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吉祥殊勝:故宮與紮什倫布寺珍藏文物展覽回顧(二)

發布時間: 2024-03-23 15:29:00 來源: 新利平台

  2023年12月20日至2024年3月17日,吉祥殊勝:故宮與(yu) 紮什倫(lun) 布寺珍藏文物展在澳門藝術博物館成功舉(ju) 辦。此次展覽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與(yu) 紮什倫(lun) 布寺的137件文物,不僅(jin) 包括藏傳(chuan) 佛教造像、唐卡、法器,還有曆輩班禪額爾德尼與(yu) 中央政府貢賜往來的精品。這些珍藏的文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內(nei) 涵的珍貴實證,展現了中華民族對待多元文化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態度,具有珍貴的曆史、藝術、科技和時代價(jia) 值。

  下麵小編帶你一起回顧一下此次展出的文物吧。

  這幅唐卡是佛傳(chuan) 故事組畫中的一幅,雖然畫麵充滿了誇張和裝飾意味,但是其場景很可能是表現佛從(cong) 尼連禪河沐浴出來以後,要到菩提樹下入定,決(jue) 意悟道的場景。佛著貼體(ti) 透明袈裟,衣紋細密,右手施與(yu) 願印,左手持衣角,立於(yu) 樹下,作欲行走狀,頗有古風。前麵有二人,一為(wei) 俗裝,可能是刈草人,著藍色衣,束發,手捧吉祥草,後隨夜叉,也背負大捆吉祥草迎麵走來。佛右側(ce) 供榻和供幾上,擺放五欲供,獅形香爐口中吐出香煙,嫋嫋升入空中,頗有漢風。供品之後也有五色光芒升入天空,光芒之中有三個(ge) 童子伎樂(le) 天,作演奏狀。此畫有兩(liang) 個(ge) 引人注目的特征,其一,五色光芒以極細絲(si) 線畫出,密集排列,高處一端如絲(si) 線被剪斷一般整齊,這種畫法常見於(yu) 四川德格(sDe dge)八蚌寺(dPal spung dgon)司徒班欽活佛(Si tu Pan chen chos kyi 'byung gnas, 1700-1774)風格的繪畫中。其二,欄板、天空、樹下、岩石、地上竹筍、陰影以藍灰色平塗,而石幾、樹幹、中間的地麵等以淡綠色表現,加之淡黃色空蒙的遠景令我們(men) 想到以司徒班欽為(wei) 代表的八蚌寺藝術風格,以及深受雲(yun) 南麗(li) 江藝術風格影響的十世嘎瑪巴曲英多傑的繪畫作品。司徒班欽也跟雲(yun) 南有著密切關(guan) 係,他的諸多風格獨特的菩薩繪畫,構圖以及色彩運用都毫無疑問地受到來自雲(yun) 南當地藝術的影響。司徒班欽是一位偉(wei) 大的藝術家,設計了很多獨特的圖像,如八大菩薩、大成就者和佛傳(chuan) 故事。這幅佛傳(chuan) 故事是極為(wei) 少見的一幅,充分展示了他無限的想象力,比噶瑪嘎智畫派在漢藏藝術結合的路上走得更為(wei) 深遠。因此,此幅唐卡應當是來自於(yu) 八蚌寺的繪畫,其年代當在18世紀左右。

    唐卡背後有墨書(shu) 小字四句偈頌:sNgon gyis rgyal ba'i mdzad pa bzhin/ byang chub rdzogs sangs rgyas pa'i phyir/ rtsa (rtswa) 'tshong bkra shis rtsa (rtswa) bslang bas/ dkyil dkrung dam bca' bstab der bdud ('dud)//意為(wei) :如往昔佛之功業(ye) ,為(wei) 求圓滿菩提果。刈草人販吉祥草,頂禮供養(yang) 金剛坐。

  此尊釋迦牟尼佛寶相莊嚴(yan) ,螺發肉髻,眉間白毫嵌碩大的東(dong) 珠,雙眉上揚,眼睛垂視,微微含笑,麵龐俊朗,表現了其青年形象。麵部及頸部泥金,身體(ti) 挺拔,肩膀寬闊;著袒右式袈裟,袈裟貼體(ti) ,樣式簡潔。右手施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全跏趺坐於(yu) 座墊上,底座缺失。

  此尊造像色彩奪目,五彩斑斕如彩虹光,完美呈現出紫金璃瑪的顏色特征。璃瑪是藏文li ma一詞的音譯,指響銅的器物。紫金璃瑪配方獨特,原料名貴,是清宮藏傳(chuan) 佛教造像的珍品,其來源主要為(wei) :班禪進貢和造辦處成造。兩(liang) 種來源的紫金璃瑪名稱相同,材質不同。六世班禪進貢的紫金璃瑪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和喜愛,乾隆四十六年(1781)之後,清宮始造紫金璃瑪,不斷試驗,加以調整,以多種貴金屬冶煉成一種珍貴的合金材料,專(zhuan) 門用於(yu) 成造佛像。此尊即是清宮內(nei) 務府造辦處造,製作年代應在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六十年(1781至1795)間。

  盡管故宮博物院保存有一定數量的紫金璃瑪,但是經過兩(liang) 百多年氧化影響,許多造像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光彩。此件氧化程度較低,仍可見斑斕的色彩。從(cong) 其材質及鑲嵌高品級的東(dong) 珠、鬆石來看,其地位較高,現供奉於(yu) 故宮博物院雨花閣普明圓覺層前殿正龕正中。通過此件造像,我們(men) 可以更為(wei) 直觀地看到紫金璃瑪的工藝特征及高超水平。

  無量壽佛戴五葉寶冠,雙手結禪定印、捧珊瑚寶瓶,全跏趺坐於(yu) 素麵坐墊上,下承蓮座,每瓣蓮瓣中央凹下。舟形大背光。佛身鑲嵌多種寶石,背光上嵌鬆石裝飾。封底貼清宮書(shu) 寫(xie) 四體(ti) 文白綾簽,漢文為(wei) :“大利益紮什璃瑪無量壽佛。”

  這尊造像與(yu) 其他五十五尊同樣造型的無量壽佛,一同供奉在紫禁城養(yang) 性殿西暖閣佛堂的一座八麵七層的紫檀木佛塔中。根據《六世班禪洛桑巴丹益希傳(chuan) 》、內(nei) 務府造辦處《活計檔》及軍(jun) 機處滿文檔案的記載,乾隆帝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寧壽宮區域營建開始前,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向六世班禪訂做了這五十六尊無量壽佛,佛像圖樣、鑲嵌寶石等材料均為(wei) 宮廷提供。這些造像於(yu) 乾隆三十八年完成並送回宮廷,此後一直供奉於(yu) 養(yang) 性殿佛堂至今。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進京朝覲,還曾親(qin) 自瞻仰過此塔此像。故這組無量壽佛,是乾隆時期宮廷審美與(yu) 紮什倫(lun) 布寺造像技術的高度融合,經過乾隆帝本人親(qin) 自設計,又有明確的製作時間,是清代宮廷造像及紮什倫(lun) 布寺造像研究的重要標型器物。

  成鎖觀音,即不空羂索觀音。觀音一麵四臂,分別持羂索、金剛杵、念珠、金剛鉤,在現在的圖像裏很少找到持物相同的造像,可能是特別的傳(chuan) 承。觀音立姿站於(yu) 方形台座上。因其所著佛衣未曾打開,故造像身體(ti) 裝飾情況不清。佛衣為(wei) 清宮配做,繡工精細,上綴串珠瓔珞,極具宮廷風格。另有清宮配做紫檀木重簷亭式玻璃門佛龕,龕背麵陰刻四體(ti) 文題記,漢文為(wei) :“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欽命阿旺班珠爾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大利益紮什璃瑪四背成鎖觀世音菩薩。”“四背”即“四臂”的誤書(shu) 。

  此像為(wei) 典型紮什倫(lun) 布寺造像,供奉於(yu) 養(yang) 性殿西暖閣佛堂。

  佛窩,又稱“噶烏(wu) ”,為(wei) 藏語音譯,多指掛在頸上或背挎式的佛盒飾物,內(nei) 大多裝有佛像、護法神像或護身符,是藏傳(chuan) 佛教中常用的隨身攜帶的護身物。

  此佛窩九成金質,圓盒狀,金質盒蓋上滿嵌梯形同心圓狀綠鬆石片,側(ce) 麵有三條鬆石鑲嵌的裝飾帶及蓮花紋圖案。盒蓋兩(liang) 邊有可拆卸雙耳,可穿繩佩戴頸上,為(wei) 護身佛盒。盒內(nei) 填染青綠木雕山洞,中間供有銀質綠度母一尊。度母麵部泥金,右手與(yu) 願印,左手說法印,身上嵌綠鬆石、青金石、蜜蠟等,遊戲坐於(yu) 飾連珠紋和俯仰蓮瓣紋的金座上。附黃紙簽一張,上書(shu) 漢、滿、蒙、藏四體(ti) 文題記,漢文曰:“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七日,班禪額爾德尼恭祝皇上七旬萬(wan) 壽,遞丹書(shu) ,呈進大利益綠衣救度佛母古佛。” 此處“大利益”有大功德之意,根據銘文可知,這個(ge) 佛窩應是乾隆帝七十大壽時六世班禪敬獻的祝壽禮物。(文圖資料來源:澳門藝術博物館 新利平台 記者/易文文 趙佳 呂靜 王東(dong) 姚浩然)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