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青藏高原光明之橋——記溫州醫科大學川藏青光明行項目
近日,海拔373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塔公鄉(xiang) 又迎來了光明使者——川藏青光明行醫療隊,她們(men) 在搭建的臨(lin) 時眼科檢查中心,為(wei) 眼疾高發區的藏族群眾(zhong) 提供眼健康服務。
這就是溫州醫科大學(以下簡稱“溫醫大”)打造的“行走的課堂”——川藏青光明行項目。十年如一日,師生們(men) 代代相傳(chuan) ,跨越千山萬(wan) 水,走過17個(ge) 貧困縣市,在幫扶中開展實踐育人。目前,這個(ge) 項目已吸引了500多名教師、醫生和1500多名學生誌願者參與(yu) 其中,為(wei) 60多萬(wan) 人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眼健康服務。
醫療隊的光明行,在公益活動中踐行醫者仁心
今年5月,2020“感動溫州”十大人物頒獎典禮現場出現感人一幕:
“叔叔阿姨,我不知道你們(men) 是誰,但我知道你們(men) 愛我。”9年前,5歲的藏族姑娘小依毛慢慢揭開眼前的紗布,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縷光。
當時,川藏青光明行團隊前往青海省的瑪多縣和久治縣,將小依毛帶回溫州,負責人陳潔醫生還籌集了7萬(wan) 多元為(wei) 她做手術。
“陳媽媽給了我新的機會(hui) ,給我重生。”14歲的依毛跑上頒獎台,緊緊抱住了陳潔。
談及為(wei) 何選擇去青藏高原開展醫療公益活動,陳潔說:“因為(wei) 那個(ge) 地方太偏遠、太艱苦了,如果我們(men) 不去,可能就沒有人能幫到他們(men)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高海拔和強紫外線是眼病高發的“罪魁禍首”。據統計,僅(jin) 白內(nei) 障這一常見致盲眼病,涉藏州縣發病率就是沿海地區的10倍。受當地醫療條件限製,很多人得不到有效治療,隻能長期在黑暗中摸索,甚至因眼病致貧返貧。
“那裏需要幫助的人,遠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第一次看到藏族民眾(zhong) 們(men) 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候檢查,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生林溫曼被震撼到了,“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強烈被需要,也深刻領悟了醫生治病救人的神聖職責。”她清楚地記得,翁姆奶奶因為(wei) 嚴(yan) 重的脊柱彎曲在手術台上無法躺穩,師兄吳恩德用手術巾墊高奶奶的頭部,自己蹲著一動不動地扶著她,手術結束時,師兄癱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對我們(men) 而言,這或許隻是一場手術,但對他們(men) 而言,卻是期盼已久、重獲新生的一次機會(hui) 。”
為(wei) 了幫助更多藏族民眾(zhong) 重見光明,光明行醫療隊10年來一路前行,開展了18次光明行活動,超61萬(wan) 群眾(zhong) 接受科普宣教,檢查2.6萬(wan) 例,發放眼鏡2萬(wan) 副,為(wei) 5個(ge) 民族近4萬(wan) 群眾(zhong) 建立眼健康檔案,幫助了8980人重見光明,直接增創當地群眾(zhong) 家庭收入3500萬(wan) 元。青海瑪多、久治,四川色達、理塘,西藏拉薩、那曲……當醫療隊的足跡愈行愈遠時,光明火種已經悄然蔓延,寓意幸福吉祥的格桑花正綻放出絢麗(li) 色彩。
高原上的思政課,在薪火相傳(chuan) 中師生共同成長
“對於(yu) 醫學院校來說,立德樹人首先就必須教導學生繼承和發揚‘醫乃仁術’的仁愛精神和人文關(guan) 懷。”溫醫大黨(dang) 委書(shu) 記呂一軍(jun) 認為(wei) ,川藏青光明行就是創新打造了一個(ge) 實踐課堂,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科建設,把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貫穿於(yu) 醫學人才培養(yang) 的全過程。
為(wei) 了引導醫生骨幹和青年學生到人民群眾(zhong) 最需要的地方去,川藏青光明行在項目實施的每個(ge) 環節上都精心設計。項目啟動之初,突出國家健康戰略和百姓需求;策劃溝通之時,強調服務意識和人文關(guan) 懷;具體(ti) 實踐之中,融入拚搏精神和青春使命;結束活動之後,注重總結提升和模式創新。
十年來,川藏青光明行活動不僅(jin) 吸引了2000多名本校師生參與(yu) ,還吸引了50多位來自浙江、四川、青海、山東(dong) 等省的眼科、內(nei) 科、外科等副主任以上級別專(zhuan) 家。他們(men) 結成一個(ge) 服務共同體(ti) ,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不可能的挑戰。高原上缺氧,缺水、缺電都是家常便飯,沒有醫院和手術室才是最大的問題。為(wei) 了搭建臨(lin) 時手術室,有次團隊從(cong) 浙江金華借來了一輛符合條件的手術車,開了三天三夜,走了3000公裏,才把手術車開上了海拔4200米的高原。
“每次開展光明行活動,都會(hui) 遇到很多不可想象的困難,但是學生們(men) 在老師們(men) 帶領下用心與(yu) 藏族民眾(zhong) 溝通,用愛助藏族民眾(zhong) 康複,獲得了極大的教育和成長。”川藏青光明行創始人、我國眼視光專(zhuan) 業(ye) 帶頭人呂帆教授深切感受到,每次參加完活動之後,不僅(jin) 學生的思想水平、社會(hui) 責任、專(zhuan) 業(ye) 能力、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帶隊老師也經曆了一次激情和奮鬥的洗禮。
“一朵雲(yun) 推動另一朵雲(yun)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在溫暖又有力量的教育實踐中,溫醫大一代代師生薪火相傳(chuan) ,彼此促進,一起成長,光明行也因此被稱為(wei) 高原上最美的思政課。
帶不走的醫療隊,在探索創新中實現精準扶貧
為(wei) 了讓光明行項目更好地落地生根,溫醫大倡導醫療團隊要持之以恒,積極探索精準扶貧之路。團隊師生在服務活動中善於(yu) 思考創新,因地製宜,設計了兼具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現場檢查流程和工作方式;借助科研技術平台,開發了一係列專(zhuan) 用於(yu) 高原藏族民眾(zhong) 的眼科篩查包、高原公益電子病例係統、眼保健篩查管理係統以及結膜、角膜縫合眼科手術教具等;一批批“能做事、能創新、有情懷、有自信”的眼科人才迅速成長起來。團隊師生還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醫療水平設計不同服務方案,著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原眼科醫療隊”。
在無醫院地區,通過醫療隊“輸血式”服務,利用“健康巴士”手術車,直接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做白內(nei) 障手術,結合科普宣傳(chuan) ,讓眼健康知識深入人心。
在有醫院無眼科地區,在科普宣教和公益醫療的同時,成立聯合眼視光中心,實施培養(yang) 人才及分層次專(zhuan) 家指導計劃,從(cong) “輸血”逐步過渡到“造血”。目前,項目已與(yu) 對口援建小金縣人民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聯合眼視光中心11家,建立眼科手術室3間,開設低視力教室1間。
在有醫院且有一定眼科實力地區,采取以技術指導為(wei) 主的“造血式”服務,開展5G遠程會(hui) 診平台指導和高原眼科人才培養(yang) 。截至目前,已設立遠程平台8個(ge) ,培養(yang) 藏族眼科醫護人員16名。更重要的是,項目已從(cong) 單純關(guan) 注白內(nei) 障眼疾人群發展到全年齡段、全方位眼健康人群的全覆蓋,形成一套完善的眼健康醫療扶貧體(ti) 係。
富有成效的健康扶貧模式,為(wei) 當地百姓架起了“光明之橋”,開啟了“脫貧致富之門”。該項目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ti) ”,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金獎、精準扶貧獎等獎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上海嘉定·光明使者青海久治行”為青海藏族百名老人帶來光明
日前,果洛州久治縣舉行“上海嘉定·光明使者青海久治行”活動,來自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6名醫生組織的醫療隊在久治縣人民醫院對當地居民進行白內障篩查活動。[詳細] -
慈善光明行首次走進青海藏區 42名白內障患者重獲光明
“我終於又能看到東西了,太感謝了。”來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稱“海西州”)德令哈市的藏族牧民李美蘭8日出院時為主治醫師敬獻了哈達,以表感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