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一座城市行走的綠色足跡

發布時間:2022-01-06 15:56:00來源: 青海日報


沱沱河畔美如畫。通訊員 馮(feng) 春梓 攝

  格爾木,曾因幹旱少雨,生態環境極脆弱。

  而今,格爾木市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以城市生態環境華麗(li) 轉身,宣示一座生態之城、宜居之城蓬勃崛起……

  格爾木,地處柴達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受地理位置、區位條件的影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wei) 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上世紀五十年代慕生忠將軍(jun) 在戈壁灘中插下一把鐵鍬起,格爾木人以勤勞的汗水滴灌,賦予了這片古老的土地越來越多的綠色生機。一幅天藍、地綠、水秀的綠色畫卷散發出迷人的風采,緩緩鋪就格爾木生態文明建設的芳菲路徑。

  植綠蔭城 大漠之上現“明眸”

  初冬,驅車駛過距離格爾木市區以西四十公裏的防護林,一排排新疆楊高高聳立,一片片低矮的紅柳、沙柳等灌木在林中交錯相織,這裏被稱為(wei) 格爾木市的“綠色圍巾”,成為(wei) 拒風沙於(yu) 城外的生態屏障。

  “以前村裏風沙大得很,不開門窗屋裏都是一層灰,杯子和碗必須要蓋蓋子。後來有了林子,風沙就被擋住了,開窗通風也不怕了。”家住防護林周邊新樂(le) 村的劉迎花最能體(ti) 會(hui) 到“綠色圍巾”的“溫暖”。

  有了外圍的防護,整個(ge) 城市風沙少了,綠色多了。

  漫步在冬日的格爾木街頭,一棵棵尚未凋零的樹木還泛著綠,綠化帶裏更是枝繁葉茂。置身其中很難體(ti) 會(hui) 到北方城市冬日的蒼涼,反倒多了幾分南方的秀麗(li) 。

  “這幾年格爾木的變化越來越大,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綠色,等到天氣轉暖大街小巷裏更是開滿了各種鮮花。”自小生活在格爾木的市民馬明義(yi) 記得,以前街上能見到的花草就那麽(me) 幾種,現在好多花卉品種他都叫不上名字。

  早些年,格爾木氣候幹旱,風沙很大,因缺水嚴(yan) 重,樹種比較單一,樹木成活率也很低,許多樹種和花卉當地人連想都不敢想。“隨著格爾木生態環境大幅改善,我們(men) 成功種植了雲(yun) 杉、檉柳、杏樹以及一些果樹,並且試種了牡丹、鬱金香、丁香、萱草等,取得了很大成功,這些觀賞性的樹木花卉深受市民喜愛,也把城市裝扮得更加亮麗(li) 。”格爾木市林草局副局長孫龍海說。

  近年來,格爾木累計完成國土綠化任務2.6萬(wan) 公頃,新增城市綠地36.6公頃,綠化率達到20.62%,人均公共綠地麵積12.51平方米,人居環境和生態承載力顯著改善。

  格爾木正向世人演繹“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的城市風采。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 生態為(wei) 發展護航

  說起格爾木的綠色生態農(nong) 牧業(ye) ,不得不提的是枸杞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的枸杞產(chan) 業(ye) ,以紅、黑兩(liang) 種顏色對比鮮明的枸杞編織了高原農(nong) 民的小康夢。

  “每到八九月份,格爾木的枸杞就會(hui) 火透半邊天,今年我們(men) 家的枸杞采一茬賣一茬,銷路特別好,純收入超過了25萬(wan) 元。”談起今年的收入,河西農(nong) 場的種植戶李海春充滿了得意。

  柴達木盆地氣候幹旱,空氣濕度低,植物的病蟲害少,且沒有工業(ye) 汙染,在這種環境下生長出的枸杞黃酮含量較其他產(chan) 區高30%左右,是國內(nei) 最優(you) 質的枸杞品種之一,因而成了格爾木的品牌產(chan) 業(ye) 。

  格爾木建立枸杞病蟲害監測預警機製,大力推進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推廣普及枸杞潔淨化自然晾曬技術,減少加工過程“二次汙染”問題,實現枸杞產(chan) 品口感、外形、潔淨度等指標提升,產(chan) 品優(you) 質率達到70%。

  目前,格爾木市建成枸杞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基地2000公頃,出口枸杞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666.7公頃,綠色枸杞認證666.7公頃,德國BCS有機枸杞認證1000公頃,國內(nei) 國外有機雙認證200公頃,總產(chan) 量達到1.7萬(wan) 噸,產(chan) 值近6億(yi) 元。

  作為(wei) 國內(nei) 第一張中國有機枸杞產(chan) 品認證證書(shu) 所有者,格爾木億(yi) 林枸杞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yu) 生產(chan) 純天然有機枸杞。

  “生產(chan) 過程中,枸杞幹果要經過靜電毛發分離器、金屬探測儀(yi) 、人工揀選、紫外線滅菌等程序,最後進行包裝,確保我們(men) 賣出去的每一批枸杞都達到有機出口標準。”公司辦公室主任韓鋒林說:由於(yu) 綠色有機枸杞在國內(nei) 外的售價(jia) 比普通枸杞高出很多,公司的投入得到了豐(feng) 厚的回報,企業(ye) 對發展綠色有機枸杞的信心也不斷增強。

  立足新發展階段,在全省奮力打造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的當下,格爾木綠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作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蛟龍,即將騰勢而起。

  保護優(you) 先 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

  當晨曦的第一縷陽光,劃破了天邊的暗沉,寧靜的高原在旭日東(dong) 升中蘇醒,也喚醒了棲息在濕地周邊的萬(wan) 物生靈。

  隆冬時節,草木幹枯,金魚湖、清水河、漁水河流域周邊的濕地,卻活躍著一群“白衣仙子”——白天鵝。它們(men) 優(you) 雅、閑適的身影,為(wei) 冬日的高原濕地,增添了一抹別樣的風情。

  天鵝是一種冬候鳥,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份之後,就會(hui) 結隊南遷,在氣候較溫暖的南方越冬。然而,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它們(men) 的生活習(xi) 性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退牧還草、水源涵養(yang) 、移民搬遷,隨著格爾木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大幅改善,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已成常態。

  “小時候常聽老人們(men) 說雪豹的腳印是什麽(me) 樣的,狼的腳印是什麽(me) 樣的,我就一直嚐試找尋它們(men) 的痕跡,想親(qin) 眼看看那腳印的樣子。”年初,格爾木市攝影家協會(hui) 沙漠拍客團隊在野外觀測中,發現了大型貓科動物的腳印、糞便,團隊中的蒙古族攝影師張德才,憑借以前放牧所積累的勘察野生動物的能力,判斷出這是雪豹留下的痕跡。於(yu) 是該團隊自費購買(mai) 了紅外相機,並在相關(guan) 區域布設,通過兩(liang) 個(ge) 月的記錄,在野牛溝的同一個(ge) 通道內(nei) ,拍攝到了猞猁、狼、雪豹、豺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

  看到如此多的珍稀野生動物蹤跡,張德才難掩激動:“現在,曾經難覓蹤跡的動物越來越多,說明我們(men) 格爾木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如今,生態文明理念正在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格爾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建設的各方麵和全過程。加快普及綠色生產(chan) 生活方式,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經濟增長與(yu) 環境保護共生共贏,生態“紅利”不斷升級。隨著一係列重大生態工程順利實施,美好的願景正在變成現實,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環境更加宜居幸福。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