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溝的“新生”與“蛻變”
位於(yu) 川西北的九寨溝近日冷風蕭瑟,但寒冷天氣擋不住遊客一睹九寨初冬美景。僅(jin) 11月10日,九寨溝景區就接待了近6000名遊客。
這是2017年九寨溝遭遇地震後的火花海景點(2017年8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3年前,九寨溝剛剛遭遇一場7級地震,共造成216597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80.43億(yi) 元。被譽為(wei) “人間仙境”的世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地九寨溝景區遭到嚴(yan) 重破壞。2017年11月,九寨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全麵啟動,110多億(yi) 元、200多個(ge) 項目……如今,九寨溝生機再現,民生、旅遊等產(chan) 業(ye) 也提檔升級。
因為(wei) 地震,藏族姑娘娥麽(me) 嫚工作的酒店剛開業(ye) 被迫停業(ye) 。她家在漳紮鎮經營了快20年的客棧,也因旅遊業(ye) 停擺關(guan) 閉,此後很長時間,漳紮鎮陷入沉寂。
重建規劃出台後,各類項目建設快馬加鞭。隨著當地道路、房屋、供水、汙水、弱強電管網等維修和重建項目的完工,九寨溝旅遊業(ye) 逐步複蘇。
記者行走在九寨溝景區外新整修的川九路上,看到鱗次櫛比的農(nong) 家樂(le) 、餐廳、酒吧前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這是11月7日拍攝的九寨溝火花海。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今年9月,酒店重開業(ye) ,我也從(cong) 外地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xiang) 工作。”娥麽(me) 嫚說。
景區內(nei) ,遊人對七彩斑斕的火花海嘖嘖稱奇。他們(men) 很難想到,火花海在地震中一度消失。
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高級工程師肖維陽對記者描述了火花海決(jue) 堤後慘不忍睹的場景:“偌大的海子頃刻不見蹤影,變成一條河道,鈣華丘裸露在空氣中。”而且,諾日朗瀑布等知名景觀當時也岌岌可危。
保護千萬(wan) 年形成的鈣華體(ti) 成為(wei) 震後生態恢複的難題。此後,國內(nei) 外著名專(zhuan) 家聯合製定了以糯米灰漿、震損鈣華和崩塌落石等為(wei) 主要原料的新技術修複方案。“就地取材,最大程度保持了自然本色。”成都理工大學一位科研人員說。
“除了修複,保護也運用了多種科技手段。”肖維陽說。如今,鈣華體(ti) 堤壩上,安裝了不同的監測設備,各類監測數據一目了然。
這是2017年九寨溝遭遇地震後的諾日朗瀑布景點(2017年11月19日攝)。新華社發
三年來,九寨溝地災隱患點上還安裝了400多台自動化監測設備,形成了“技防為(wei) 主,人防為(wei) 輔”的地災監測網絡體(ti) 係。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師尹國棟介紹,在建的立體(ti) 式遊客服務設施也充滿科技含量,包括智慧管理中心、遺產(chan) 景觀及生態保護國家級綜合觀測站等。
對於(yu) 10歲的祁雪瑞來說,進入災後新建的九寨溝小學,上學變成了特別有趣的事。邁入校門,人臉識別為(wei) 她在線報到;到了班門口,點擊智慧校園電子班牌,就看到當天課程安排;通過大屏幕、攝像頭,和其他城市的小學生同上一堂課……寬敞的圖書(shu) 室和現代化的電教設備,讓深山的藏族孩子們(men) 充滿新奇。
“新建的九寨溝小學配有大量信息設備,成為(wei) 民族地區教育對外交流示範窗口。”九寨溝小學校長趙國富說。
這是11月7日拍攝的九寨溝諾日朗瀑布。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九寨溝縣重建辦副主任吳劍介紹,九寨溝重建在保障民生的基礎上,新建了14所學校、7個(ge) 醫療衛生項目、1個(ge) 垃圾分類處理廠等項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都實現了提升。”
四川九寨魯能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我們(men) 規劃了商業(ye) 娛樂(le) 體(ti) 驗中心、高端度假酒店集群等,為(wei) 遊客提供品質一流的度假體(ti) 驗產(chan) 品,將推動當地旅遊業(ye) 轉型升級。”
明年漳紮鎮將建成的九寨溝縣第一家商業(ye) 電影院最讓娥麽(me) 嫚期待:“終於(yu) 能在家鄉(xiang) 看大片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