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村:幸福萬年長
長江源村。 青海日報記者 黃靈燕 攝
開欄的話
“十三五”時期,麵對錯綜複雜的國內(nei) 外形勢和諸多困難挑戰,我們(men) 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克難奮進、勇毅前行,三大攻堅戰各項目標任務均如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藍圖化為(wei) 美景,憧憬變成現實。即日起,本報在“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總欄目下開啟子欄目“同心奔小康”,集中推出一批稿件,形象反映青海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給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與(yu) 實惠,讓一篇篇溫暖人心的報道,成為(wei) 600多萬(wan) 青海兒(er) 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動注腳。敬請關(guan) 注。
別了,舊日子。你好,新生活。
17年前的5月,長江源頭寒氣逼人,更尕南傑往火堆裏扔了兩(liang) 塊牛糞,火苗比原先更加燦爛。不久前,作為(wei) 村黨(dang) 支部組織委員,他去鎮上參加黨(dang) 員培訓班時,聽說了國家要實施三江源生態移民項目的消息,在草原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他思前想後,有些拿不定主意。
打從(cong) 記事起,更尕南傑就生活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措裏瑪村。這裏位於(yu) 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nei) 。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令這方土地與(yu) 外麵的繁華相隔相離,牧民世世代代隻得以放牧為(wei) 生,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構成了他們(men) 日常生活中的溝溝坎坎。
18歲那年,更尕南傑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過牧鞭,這一拿就是30年。住帳篷、點油燈、吃糌粑……雖然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就像日出日落般恒定,可他還是能敏銳地察覺出草原的變化:由於(yu) 過度放牧、鼠害泛濫,草原生態急劇惡化,不僅(jin) 牧草日漸疏矮,載畜能力大不如前,就連一些過去常見的野生動物,當時也難覓蹤影。土地沙化,災害頻發,長江水也失去了往日的澄澈與(yu) 輕盈。
搬!
“搬去格爾木,孩子上學、媳婦看病都方便一些,而且保護三江源頭是國家的大事,我們(men) 有責任保護好家鄉(xiang) 的水土。”
有人問:“離開了牛羊、草山,今後的生活咋辦?”
更尕南傑說:“我們(men) 要相信黨(dang) 、相信國家!”
都說故土難離,開完村民大會(hui) ,這名有著近20年黨(dang) 齡的老黨(dang) 員決(jue) 定當回“領頭羊”。
就這樣,2004年,為(wei) 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包括更尕南傑一家在內(nei) 的唐古拉山鎮6個(ge) 村共128戶牧民,告別了世代而居的草原,翻越昆侖(lun) 山,來到了400多公裏外的格爾木市南郊,人們(men) 給這個(ge) 新生的藏族村落起了個(ge) 充滿回憶的名字——長江源村。
“這樣的生活,我們(men) 夢裏都沒出現過!”
從(cong) 格爾木市區沿109國道一路向南,車子行駛在廣闊平坦的公路上,窗外的景色緩緩退後。忽然間,路旁一塊刻有“長江源村”字樣的巨石撲入眼簾,像一麵破浪前行的風帆,亦像一座拔地而起的豐(feng) 碑,與(yu) 一旁極具藏民族特色的大門交相輝映。站在村口放眼望去,一排排藏式風格的庭院錯落有致,屋頂上一麵麵五星紅旗獵獵招展,將湛藍的天空映襯得分外純淨。
“到格爾木那天是2004年11月25日,政府為(wei) 我們(men) 每家每戶都統一建好了300平方米的新房,我們(men) 拖家帶口、迫不及待搬進了新家。”時隔多年,更尕南傑仍然清晰地記得初到新村時的情形。
為(wei) 了讓大家盡快適應現代化的新農(nong) 村生活,村裏開設了生活小課堂,教大家使用煤氣灶,還舉(ju) 辦起廚藝培訓班,讓現代飲食理念“飛入尋常牧民家”。漸漸地,變化發生了:新添置的冰箱裏多了蔬菜與(yu) 水果, 餐桌上添了米飯、麵條和炒菜,以前頓頓離不開的糌粑、風幹肉成了招待客人的稀罕玩意兒(er) 。電視、手機、文化站讓大家的文化生活豐(feng) 富多彩。為(wei) 了方便交流,說了半輩子藏語的更尕南傑和不少同齡人一樣,開始學起了普通話。
相比更尕南傑,今年51歲的索南群佩對這些變化感悟更深。
搬遷之前,索南群佩是鎮上完全小學的一名教師。當時,這所學校隻有5間教室,教學用具除了書(shu) 便隻剩粉筆。平日裏,學生們(men) 要騎馬上學,遇到節假日,一些離家遠的孩子隻能暫住在老師家。幾十年的教學生涯,給索南群佩留下最深印象的,除了冬天用牛糞也燒不熱的教室,還有講台下那一張張凍得紅紅的小臉兒(er) 。
搬遷的消息傳(chuan) 開後,索南群佩有些擔憂:新建的學校好不好?留下來的學生怎麽(me) 辦?
“走訪之後,我們(men) 發現隻有少部分家長選擇留下。於(yu) 是,我們(men) 在山上建起了教學點,讓‘留守’兒(er) 童不失學,其他走下山來的孩子們(men) 則全部歡歡喜喜邁入了新校園。”
索南群佩口中的新校園,便是村裏新落成的長江源民族學校。如今,十幾年過去,學校的發展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還記得2004年青藏鐵路公司給我們(men) 捐贈了20台電腦,老師們(men) 沒見過,更沒用過,隻能每天趁著課間休息時操練操練。一晃這麽(me) 多年過去了,現在學校的硬件設施一點兒(er) 不輸市區的學校,老師們(men) 也成了電腦高手!”索南群佩說著,還驕傲地昂了昂頭。
曾經的“山裏人”,而今的“村裏人”,身份的轉變,離不開黨(dang) 和政府的“雪中送炭”與(yu) “錦上添花”。隨著一係列惠民項目的落地生根,長江源村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村民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大家夥(huo) 兒(er) 的幸福感、獲得感與(yu) 安全感“芝麻開花節節高”,正如村民們(men) 的感慨:“這樣的生活,我們(men) 夢裏都沒出現過!”
“幸福日子還長著呢”
2016年8月22日,對於(yu) 長江源村的村民來說,永世難忘。這一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了長江源村!
村民申格還記得這樣一段對話:“我告訴總書(shu) 記,生態移民之前我們(men) 住在海拔4700米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裏麵,住的是帳篷,睡的是地鋪,點的是羊油燈。搬遷後,我們(men) 住上了國家出資蓋的新房,家具家電也齊全了,黨(dang) 的政策好,我們(men) 非常感激。聽完我的話,總書(shu) 記很高興(xing) ,他說:‘你們(men) 的幸福日子還長著呢。’”
是啊,幸福日子還長著呢。
草原、濕地生態保護管護員每年可領管護補貼2.16萬(wan) 元;16歲以下、55歲以上的貧困生態搬遷戶每年每人可領補貼5600元……算著一筆筆經濟賬,村民們(men) 搬遷前懸著的心漸漸落了下來。
當然,擺脫貧困、走向振興(xing) ,“輸血”隻是“授之以魚”。
為(wei) 強化大家的“造血”意識、給村裏的富餘(yu) 勞動力提供創業(ye) 就業(ye) 平台,這些年格爾木市針對牧民的實際需求,開展了一係列技能培訓,從(cong) 瑪尼石雕刻加工、藏毯編織,到汽車駕駛、摩托車修理,再到牛羊育肥、飼草料加工,門類齊全、務實管用。
搬進新村後,放下牧鞭的鬧布才仁考取了駕照,成為(wei) 村裏第一個(ge) 擁有神氣“黑本本”的人。2008年,他拿出多年積蓄,買(mai) 下一輛東(dong) 風牌翻鬥車,通過在工地拉建築材料,當年就有8萬(wan) 元落入腰包。
後來,看到唐古拉犛牛、藏羊通過了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認證,鬧布才仁和弟弟布群拉尕便在村裏成立了格爾木崗尖蕃巴商貿有限公司,專(zhuan) 門經營犛牛肉、藏羊肉等民族特色產(chan) 品。隨著公司業(ye) 務愈發壯大,他們(men) 又組建起運輸車隊,實現了運輸、儲(chu) 存、經銷“一條龍”,成了村裏的致富標兵。
“‘輸血’和‘造血’相結合是長江源村擺脫貧困、走向振興(xing) 的總抓手。村民們(men) 隻有掌握了‘硬本事’,才能闖出新天地。以前大家祖祖輩輩都靠放牧為(wei) 生,剛下山時,很多牧民連鐵鍬都不會(hui) 用。現在,有黨(dang) 的好政策,有致富帶頭人扛大旗,越來越多村民告別‘等、靠、要’,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幸福生活。”長江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才讓昂毛感慨道。
綠了草原,富了口袋。2017年,長江源村正式脫貧摘帽。如今,這座青藏高原上的小村莊,正煥發出迷人生機,等待著續寫(xie) 傳(chuan) 奇,盼望著幸福萬(wan) 年長……
“人在山下生活,心還留在山上”
“當初搬遷的時候,我們(men) 是自願的,大家都知道是為(wei) 了保護生態。總書(shu) 記來村裏看望我們(men) ,我向他匯報‘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總書(shu) 記聽後非常高興(xing) ,誇我說得好。”更尕南傑對於(y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訪時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作為(wei) 生態移民村,十幾年來,長江源村的村民雖然下了山,但心裏依舊牽掛著故鄉(xiang) 的那片草原。
當年,128戶牧民告別家鄉(xiang) 後,33.4萬(wan) 公頃的草場便全部禁牧,村裏還組建起由200多名管護員組成的管護小分隊,牧民們(men) 由“放牧人”轉型成“管護員”。
“以前山上的草總是不夠牛羊吃,我們(men) 隻能吃光一片換一個(ge) 地方,牛羊越放越遠,草原的環境也越來越差。後來,我們(men) 學習(xi) 了國家的政策,才明白了保護生態的重要。”40多歲的紮西才仁是管護小分隊的一員,他的巡護點位於(yu) 距離沱沱河30公裏處的要蓋村桑吉草原。山上草場一望無際,一山接一山,一片連一片,但紮西才仁對自己的“地盤”卻異常熟悉,因為(wei) 每一寸土地都被他踏過無數次、撫摸過無數次。他說:“每次外出巡護,看到草長得越來越茂盛,草原上的垃圾越來越少,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我就打心眼裏高興(xing) !”
當然,變化不僅(jin) 發生在草原,還發生在身邊。近幾年,長江源村的村民對自己家門口的生態環境狀況異常重視。2016年,村裏製定了村規民約,規定每周六是村裏的“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日”,漸漸地,搞衛生由“突擊戰”變為(wei) 生活習(xi) 慣,村容村貌也隨之一新。更尕南傑對於(yu) 村裏的變化,看在眼裏,甜在心裏:“三江源是我們(men) 的家園,能為(wei) 生態保護作貢獻,我們(men) 真心覺得當初的選擇,值!”
2020年,長江源村正式入選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一路走來,在黨(dang) 的惠民政策下,這座寓意“長江源頭飲水思源、不忘黨(dang) 恩”的小村莊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華麗(li) 轉身,每一個(ge) 生活在這裏的村民也都有一個(ge) 堅定的信念:隻要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跟著共產(chan) 黨(dang) 走,幸福生活就會(hui) 像奔流不息的長江之水,長長久久,綿延不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生態好,生活更好——青海格爾木市長江源村易地搬遷創建新家園
2020年,長江源村被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是長江源村繼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村”之後獲得的又一個國家級榮譽。[詳細] -
天天學習丨生態移民村裏的深情祝福
唐古拉山鎮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哈達、切瑪、青稞酒,長江源村的藏族同胞用最隆重的禮儀,表達對總書記最熱烈的歡迎。[詳細] -
天天學習丨長江源村“馬背上的學校”變身記
總書記的關懷,讓長江源人興奮、振奮。此後,長江源村的新變化一個接一個,醫保及適齡兒童入學率都達到100%,農牧區養老保險應保盡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