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頭牧民致富“新生活”:後續產業足 生活不犯愁
“如今富裕的生活,我們(men)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年裏,68歲的更尕南傑看著村裏的變化由衷感歎。如今,村史館、文化長廊、敬老院、幼兒(er) 園、民族學校、農(nong) 貿市場……一應俱全。
更尕南傑是2004年首批從(cong) 長江源頭沱沱河畔搬遷下來的村民。從(cong) 山上到山下,他親(qin) 眼見證了搬遷到城市後教育、醫療、養(yang) 老、就業(ye) 等好政策給牧民們(men) 帶來的實惠,切身感受到了前後生活的巨大變化。
2004年11月,中國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地處長江源頭的唐古拉山鎮是三江源保護區的核心區域,該鎮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鄉(xiang) 鎮。但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三江源生態惡化明顯,草場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成災等現象導致很多牧民的牲畜越來越少。為(wei) 阻止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繼續惡化,長江源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陸續搬遷至400公裏以外的格爾木市南郊移民定居點,當地政府在這裏為(wei) 他們(men) 蓋好了房屋和學校,形成了今日的長江源村。
從(cong) 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區沿109國道向南驅車幾公裏後駛入長江源村,一排排藏家特色的村口建築映入眼簾,紅色的屋頂、白色的院牆,家家戶戶通上了水電氣。
“記得在山上,牧民們(men) 的生活非常艱苦,我自己也是貧困戶,那時候的困難一個(ge) 是自己沒有房子,另外生活上麵啥都不方便。尤其小孩上學,要騎馬兩(liang) 三天才能到學校,一半年才能到城裏來一次。”長江源村村民格桑卓瑪說,後來搬遷至長江源村,房子有了,孩子上學幾分鍾就到學校了,醫院、市場、超市啥都有,生活挺好的。
長江源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李國林介紹,村民離開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大草原,搬遷到格爾木市居住後,生產(chan) 生活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但要想致富,還得靠後續產(chan) 業(ye) 。
“為(wei) 此,我們(men) 通過持續實施一係列惠民政策,支持鼓勵傳(chuan) 統牧民開始自己創業(ye) 。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牧民通過政策支持和勤勞的雙手創造著屬於(yu) 自己的致富生活。”李國林說。
下山時隻有19歲的三木吉如今已成為(wei) 村裏遠近聞名的“女強人”。2015年5月,三木吉創立了一個(ge) 集培訓、生產(chan) 和銷售於(yu) 一體(ti) 的崗布巴民族手工藝品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從(cong) 編織氆氌毯發展到製作藏靴、繪製唐卡,短短幾年間,合作社營業(ye) 收入從(cong) 不到7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躍至34萬(wan) 元,目前正在籌備從(cong) 線下銷售轉戰電商平台。
“我們(men) 將繼續發展壯大合作社,帶動更多的婦女姐妹學文化、學技能,將這‘指尖上的技藝’發揚下去。”三木吉說。
經過近17年的發展,長江源村村民開起了民族風情園、家庭賓館、小賣部、小吃店等,村民的收入逐漸增加,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據官方數據統計,目前全村牧民住房得到了保障,醫療養(yang) 老參保率也是雙雙達到100%,牧民收入更是比搬遷前增加了10多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天天學習丨生態移民村裏的深情祝福
唐古拉山鎮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哈達、切瑪、青稞酒,長江源村的藏族同胞用最隆重的禮儀,表達對總書記最熱烈的歡迎。[詳細] -
天天學習丨長江源村“馬背上的學校”變身記
總書記的關懷,讓長江源人興奮、振奮。此後,長江源村的新變化一個接一個,醫保及適齡兒童入學率都達到100%,農牧區養老保險應保盡保。[詳細] -
青海格爾木長江源村:走下雪山 牧人變市民
16年間,他們進了城、就了業、脫了貧,每天都有著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如今長江源村正在以嶄新的姿態闊步前進,實現著曆史性的跨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