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藏北故事】西藏花蜜落京城 萬裏坦途頌“天路”

發布時間:2024-04-10 16:31:00來源: 新利平台

  為(wei) 助力西藏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hui) (以下簡稱協會(hui) )成立西藏蜂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與(yu) 西藏農(nong) 科院合作,從(cong) 2022年起在西藏日喀則、山南等地先後投放了3100個(ge) 蜂箱,產(chan) 出110多噸無汙染、無添加劑的百花原蜜,通過青藏公路運抵京城,在京東(dong) 、中綠等網購平台及北京西藏大廈銷售後,以極佳品質受到歡迎,開啟了協會(hui) 的“甜蜜事業(ye) ”,帶動了西藏蜂蜜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圖為(wei) 協會(hui) 會(hui) 長金書(shu) 波(左二)向承擔運輸工作的重型卡車司機敬獻哈達(唐召明攝) 

  今年是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我作為(wei) 協會(hui) 秘書(shu) 長,看到這一為(wei) 西藏蜂蜜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的成果,不由想起被譽為(wei) 西藏“生命線”的青藏公路從(cong) 修築到通車,給西藏人民帶來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 


圖為(wei) 投放在西藏山南市的蜂箱(蜂業(ye) 公司提供) 


圖為(wei) 1954年12月25日,在布達拉宮廣場舉(ju) 行的青藏、川藏公路通車儀(yi) 式(翻拍)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同時通達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曆史。建成後的青藏公路被稱為(wei) “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擔負著80%以上進藏物資的運輸,被藏族人民稱為(wei) “幸福路”和“金橋”。 

  遙想1300多年前,年輕的文成公主帶著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和大量種子、農(nong) 具、織物以及詩文、醫藥等書(shu) 籍,從(cong) 今天的西安到拉薩,走了2年多時間。 

  據《西藏始末紀要》記載:解放前從(cong) 西寧至拉薩,“亂(luan) 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wan) 狀,不可名態”,斯文·赫定在《亞(ya) 洲腹地旅行記》中斷言,“無論放牧人或畜群,在這裏都生存不了”。當時,從(cong) 西寧進藏,約2000公裏的路程,騎著快馬,趕著犛牛,少則數月,多則半年,路途艱險,苦不堪言,尤以唐古拉山為(wei) 甚。  

  新中國成立後,唐蕃古道的命運被徹底改變。 

  1953年初,中央委托西北局在蘭(lan) 州成立運輸總隊,慕生忠將軍(jun) 任政委。運輸總隊成立後,從(cong) 甘肅、寧夏、青海及內(nei) 蒙古等地,招雇千名駝工,購買(mai) 2萬(wan) 多峰駱駝,向西藏運糧。為(wei) 接應駝隊,在青海格爾木設立了轉運站。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上千公裏運輸線上,駱駝成群結隊,滿山遍野,撒下一路駝鈴聲。 

  當時,一個(ge) 駝工趕7峰駱駝,一峰駱駝馱300斤糧食物資,還要馱上行李、帳篷、吃飯用的鍋碗瓢盆、掃雪開路用的掃帚和鐵耙子。每天,天不亮就起程。下午,高原上刮起大風或者駱駝走累了的時候,就找個(ge) 避風的地方支起帳篷宿營。夏天,常常冒著風雨前進;冬天,經常與(yu) 暴風雪搏鬥。 

  但是,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能適應沙漠,卻不適應風雪高原的氣候,更不習(xi) 慣跋涉在堅硬的地麵上,蹄子磨損得很厲害。雖然給駱駝的腳上套了皮套,但時間不長就磨透了,蹄子鮮血直流,疼得駱駝一瘸一拐,步履維艱。特別是駱駝腿長,習(xi) 慣啃吃高草,而青藏高原上的草又矮又稀,它們(men) 啃吃不上,常常饑腸轆轆。加之唐古拉山區常常被大雪覆蓋,沒有一點草可以啃吃,不少原本膘肥體(ti) 壯的駱駝不是在這裏被餓死就是被凍死。時間不長,2萬(wan) 多峰駱駝就損耗掉了一大半。 

  於(yu) 是,中央下決(jue) 心修築青藏公路並批準成立了修築青藏公路指揮部,慕生忠任總指揮。1954年5月11日,正式全麵動工修築。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頂30多公裏的路段,6個(ge) 施工隊分段作戰,到處響徹雄壯的勞動號子,鍬鎬翻飛,鐵錘叮當,炮聲轟鳴。“我們(men) 住地窩子睡帳篷,吃炒麵喝酥油茶,一把鎬一把鍬,一筐土一擔石,將公路成功地修過了唐古拉山,通達拉薩。”祖籍甘肅張掖的劉光繁老人,當年與(yu) 千名駝工一樣,從(cong) 駝工轉入築路工後,參與(yu) 了青藏公路建設。 

  10月20日,經過2000多名築路大軍(jun) 不到半年時間的艱苦努力,格爾木到唐古拉山600多公裏的公路終於(yu) 修通,汽車轟鳴著翻過了“萬(wan) 山之祖”的唐古拉山口。工人們(men) 望著汽車從(cong) 眼前駛過,一個(ge) 個(ge) 眼窩濕潤了。慕生忠將軍(jun) 抑製不住感情的潮水,他向報務員口授,發出第一份電報:“中央,我們(men) 已戰勝了唐古拉……” 11月11日,勝利通車藏北重鎮黑河。12月25日,全長均為(wei) 2000餘(yu) 公裏的青藏公路與(yu) 川藏公路同時通達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曆史。 


圖為(wei) 1984年修建的拉薩西郊客運站(唐召明攝) 


圖為(wei) 青藏公路線唐古拉山區段(唐召明攝) 

  修通後的青藏公路從(cong) 青海省會(hui) 西寧出發,一路向西抵達格爾木後,路線轉南下,翻越昆侖(lun) 山、風火山、唐古拉山,經納赤台、不凍泉、五道梁、沱沱河沿、雁石坪、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等站點後到達拉薩,全長2100公裏(後經改建長1937公裏)。 

  青藏公路有著一段長達500多公裏的終年凍土層,由於(yu) 受凍脹熱融影響,時間一長,就嚴(yan) 重變形,成了泛漿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嚴(yan) 重影響車輛的通行。70年來,國家相繼投入巨資,對青藏公路進行數次大規模維修和改擴建工程。一根根豎立的高效熱導裝置——熱棒,可保持凍土終年不化。    

  1985年,青藏公路全部鋪築柏油路麵後,成為(wei) 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公路。過去趕著犛牛要走幾個(ge) 月的時間,變成了全程三四天時間即可輕鬆到達。 


圖為(wei) 青藏公路當雄縣路段舊貌(唐召明1987年攝) 

  1987年初,我從(cong) 新華社青海分社調西藏分社工作,沿著風雪彌漫的青藏公路一路采訪進藏。那時,青藏公路的旅行還十分艱苦,沿途兵站住的是土坯房和板房,八麵來風,冰淩滿壁,不得不戴著皮帽子睡覺;吃的是脫水菜、土豆和蘿卜;跑的是載重量小、速度慢的“老爺車”。  

  2015年盛夏,我從(cong) 拉薩乘汽車再走青藏公路到西寧,乘車已變成了一種神奇、聖潔、美妙的觀光之旅。一幢幢設備齊全,美觀實用的樓房取代了簡陋的土坯房和木板房。載重量三五十噸的重型卡車替代了過去載重量僅(jin) 有四五噸的“解放牌”等卡車,單車運輸效率成倍地增長。不管是穿越茫茫草原,還是翻越唐古拉山口,在青藏公路來往穿梭的車輛平均時速都在八九十公裏以上,平整的路麵十分舒適。路好走了,千裏風雪青藏線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處處飯菜飄香……目前,青藏公路已是我國西部地區運輸效率最高、運營數量最大的高原公路。 


圖為(wei) 拉薩至那曲高速公路(唐召明攝) 

  說起青藏公路,運輸蜂蜜的天路華通運輸公司王傑師傅感慨地說:“天路,已不再是難行的天上之路!我一個(ge) 人駕駛汽車、在不影響休息的情況下,4天4夜就從(cong) 雪域高原來到了京城,就連通過常被大雪阻斷的唐古拉山時也十分順利。‘天路’早已沒有顛簸、被阻之苦!” 


圖為(wei) 拉薩至那曲高速公路、普通柏油公路、青藏鐵路三路並行在藏北高原(唐召明攝) 

  青藏公路這座“幸福的金橋”,讓西藏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祖國大家庭中,實現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變化!(新利平台 文、圖/唐召明) 

(責編: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