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高原特色民俗村:用新麵貌迎接新生活

祁增蓓 馬銘言 發布時間:2020-09-18 15:26:00來源: 中新網

青海高原特色民俗村:用新麵貌迎接新生活
圖為(wei) 航拍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馬銘言 攝

  “在易地搬遷之前,我們(men) 全家的收入來源依靠我一個(ge) 人放牛,年收入隻有1萬(wan) 元左右,現在我個(ge) 人的年收入在4萬(wan) 元左右。”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村民項青達傑說。

  現在在興(xing) 海縣城從(cong) 事出租車行業(ye) 的項青達傑,2018年之前還隻是一名依靠放牛為(wei) 生的牧民,以一己之力養(yang) 活家中的母親(qin) 、妻子和三個(ge) 女兒(er) 。“母親(qin) 年紀大了,妻子沒讀過書(shu) ,我們(men) 那裏又偏僻找不到其他方法掙錢。”

  項青達傑易地搬遷之前所在的龍藏鄉(xiang) 桑什多村和興(xing) 海縣多數地區一樣,山大溝深,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薄弱,自然條件艱苦,部分村社電、路不通,人畜飲水安全工程滯後,可以說是一方水土養(yang) 不起一方人。

圖為(wei) 做家務的項青達傑妻子。 馬銘言 攝
圖為(wei) 做家務的項青達傑妻子。馬銘言 攝

  2017年,興(xing) 海縣將易地搬遷脫貧項目與(yu) 安多民俗文化村同步實施,通過整合各類資源、籌措各項資金,打造了“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依托公益性崗位持續保障,累計安排草管員、護林員300名,人均增收2.16萬(wan) 元。

  2018年10月項青達傑搬進了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住上了96平方米的新房子,他開始在縣城開出租車,妻子在民俗村當起了保潔員。“現在妻子每月有1000元的穩定收入,我的壓力就沒那麽(me) 大了。”

  “之前孩子上學很困難,現在可以在距離民俗村2公裏的縣城上學,交通也很方便。”項青達傑的2個(ge) 女兒(er) 還在上小學,兩(liang) 年前孩子和母親(qin) 隻會(hui) 說藏語,而今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卻可以給記者當小翻譯。

  2017年,興(xing) 海縣將全縣48個(ge) 貧困村,601戶341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集中搬遷至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總投資達2.3億(yi) 元,除601戶建檔立卡戶,還集中安置了252戶普通農(nong) 牧民,成為(wei) 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

圖為(wei) 項青達傑一家人合影。 馬銘言 攝
圖為(wei) 項青達傑一家人合影。馬銘言 攝

  另外,記者從(cong) 青海省扶貧開發局獲悉,“十三五”期間,青海省累計投入74.3億(yi) 元,全麵完成38個(ge) 縣(市、區)、266個(ge) 鄉(xiang) (鎮)、1249個(ge) 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搬遷安置農(nong) 牧民眾(zhong) 5.2萬(wan) 戶、20萬(wan) 人。

  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村委會(hui) 主任楊宗泰告訴記者:“我們(men) 不隻是要通過易地搬遷脫貧,更是要利用民俗村的優(you) 勢致富。目前我們(men) 依托特產(chan) 合作社的電商直播帶貨,正在向外銷售牧區的酸奶、犛牛肉等,也可以為(wei) 村民增加經濟收入。”

  楊宗泰表示,下一步,興(xing) 海縣扶貧開發局與(yu) 興(xing) 海縣藏醫院計劃在民俗村3公裏處打造藏藥材種植基地,通過承包藥材種類片區、吸納建檔立卡勞動力就業(ye) 等方式,帶動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致富,邁向小康生活。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