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省果洛州江千鄉的扶貧“合”字訣

發布時間:2021-03-01 14:41:00來源: 新華社

  “聽見廠裏機器的轟鳴聲,我覺得心裏踏實。”塔鬆指著遠處的廠房說,就在5年前,別說是價(jia) 格幾百萬(wan) 元的生產(chan) 設備了,全鄉(xiang) 連一個(ge) 像樣的生產(chan) 車間都沒有。

  塔鬆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一有空閑時間,他就去鄉(xiang) 裏的有機肥廠,了解生產(chan) 情況。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xiang) ,牧民在飼草基地駕駛打捆機作業(ye) (2020年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凱 攝

  江千鄉(xiang) 地處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3900米,生態環境脆弱。2016年,塔鬆來到江千鄉(xiang) ,眼前所見讓他感到震撼:砂石路坑坑窪窪,老百姓住的平房不少已經破舊不堪。每家每戶除了一個(ge) 壯勞力負責放牛之外,其他人普遍缺乏穩定的增收渠道。

  “多年來,過度放牧導致江千鄉(xiang) 的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會(hui) 威脅到牛羊的生存,陷入惡性循環。”脫貧之路如何走?調查走訪後,塔鬆認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一家一戶分散養(yang) 殖規模小、力量弱,隻有走聯合發展之路,江千鄉(xiang) 才能有未來。

  為(wei) 了改變當地的傳(chuan) 統放牧方式,塔鬆挨家挨戶動員牧民加入合作社。用了近兩(liang) 個(ge) 月的時間,他走遍全鄉(xiang) 四個(ge) 村莊,對有思想顧慮、不願加入的牧戶,他上門反複做工作,一次不行就兩(liang) 次,兩(liang) 次不行就三次。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xiang) ,村民整理剛收割的飼草(2020年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凱 攝

  由於(yu) 擔心自己家的牛加入合作社會(hui) 變為(wei) 公有財產(chan) ,隆吉村牧民多才對加入合作社猶豫不決(jue) 。“塔鬆書(shu) 記第三次來時,拍胸脯要和我簽保證書(shu) ,有任何損失他來承擔。”多才說。

  塔鬆以“拔釘子”的韌勁說服了多才,數百戶牧民群眾(zhong) 響應號召,以草場和牲畜折價(jia) 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逐漸整合了70餘(yu) 萬(wan) 畝(mu) 草場和5000頭犛牛。目前,全鄉(xiang) 4個(ge) 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全部完成股份製改造,自2018年以來累計分紅190餘(yu) 萬(wan) 元。

  生活的變化發生在全鄉(xiang) 的每個(ge) 角落,江千鄉(xiang) 恰曲納村的牧民所仁原來是村裏的無畜貧困戶,如今在合作社放羊,每個(ge) 月的工資有2500元。年前,他還收到了2000多元的村集體(ti) 經濟收益分紅。所仁說,今年春節,一家人不僅(jin) 買(mai) 了新衣服,還囤了50多斤牛羊肉。

  “以前大部分村民住的是土房,村裏連硬化路、路燈等基礎設施都沒有。”恰曲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格保說。如今,恰曲納村不僅(jin) 通了3.4公裏的村內(nei) 道路,不少人家還搬進了新式民居,變成遠近聞名的“小康示範村”。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xiang) ,牧民在搬運飼草(2020年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解統強 攝

  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牧民的收入逐漸增加,但塔鬆也看到了江千鄉(xiang) 的發展瓶頸,不具備畜產(chan) 品深加工能力,市場競爭(zheng) 力弱。

  下一步的出路在哪裏?“如果有企業(ye) 扶持,整合後的草場、牛羊等資源就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實現高質量發展。”塔鬆說。

  2017年,塔鬆認識了前來江千考察的外地企業(ye) 家於(yu) 雪山。多次考察交流後,於(yu) 雪山看到了這裏的犛牛、有機肥和草場等資源的發展潛力,投資成立甘德縣雪山農(nong) 牧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江千鄉(xiang) 各類合作社對接牧民的牲畜和草場,源源不斷地提供原材料,而雪山公司負責原材料的精細化加工,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

  據了解,雪山公司共向牧民租賃了5000畝(mu) 草場,帶動飼草種植合作社實現機械化作業(ye) ,青幹草年產(chan) 量達1500噸。“一捆草能掙兩(liang) 塊錢,要是有割草機,一天收入700元很輕鬆。”隆吉村牧民日薩旦巴說。

  “看到大家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我覺得這5年多的工作都是值得的!”塔鬆說,接下來計劃發展乳製品產(chan) 業(ye) ,帶動更多群眾(zhong) 走上致富路,朝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目標邁進。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雪山腳下飛出幸福歌

    在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讚根村,藍天白雲掩映下的草原上,幸福和感恩寫滿藏族群眾燦爛的笑臉,融進悠揚的歌聲。[詳細]
  • 黃河源頭的“致富經”

    瑪多縣結合實際,充分利用上海援建政策和資金,在30個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相繼建成藏羊繁育基地,打造生態畜牧業循環產業鏈。[詳細]
  • 糧草備屋頭 過冬沒怕頭——青海省果洛州防災保畜見聞

    晌午,甘德草原一片金黃,黑色的犛牛成群結隊散落在各處,悠閑吃草。不遠處,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上貢麻鄉旺日乎村的村民卡曉正在屋外整理飼草料,時不時望望自家的牛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