiang) ,從(cong) 初二開始選擇在學校寄宿學習(xi) 。

  在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區在寄宿製學校裏麵實行“包吃、包住、包學習(xi) 費用”的“三包”政策,保證孩子們(men) 不會(hui) 因為(wei) 家庭困難而上不起學,絕大多數孩子通過教育改變了他們(men) 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過上了幸福生活。(新利平台  /王東(dong) )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