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態飯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發布時間:2020-12-18 10:1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三江源牧民捧起“生態飯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圖為(wei) 青海三江源的濕地。(資料圖)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供圖

  垃圾回收,30%的收入以現金方式返還給牧民,70%投放到綠色超市兌(dui) 換生活用品——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一項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的“經濟賬”。

  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曲麻萊縣,是我國南北兩(liang) 大水係的重要水源涵養(yang) 區之一,既是長江北源發源地,又是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所在地。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尕塔日前介紹,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的深入推進,2019年10月,曲麻萊縣麻多鄉(xiang) 紮加村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正式啟動。

  尕塔介紹,牧民將可回收的垃圾送到垃圾分類點稱重、登記後,垃圾回收收入的30%以現金方式返還給牧民,70%用以購置物品投放到綠色超市,牧民可在此兌(dui) 換食品、生活用品等。


圖為(wei) 青海三江源的野生動物。(資料圖)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供圖

  上述項目還為(wei) 15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和2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ye) 崗位。

  “垃圾回收站的建成,能有效解決(jue) 村鎮生活垃圾回收轉運以及處理的難題,”尕塔說,“不僅(jin) 有效改善了當地環境質量,還增加了牧戶收入,效益非常顯著。”

  數日前,紮加村組織召開了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收益分紅暨表彰總結會(hui) 議。現場,92戶牧戶領到了一千多元到幾百元不等的收益資金,還表彰了生態扶貧垃圾分類處理的優(you) 秀工作者。

  在尕塔看來,牧民從(cong) 過去的草原放牧者變成現在的生態管護員,國家每月還發放補貼,“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吃上了生態飯的牧民,生態環保意識也更強了。”

  上述生態扶貧垃圾分類項目是中國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xie) 照。

  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712.63米,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地。

  2016年3月5日,官方啟動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明確了突出並有效保護修複生態、探索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模式、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ti) 製機製、建立資金保障長效機製和有序擴大社會(hui) 參與(yu) 等5項主要任務。

  2018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麵實現園區牧戶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共聘用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年補助資金達3.72億(yi) 元,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同時,製定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管理辦法》和績效考核《實施細則》,將綜合素質較好的人員及時按程序納入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組建鄉(xiang) 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配發了必要的現代化巡護設備和交通工具,定期對轄區的濕地、林地、草地等進行巡護。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當地構建“生態管護+基層黨(dang) 建+精準脫貧+維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ti) 的生態管護模式。


圖為(wei) 青海三江源的植物。(資料圖)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供圖

  在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建立生態管護“542”模式,把生態管護的觸角進一步延伸到了社、組、戶。

  在瀾滄江源園區,創新建立以管護員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監測隊,搜集獲得了多個(ge) 珍惜動物繁衍生息的珍貴資料,為(wei) 野生動植物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參考。

  “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主體(ti)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說,體(ti) 製試點以來,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yu) 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築牢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基層網底。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