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青藏公路,一座通向西藏的“幸福金橋”

發布時間: 2024-07-17 18:42:00 來源: 新利平台

  有一種閱曆叫青藏,有一種情懷叫“天路”。 

  1954年12月25日,是曆史上一個(ge) 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當天,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同時通達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曆史。 

  今年是“兩(liang) 路”通車70周年。當我回望所熟悉的、被藏族人民稱為(wei) “幸福金橋”的青藏公路時,不由得感慨萬(wan) 千! 

  1987年4月,我從(cong) 青海調到西藏工作,首次沿著風雪彌漫的青藏公路采訪進藏,後又無數次地從(cong) 拉薩乘汽車到西寧看望父母和進行采訪。可以說,我見證了它的發展變化,也留下了無數的感動。 


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於(yu) 1984年建成通車。這是新通車後的格爾木車站(唐召明1987年攝) 

  踏上青藏公路,我恍若穿行在一座時光隧道。這年,我背著行囊和照相機,先是從(cong) 西寧乘坐1984年正式通車的青藏鐵路列車(青藏鐵路一期工程)來到青海省格爾木市。 

  格爾木,以前曾是茫茫昆侖(lun) 山北麓人跡罕至的大荒灘。1954年春天,慕生忠將軍(jun) 一鍬土點化出了這座城市,三頂帳篷成了格爾木市的開端。 

  當時,按照黨(dang) 中央“一麵進軍(jun) ,一麵建設”的方針,慕生忠將軍(jun) 率領築路大軍(jun) 將格爾木作為(wei) 大本營,開始動工修建後來將舉(ju) 世聞名的青藏公路。 

  此後,築路大軍(jun) 臥冰雪、鬥嚴(yan) 寒,征服重重天險,戰勝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1954年11月11日將公路成功修到了藏北高原首府黑河(現那曲)鎮。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同時通達拉薩。 


幾位遊客在觀看慕生忠將軍(jun) 曾生活、工作過的樓房。這座將軍(jun) 樓也是格爾木市的第一座樓房(唐召明1987年攝) 

  建成後的青藏公路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擔負著80%以上進藏物資的運輸。慕生忠將軍(jun) 也因此被稱為(wei) “青藏公路之父”。 

  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因交通條件的製約,進藏物資先後從(cong) 甘肅峽東(dong) 和柳園、青海湟源卸運火車後轉運至格爾木,再通過青藏公路運進西藏各地。隻有少部分物資暫存格爾木倉(cang) 庫,需要時再運進雪域高原。 

  隨著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的建設和通車運營,1979年西藏自治區決(jue) 定“撤柳縮湟”,擴建格爾木物資庫區,投資1805萬(wan) 元,在格爾木市庫區原址的戈壁灘上,動工建設新庫區,1982年陸續建成,並交付使用。這些新建庫區使格爾木轉瞬間變成西藏最大的倉(cang) 儲(chu) 基地,昔日荒灘格爾木也就逐漸演變為(wei) 今朝繁榮新城市。 

  我在格爾木采訪時,西藏物資局格爾木物資分公司副經理李玉堯說:“公司倉(cang) 庫年儲(chu) 存轉運物資一般在10萬(wan) 噸左右。1984年趕上中央援建的43項重點工程建設,年儲(chu) 存轉運物資最高達到了25萬(wan) 噸。其物資涉及鋼材、玻璃、水泥、機電、汽車、煤炭等。” 

  當時,西藏在格爾木市設有多家商貿物資企業(ye) 。如西藏駐格爾木商業(ye) 儲(chu) 運公司、西藏糧食公司格爾木分公司、西藏石油公司格爾木采購供應站等。這些企業(ye) 負責著進出藏的物資采購、調撥和儲(chu) 運工作。 

  1984年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通車後,格爾木這條“生命保障線”成為(wei) 進出藏的重要門戶。 


青藏公路線上,被稱為(wei) “汽車城”的格爾木市街道(唐召明1987年攝) 

  據時任格爾木市宣傳(chuan) 部部長餘(yu) 焜介紹,格爾木市當時車流量每分鍾為(wei) 33輛,已成為(wei) 一座名副其實的汽車城。 

  踏上青藏公路,我如同駐足在一座曆史豐(feng) 碑。青藏公路沒有修築之前,從(cong) 西寧進藏,約2000公裏路程,騎著快馬,趕著犛牛,少則數月,多則半年,路途艱險,苦不堪言。 

  新中國成立後,西藏交通的命運被徹底改變。 

  1953年初,中央委托西北局在蘭(lan) 州成立運輸總隊,慕生忠將軍(jun) 任政委。運輸總隊成立後,從(cong) 甘肅、寧夏、青海及內(nei) 蒙古等地,招雇千名駝工,購買(mai) 2萬(wan) 多峰駱駝,開始向西藏運糧。為(wei) 接應駝隊,在青海格爾木設立轉運站。人們(men) 搭起帳篷安營紮寨。由於(yu) 青藏高原氣候惡劣,加上長途跋涉,致使大批駱駝死亡。 

  沒有辦法,唯有修公路。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正式全麵動工修築。 


汽車車隊行駛在茫茫的唐古拉山區段(唐召明1987年攝) 

  10月20日,經過2000多名築路大軍(jun) 不到半年時間的艱苦努力,格爾木到唐古拉山600多公裏的公路終於(yu) 修通,汽車轟鳴著翻過了“萬(wan) 山之祖”的唐古拉山口…… 

  僅(jin) 用7個(ge) 月時間就修通了的青藏公路,從(cong) 青海省會(hui) 西寧出發,一路向西抵達格爾木後,路線轉南下,翻越昆侖(lun) 山、風火山、唐古拉山,經納赤台、不凍泉、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等站點後到達拉薩,全長2100公裏(後經改建長1937公裏)。 

  1955年,中共西藏工委決(jue) 定在格爾木成立青藏公路管理部門(西藏駐格爾木辦事處前身),以格爾木為(wei) 依托,負責青藏公路的養(yang) 護,同時承擔進藏物資的運輸,從(cong) 此開始了駐格爾木西藏後勤基地的建設。 

  當時往西藏運輸的物資,包括糧食、農(nong) 機、水泥、化肥、玻璃、鋼材、百貨、茶葉等。總之,西藏需要什麽(me) 就往西藏運什麽(me) 。 


青藏公路線上的交通重鎮——格爾木市舊貌(1987年攝) 

  從(cong) 此,格爾木就熱鬧起來了。無數的人們(men) 從(cong) 祖國各地來到這裏“獻了青春獻子孫”,無數的人們(men) 聚集在這裏尋找和實現自己的創業(ye) 夢,格爾木以人們(men) 不可想象的速度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1985年,青藏公路鋪築了柏油路麵,成為(wei) 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公路。過去趕著犛牛要走幾個(ge) 月的時間,變成了全程幾天時間即可輕鬆到達。 

  踏上青藏公路,我恰似徜徉在一座精神寶庫。1987年4月29日,我搭乘西藏交通廳格爾木汽車運輸公司卡車,從(cong) 格爾木來到270公裏外的雁石坪進行采訪。 

  夜晚,我住進了海拔4700多米的雁石坪兵站。兵站很簡陋,隻有兩(liang) 排一層的土坯房。在四壁透風的屋裏,我頭疼氣喘、和衣而睡,根本無法入眠。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人們(men) 向我介紹青藏公路沿途情況所說的“到了五道梁,喊爹又叫娘”“納赤台得病,五道梁喪(sang) 命”的順口溜。有人還說,進不進了西藏,五道梁是個(ge) 坎。 

  五道梁地處青藏公路永久凍土層地帶,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一年中有200多天刮8級以上大風…… 

  沒有來過“天路”的人,不知道啥叫“高反”?來到了“天路”,備嚐“高反”的折磨,我深為(wei) 這裏建設者崇高的獻身精神所感動! 

  這裏沒有戰場上的衝(chong) 鋒陷陣,沒有血與(yu) 火的洗禮,但高寒缺氧、生活的艱苦和寂寞,無一不擺在麵前。能在這裏愉快生活和工作的建設者的確不容易。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講,他們(men) 也是英雄。 


五道梁兵站戰士正在製作豆腐。在風雪青藏公路線上,它豐(feng) 富了過往人員就餐的“菜盤子”(唐召明1987年攝) 

  特別令人驚喜!我在五道梁兵站吃到了新磨出的豆腐和發出的豆芽。在風雪青藏線上,這無疑是一個(ge) 了不起的變化,它豐(feng) 富了過往人員就餐的“菜盤子”。 

  “10多天前的4月15日,兵站官兵經過幾十次反複試驗,解決(jue) 水質問題,首次成功地在這高海拔的地方磨出了豆腐。之前還成功地發出了豆芽。”五道梁兵站副站長馮(feng) 俊義(yi) 興(xing) 奮地說。 

  在五道梁兵站完成采訪後,我又來到不遠處、孤零零有著幾間房的五道梁氣象站采訪。 


五道梁氣象站副站長尹憲誌(右一),在向同事介紹當地氣象情況(唐召明1987年攝) 

  時年23歲的五道梁氣象站副站長尹憲誌,從(cong) 甘肅蘭(lan) 州氣象學校畢業(ye) 後,不留戀城市舒適生活,主動要求來到條件艱苦的五道梁工作。他鑽研業(ye) 務,勤奮工作,參加工作兩(liang) 年多時間,就獲得了青海省氣象係統先進個(ge) 人的光榮稱號。 

  無獨有偶。五道梁氣象站藏族女報務員侯萍邦,參加工作五年來,收發報準確及時,從(cong) 未出現任何差錯,也被評為(wei) 格爾木市氣象係統先進工作者。 

  沿著青藏公路采訪進藏,我深為(wei) 這些建設者平凡而可貴的事跡所打動,力圖想攝下他們(men) 的群像。 

  我從(cong) 五道梁兵站搭車前往沱沱河兵站時,遇見了前些天在格爾木市采訪過的汽車駕駛員楊忠禮。 


西藏交通廳格爾木汽車運輸公司一隊汽車駕駛員楊忠禮在擦拭汽車。(唐召明1987年攝) 

  楊忠禮是西藏交通廳格爾木運輸公司一隊的汽車駕駛員。他在風雪青藏線上,駕駛載重量達8.5噸的卡車,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三年左右時間,安全地超額完成運輸任務34萬(wan) 公裏,為(wei) 國家節省燃料6400公升,被同行稱為(wei) “小神鷹”,198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來自河南炊事班戰士楊更新,在沱沱河兵站一待就是十個(ge) 年頭。他與(yu) 風雪搏鬥,與(yu) 灶台為(wei) 伴。有一次,為(wei) 了接待大型車隊,他不顧全身浮腫的疾病,連續多天從(cong) 晚7點忙碌到晚11點多鍾,直至送走最後一輛汽車才肯休息。 

  談及多個(ge) 節假日沒有休息時,楊更新笑著說,“我也想回格爾木的家多陪陪孩子,可崗位一時離不開,隻要工作就要盡責啊!” 


青藏線上的西藏交通廳青藏公路局109道班駐地(唐召明1990年攝) 

  西藏交通廳青藏公路局109道班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班。這裏的20名道路工人,負責養(yang) 護著唐古拉山口5231米處的二三十公裏的風雪公路。 

  老班長巴恰,因常年在高寒地帶作業(ye) 患了肺病,還患有雪盲、關(guan) 節炎。上級讓他治療,他不去;兩(liang) 次為(wei) 他調換工作,他也不幹。用他的話說,“死,也要死在唐古拉山上”。 

  令我十分感動的還有道班工人巴達和辛布倆(lia) 兄弟。1961年巴達和辛布雙雙來到109道班當上了養(yang) 路工人。30多年來,兄弟倆(lia) 挖了多少土石方,推了多少車,鏟了多少雪,沒人計算過,兄弟倆(lia) 比著幹,一個(ge) 比一個(ge) 強。 

  一年前,巴達去揀燒柏油修路用的牛糞,不慎摔斷了右手骨。組織上把他送到拉薩療養(yang) 兩(liang) 個(ge) 月,而他在拉薩住了不到一月就又跑回了道班。 

  手傷(shang) 了,不能再幹養(yang) 路的工作了。可巴達在家怎麽(me) 也坐不住,硬是纏著要喂道班的幾頭產(chan) 奶犛牛。他所喂的產(chan) 奶犛牛膘肥體(ti) 壯,可保證讓道班同伴每人每天喝到一斤酸奶。 

  109道班工人在平凡的崗位上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wei) 西藏公路交通事業(ye) 立下了不朽功勳。在我這次采訪後的1990年,109道班被交通部授予“天下第一道班”的榮譽稱號。 

  青藏公路,不愧為(wei) 一座通向西藏的“幸福金橋”。在一路的采訪中,我經常看到駕駛著滿載牛羊肉的汽車,向城鎮、農(nong) 區進發。每到一個(ge) 縣城或集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生意興(xing) 隆的畜產(chan) 品銷售場麵。 

  據西藏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工商管理部門1986年時的統計,那曲鎮上每天有數十個(ge) 攤位,僅(jin) 當年7月份上市的牛肉就有24萬(wan) 斤,酥油3.6萬(wan) 斤,日成交額125萬(wan) 多元。班戈縣人均收入400多元,其中50%以上的收入是通過在青藏公路上出售畜產(chan) 品得來的。 

  西藏唐拉對外貿易公司通過青藏公路,擴大藏北高原土畜產(chan) 品和中藥材資源的出口貿易。1986年出口創匯400多萬(wan) 美元,超額70%完成了出口任務。 

  …… 

  2015年盛夏,我有機會(hui) 從(cong) 拉薩乘汽車再走青藏公路到格爾木時,驚喜地發現乘車已變成一種神奇、美妙的觀光之旅。 

  一幢幢設備齊全,美觀實用的樓房取代了過去簡陋的土坯房和木板房。住宿屋內(nei) 普遍有了衛生間、暖氣、氧氣,室外還建有塑料大棚;載重量三五十噸的重型卡車早已替代過去載重量小的老式卡車,單車運輸效率成數倍地增長。 

  路比原來好走了,千裏風雪青藏線變得更加熱鬧起來,處處飯菜飄香,飯桌上早已不見過去的脫水菜。 

  2021年,青藏公路拉薩至那曲段還修通了全長295公裏、時速120公裏的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 


如今拉薩至那曲高速公路、普通柏油公路、青藏鐵路並行在藏北高原(唐召明2023年12月28日攝) 

  70年來,青藏公路這座通向西藏的“幸福金橋”,在為(wei) 西藏人民帶來幸福和安康的同時,路也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現代化。唯有不變的是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從(cong) 修築到暢通的幾十年間,所形成和弘揚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一直在激勵著一代代人攻堅克難、奮勇拚搏,創造著西藏一項項令人矚目的奇跡,譜寫(xie) 著西藏一曲曲優(you) 美動人的樂(le) 章。(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