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師裴得謙:海拔4300米,留下最珍貴記憶
我叫裴得謙,今年52歲。黃河源頭,天上瑪多。海拔430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民族寄宿製學校,就是我支教的地方。
2019年夏天,我暫別了工作30年的青海省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土官口中心學校,通過邊遠貧困地區、邊疆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zhuan) 項計劃,來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成為(wei) 支教老師。
回首過去兩(liang) 年,因為(wei) 高寒缺氧,我一度胸悶頭痛、失眠心悸,但最難忘的還是和孩子們(men) 在一起的日子。他們(men) 純真的笑臉、澄澈的眼神、樸實的性格,早已沉澱成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初到瑪多時,孩子們(men) 大多習(xi) 慣說藏語,作為(wei) 一二年級的語文老師,我一對一地教他們(men) 普通話。荷花、梅花、禾苗……很多我們(men) 習(xi) 以為(wei) 常的事物,這些從(cong) 小在高寒牧區長大的孩子卻沒見過,非常陌生。從(cong) 課文到古詩,以前一節課就能講完的內(nei) 容,我常常得花兩(liang) 三倍的時間,有時還要借助多媒體(ti) 設備,邊展示邊講課。不過孩子們(men) 很聰明,他們(men) 靈機一動興(xing) 奮的瞬間、瞪大眼睛吃驚的表情,還有皺著眉頭思考的模樣,真是可愛極了。
我還記得,今年5月22日2時4分,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當時,強烈的晃動讓我從(cong) 睡夢中驚醒。沒有多想,我第一時間衝(chong) 向孩子們(men) 的宿舍,一邊大喊組織撤離,一邊挨個(ge) 檢查宿舍。等到最後趕到操場時,孩子們(men) 將我緊緊圍住,直喊“老師,老師”。黑暗中,我將孩子們(men) 攬在懷裏,眼淚不自覺流了下來。那夜天很冷,但我的心早已被孩子們(men) 的信任與(yu) 依賴融化。麵對恐懼,他們(men) 相信有老師的地方,就是安全的地方,有老師在,就什麽(me) 都不怕。在政府的幫助下,震後第三天,我們(men) 就恢複了正常的教學,帳篷裏,書(shu) 聲琅琅,操場上,生龍活虎,這樣的場景跟電影裏的畫麵一樣美。
這兩(liang) 年,隨著國家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牧區孩子的學習(xi) 水平明顯提高了,學校裏,塑膠操場、多媒體(ti) 教室、圖書(shu) 室、宿舍、食堂等一應俱全。各種支教政策的出台,也吸引著越來越多老師來到像瑪多這樣的邊遠地區,為(wei) 孩子們(men) 開闊視野提供更多可能。支教期間,我每年有5萬(wan) 多元的補助。
今年7月,我支教的日子正式結束了。本來想悄悄地走,但還是被孩子們(men) 知道了。一個(ge) 個(ge) 小不點又像地震那晚一樣將我圍住,喊著“老師,老師”,我的眼淚又流了下來……真希望有更多人把更多愛灑向這片土地,灑向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me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藏高原上“放牛班的春天”
退休前,趙興洲響應支教號召,兩度遠赴海拔3700多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民族寄宿製中學支教。在那裏,這位生物教師實現了自己長期以來的音樂夢。[詳細] -
陳明亮:讓科學的種子在藏族孩子心中萌芽
在駐守高原的日子裏,陳明亮還將科學的種子播撒到當地藏族孩子心中。在他的發起下,上海光機所黨支部為青海泉吉鄉民族寄宿製完全小學的學生們送去科普課程,多年持續定向資助貧困學生。[詳細] -
上海六旬教師二赴高原 圓孩子“音樂夢”
“再次回到久治,我想在做好藏族學生音樂啟蒙工作的同時,組建一支小樂隊,未來我想帶他們去上海參加音樂節,帶他們去看看大山外麵的世界。”趙興洲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