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黃河源頭的“致富經”

發布時間:2021-02-19 09:42:00來源: 新華網

  冬日的三江源,疾風在耳畔呼呼作響,流雲(yun) 在蔚藍的天空遊移,雪山在遠處佇(zhu) 立綿延,草原猶如一張地毯,鋪展在江源大地。

  “瑪多草原有藏羊,翻山越嶺本領強。不畏高寒品質高,造福一方是好羊。”指著羊圈裏的藏羊,熱多念出一句順口溜。

  熱多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花石峽鎮日謝村養(yang) 殖合作社理事長。他告訴記者,如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景曾幾近消失。

  果洛州瑪多縣地處黃河源頭,素有“千湖之縣”美譽,平均海拔4200米,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核心保育區之一。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瑪多曾是全國牧業(ye) 首富縣,全縣不足6000人擁有近70萬(wan) 牲畜。

  然而,過度放牧很快帶來了生態惡果,草場退化、湖泊萎縮、黑土灘擴張。

  “吃不上草、喝不上水,牛羊眼看著一天比一天瘦,死掉的也多,那個(ge) 時候牧民們(men) 不停地轉牧場,啥辦法都沒有。”熱多說。

  曾經“富得流油”的縣,在2011年被認定為(wei)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源頭的牧民被迫離開家鄉(xiang) ,另謀出路。

  牧民迷茫之時,脫貧勁風吹向草原。在不增加草場壓力和理論載畜量的前提下,2014年起,瑪多縣開始嚐試推廣藏羊養(yang) 殖,促進牧民增收致富。

  日謝村是瑪多縣最早開始藏羊養(yang) 殖的試點,“新品種的藏羊肉質細嫩、膻味小、口感好,賣得很好。”回憶起第一批出欄即售罄的藏羊,熱多笑著說,養(yang) 殖藏羊的第一年,合作社分紅利潤就達到47萬(wan) 元。

  嚐到甜頭的日謝村,擴大養(yang) 殖規模。2018年,日謝村合作社裏的分紅利潤首次突破了百萬(wan) 元,2019年增長至144.4萬(wan) 元。

  牛羊換個(ge) 養(yang) 法,牧民換了活法。生態畜牧業(ye) 養(yang) 殖合作社通過草場、牲畜入股的方式,整合草場、牲畜,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劃區輪牧、分群飼養(yang) ,草場載畜壓力大大降低。

  花石峽鎮措柔村村民索南紮西2019年加入村裏的合作社,當年分紅就達到2萬(wan) 元。“牛羊多了,收入高了,草原也更綠了,牧民的好日子來了。”拋棄了破壞生態的粗放型畜牧業(ye) ,藏羊養(yang) 殖正逐漸成為(wei) 當地發展生態有機畜牧業(ye) 的新模式。

  瑪多縣結合實際,充分利用上海援建政策和資金,在30個(ge) 村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相繼建成藏羊繁育基地,打造生態畜牧業(ye) 循環產(chan) 業(ye) 鏈。

  2019年,瑪多縣脫貧摘帽,同一年,“瑪多藏羊”入選上海市對口幫扶地區“百縣百品”名錄。

  如今,黃河源頭的羊肉產(chan) 品遠銷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牧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生態好,掙得好,黃河源頭的日子越來越好了。”索南紮西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