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湖湟魚洄遊記

發布時間:2021-08-18 10:33:00來源: 經濟日報

  初秋的青海湖,碧波蕩漾,如鑲嵌在高原的一顆藍寶石。對於(yu) 青海而言,青海湖是無可替代的地理標誌,省名與(yu) 海東(dong) 、海西、海南、海北4個(ge) 市(州)都因青海湖而得名。作為(wei) 我國最大的內(nei) 陸湖,青海湖也是維係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ti) ,被稱為(wei) 我國西北部的“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濕器”。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青海湖裏的旗艦物種裸鯉,也就是當地人俗稱的湟魚數量銳減,周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喚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生態“覺醒”。青海省委省政府果斷做出封湖育魚部署,在1982年開啟了環湖生態保護和“拯救”湟魚之路。從(cong) 被動式拯救保護湟魚開始,到今天全民參與(yu) 、主動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責任,幾十年的湟魚“拯救”之旅為(wei) 青海湖沿湖發展帶來諸多生態回報,成為(wei) 當地普惠的民生福祉。

  打通生命通道

  “青海湖中的湟魚是淡水產(chan) 卵繁殖、鹹水生長,現在正是繁殖的季節,湖內(nei) 成千上萬(wan) 的產(chan) 卵湟魚在河口地帶集結,然後成群結隊逆流而上,到上遊產(chan) 卵後順流而下返回青海湖。”在泉吉河邊值班的海北州剛察縣農(nong) 牧水利和科技局綜合執法大隊薑興(xing) 奇告訴記者,從(cong) 6月到8月,執法大隊將帳篷紮在主要河道邊,2個(ge) 固定守護點,12人輪流值班,除了打擊偷捕等行為(wei) 以外,更重要的是與(yu) 周邊群眾(zhong) 一起救助擱淺的湟魚回到主河道順利洄遊。

  泉吉河邊,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拿一個(ge) 自製的網兜,將河道的垃圾一一打撈上岸。每年6月至8月,是湟魚洄流的季節,剛察縣內(nei) 泉吉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等5條河流是湟魚,幫助湟魚洄流的主河道。

  湟魚處於(yu) 青海湖“水—魚—鳥—草地”生態係統核心地位:青海湖高寒、高鹽、高堿,湟魚占青海湖裏魚類資源的95%以上;湟魚吃湖裏藻類,淨化湖水;湖邊220多種水鳥以捕食湟魚為(wei) 生。湟魚資源的衰竭會(hui) 破壞整個(ge) 青海湖生態係統的穩定。

  青海湖湟魚是一代青海人的集體(ti) 記憶,它曾幫助很多青海人熬過了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糧食短缺的艱難歲月。因而,湟魚在當地也被稱為(wei) “救命魚”。因為(wei) 過度捕撈,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青海湖漁業(ye) 資源銳減,周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為(wei) 保護青海湖湟魚資源、修複青海湖受損的漁業(ye) 生態環境,從(cong) 1982年起青海省共實施了5次封湖育魚行動。2021年開始的第六次封湖育魚,將實施零捕撈政策直至2030年。

  從(cong) 撈湟魚度難到封湖育魚,湟魚保護是青海生態保護的破舊立新之舉(ju) 。39年的湟魚“拯救”之路,成效顯著。

  湟魚繁殖能力低、生長緩慢,每年增長50克、每10年大約增長1斤,除了種群自然恢複,青海省漁業(ye) 部門多年來運用科學手段進行人工繁殖放流。

  青海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漁業(ye) 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通行告訴記者:“為(wei) 有效保護湟魚,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布哈河與(yu) 剛察縣沙柳河、泉吉河成立增殖試驗站和放流站,人工增殖放流,2002年至今向青海湖放流湟魚一齡魚種1.56億(yi) 尾。青海湖湟魚資源量從(cong) 2001年不到0.26萬(wan) 噸,增加到2020年的10.04萬(wan) 噸,其中人工增殖放流貢獻率達23%。”

  自然生存法則在湟魚洄遊時表現得淋漓盡致,湟魚洄遊時在水深處積蓄力量,往上遊台階魚躍時,瞬間竄上去。其天敵魚鷗隨時在河裏找尋捕食的目標,常見魚鷗高飛俯衝(chong) 一頭紮入水中,飛起時嘴裏叼的湟魚尾巴來回搖擺。

  曾經一段時期,為(wei) 了農(nong) 田灌溉,沙柳河、哈爾蓋河、泉吉河等湟魚洄遊的主要河道修建攔水壩等設施,因壩體(ti) 比較高,湟魚洄遊通道受阻。

  “為(wei) 了打通過魚通道,我們(men) 把攔水壩全部拆除,對流入青海湖的幾條河道進行清理和建設修複。”剛察縣農(nong) 牧水利和科技局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王勇說。站在沙柳河邊,王勇感歎道,修建過魚通道時正值深秋,天氣特別冷,為(wei) 了保證工程質量,一到晚上河道都用棉被蓋起來。

  青海組織相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專(zhuan) 門設計科學合理的過魚通道,來保證湟魚的“生命通道”更加暢通。王勇幾十年來在水利部門工作,參與(yu) 並見證了“生命通道”的治理和建設過程,“每個(ge) 過魚台階高度是魚身長度的1.5倍、寬度是魚身長度的3倍,這是專(zhuan) 家學者經過無數次反複試驗取得的結果”。

  全民合力保護

  沿青海湖一圈約360公裏範圍內(nei) ,剛察縣是離青海湖最近的一個(ge) 縣,也是環湖地區人口最集中的一個(ge) 縣,有1.3萬(wan) 常住人口,被稱為(wei) 魚鳥天堂、海濱藏城。

  在剛察縣城采訪,發現水果商販將稱重後的水果裝在一個(ge) 紅色簡易布袋裏遞給顧客。縣城裏不但塑料袋蹤影難尋,街道、河溝也幹淨整潔。

  剛察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潘海鵬告訴記者,為(wei) 了更好保護青海湖生態環境,2019年,剛察縣政府牽頭進行全域無垃圾整治行動,縣市場監管局發布禁塑令,得到了當地群眾(zhong) 的認可和支持。為(wei) 更好保護青海湖生態環境,當地進行縣域環境衛生大整治,縣城變得越來越幹淨了。

  剛察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山成倉(cang) 說,為(wei) 了保護青海湖生態,剛察縣於(yu) 2012年建設了日處理水量2000噸的汙水處理廠,後期因處理能力不足,於(yu) 2019年進行二期提標擴能建設,汙水處理標準從(cong) 一期的一級B提高到二期的一級A。

  “全國最幹淨的公廁,你們(men) 辛苦了!2021年6月4日安徽遊客留言。”一位遊客在剛察縣編號005號公廁的留言便簽上寫(xie) 了這樣一段話。青海湖周邊缺少公廁是共性問題,從(cong) 偏僻牧區到剛察縣城都是如此。這座編號為(wei) 005號的公廁,外牆表皮斑駁,但裏麵幹淨整潔,有熱水供應和嬰兒(er) 椅。自2010年起,剛察縣公廁從(cong) 1座陸續增加到27座,編號後高標準管理,公廁已成為(wei) 市民和遊客最滿意的公共衛生設施。

  在剛察縣壇城博物館,一排顏色豔麗(li) 多種材質的寶瓶吸引眼球,這是群眾(zhong) 的創新之舉(ju) 。青海湖是牧民心中的聖湖,剛察縣自古就有每年“祭海”的習(xi) 俗。以前,都是在瓷製寶瓶裏裝五色糧食拋到青海湖裏麵“祭海”,後來為(wei) 了保護生態,當地牧民開創性地將酥油糌粑捏的寶瓶用來“祭海”。“這樣既不汙染環境,還方便喂食湟魚。”剛察縣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王守利解釋說。陶瓷寶瓶換成手工捏製的糌粑寶瓶,一個(ge) 小小的改變,體(ti) 現了群眾(zhong) 生態保護意識的進步。

  曾經祖孫三代靠打魚為(wei) 生的李一帆,是土生土長的剛察縣人,家裏三代都以打魚為(wei) 生。“13歲時我就跟著父親(qin) 飄蕩在青海湖上打魚。”李一帆說。他於(yu) 2015年組建了剛察縣海濱藏城救援隊協會(hui) ,從(cong) 7名隊員發展到12名正式隊員,還招募誌願者參與(yu) ,6年來自發組織救援湟魚30多次,達到上百噸……

  站在河邊隨便徒手都能撈幾條的湟魚,保護起來並非易事。近年來,湟魚洄遊之所以順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當地牧民看到有偷捕和傷(shang) 害行為(wei) 會(hui) 第一時間上前阻止,並打電話給相關(guan) 保護管理部門。

  “生態保護主要還是靠當地牧民,青海湖是他們(men) 世居的家園,他們(men) 有敬畏自然的倫(lun) 理觀,從(cong) 這幾年保護湟魚的效果來看,當地牧民是最得力的生態衛士。目前,沿湖城鎮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建共治共享的主體(ti) 。”剛察縣自然生態資源局副局長李成海說。

  綜合治理施策

  正值旅遊旺季,慕名而來的遊客聚集在沙柳河景區湟魚家園,在泉吉河喂食湟魚。來自浙江的胡海盛帶著女兒(er) 將餅幹捏碎後撒到河裏看湟魚爭(zheng) 相搶食,“以前在電視裏看到過‘湟魚洄遊’的畫麵,這次來青海旅遊專(zhuan) 門帶家人來看看”。

  湟魚洄遊孕育生命的奇跡,離不開當地綜合治理施策。青海湖是構造斷陷湖,湖水主要由湖麵降水、地表水、地下水3部分組成,70餘(yu) 條河流源源不斷地流入青海湖,成為(wei) 青海湖日漸豐(feng) 盈的源泉。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江西溝鎮莫熱村離湖邊不到100米,記者在村口見到村長完瑪東(dong) 主時,他正在村口指揮湧入的旅遊車輛有序行駛。“我們(men) 村760多戶,開民宿的有100多戶,從(cong) 事旅遊服務業(ye) 的大概有500多人。為(wei) 了湖水不被汙染,我們(men) 村與(yu) 縣裏的環衛公司簽訂合同,每天由6至7輛罐車轉運生活汙水到幾十裏外的倒淌河鎮汙水處理廠。”完瑪東(dong) 主說。

  為(wei) 了青海湖可持續發展,防止無序重複建設和管理問題,青海省於(yu) 2007年成立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首次係統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總投資15.67億(yi) 元,實施了退化草地治理、濕地保護、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態監測體(ti) 係建設等12項工程。

  根據中央環保督察組整改要求,自2017年8月29日起,為(wei) 保護青海湖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青海湖鳥島景區、沙島景區先後閉門謝客,並停止一切經營活動,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活動,為(wei) 野生動物提供一方淨土。環湖百姓的收入一度受很大影響。當地部分人員通過轉移就業(ye) 和發展畜牧業(ye) 標準化養(yang) 殖來解決(jue) 收入問題。經過4年時間,隨著青海湖生態保護日見成效,鄉(xiang) 鎮人員就業(ye) 環境也逐漸好轉,牧民的環保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今年,仙女灣景區也被關(guan) 閉。生態保護有多種形式,對青海湖的保護來說,人類的離開是為(wei) 了野生動物的歸來。

  多年的治理和保護,讓青海湖取得了水資源量增加、生物多樣性恢複、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顯著效果。青海湖如一個(ge) 青藍色的寶盆,草原上暮歸的牛羊、隨波蕩漾的魚鷗、淺翔水底的湟魚,構成了一幅青海湖生物多樣性和諧共生的大美自然景觀。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