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祝“香菇夫妻”下山入川:大棚裏育“錢景”
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鬆山鎮德吉新村村民王世芳在自家大棚管理出菇。高展 攝
7月仲夏,走進位於(yu) 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臣祥滑子菇產(chan) 業(ye) 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大棚。大棚裏,菌棒整齊地擺放在一米多高的架子上,菇袋上生長著一個(ge) 個(ge) 厚實的香菇,“香菇夫妻”王世芳和丈夫萬(wan) 銀成正熟練地采摘散發著香味的香菇。
天祝縣位於(yu) 祁連山東(dong) 端,海拔高,氣候冷涼,而日照時數又長,非常適宜食用菌的生長。尤其是夏季,當南方不能生產(chan) 時,天祝縣種植的食用菌正好上市,反季節效益十分明顯。
“香菇夫妻”王世芳和丈夫萬(wan) 銀成正采摘香菇。高展 攝
今年35歲的王世芳是天柱縣“下山入川”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移民戶,自從(cong) 2015年搬到鬆山鎮德吉新村後,家裏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來住得偏遠,加之三個(ge) 孩子都小,需要人照顧,全家隻有丈夫一人在新疆打工賺錢,省吃儉(jian) 用一年才攢3萬(wan) 元,日子過的很是清苦。”她說,現在在家門口種香菇,不僅(jin) 效益好,還能照顧上家人和孩子。
拎著剛采摘的香菇,“香菇夫妻”滿臉笑容。高展 攝
去年,王世芳依靠縣裏政策,與(yu) 丈夫承包了9個(ge) 大棚,加上自家的1個(ge) 大棚,共計培育了10個(ge) 大棚的香菇菌棒。
“每座大棚每年承包費4000元,一個(ge) 棚培育菌棒12240個(ge) ,每個(ge) 菌棒3.7元,政府還補助2.7元,自己隻需要出1元錢。”王世芳說,10個(ge) 大棚幾乎沒有投入多少成本。
沒有技術,他們(men) 邊幹邊學,除了上網查詢和到書(shu) 店買(mai) 書(shu) 鑽研外,還專(zhuan) 門去縣上請教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的技術員。“由於(yu) 經驗不足,去年一次通風不及時,造成香菇根長的太長,損失了近兩(liang) 萬(wan) 元。”王世芳苦笑著說,經過半年多的學習(xi) ,現在他倆(lia) 基本掌握了配料、上架、噴水等管理技術。
有付出就有回報,辛勤汗水換來豐(feng) 碩成果。去年頭一年,夫妻倆(lia) 就收入近20萬(wan) 元。王世芳和丈夫萬(wan) 銀成一邊采著香菇一邊說:“香菇一年可摘4茬,每個(ge) 棚的利潤在2萬(wan) 元左右。”
天祝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徐潤全介紹說,近年來,當地把發展食用菌作為(wei) 促進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和脫貧攻堅的重點產(chan) 業(ye) ,持續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目前,食用菌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
“2019年,天祝縣栽培各類袋栽食用菌1700萬(wan) 袋。今年,繼續通過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擴大食用菌栽培麵積。”徐潤全說。
德吉新村是天祝縣實施南陽山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工程中新建的2、3號移民安置點,距天祝縣城22公裏,目前已搬遷入住8000多人。當地依托新興(xing) 特色產(chan) 業(ye) ,讓易地搬遷的村民留得住、能就業(ye) 、有收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甘肅天祝“蔬菜終結地”科技育菜暢外銷
7月初,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打柴溝鎮的蔬菜示範基地中,肥料輸送管一根根埋在土裏,太陽能殺蟲燈不斷運作,萵筍、生菜、娃娃菜等各類蔬菜長得正旺,不久後,這些蔬菜會被銷往全國一二線城市。[詳細] -
甘肅天祝高海拔氣候冷涼 村民“下山入川”種菌熱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實施“下山入川”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移民農戶在家門口從事食用菌生產和加工工作。” 今年,陶延珠擴大規模管理1個大棚,他從菌業公司購入培養好的菌棒,單價3.5元,自己掏1.5元,剩餘由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