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湧春潮
三江源地區,位於(yu) 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淡水之源,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生態係統,我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
“王者終歸來”。2021年12月,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措池村,雪山裸岩之上,一隻雪豹正俯視大地……照片引發大批網友“雲(yun) 圍觀”。
雪豹素有“高海拔生態係統健康與(yu) 否的氣壓計”之稱。受氣候變化與(yu) 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20世紀中期以後,三江源地區雪線、冰川逐年萎縮,草原湖泊濕地麵積縮小,野生動植物大麵積消亡,處於(yu) 高原生態食物鏈頂端的雪豹更是瀕臨(lin) 滅絕。
2016年8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青海,視頻連線昂賽瀾滄江大峽穀觀測點,詳細詢問:“雜多縣有多少隻雪豹?”“生態恢複情況怎樣?”“生態管護員力量配置情況如何?”……2021年3月7日,全國兩(liang) 會(hui) 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孔慶菊代表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展示雪豹和荒漠貓的照片,介紹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已經得到顯著改善。目前,全世界雪豹數量約5000隻,60%以上分布在我國,每年10月23日的國際雪豹日,這一雪域精靈更是化身世界級“雲(yun) 養(yang) 網紅”。
同一主題,時隔5年,跨越時空的對話,背後是從(cong) 上到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與(yu) 不懈努力,勾勒出三江源生態係統整體(ti) 性修複的曆史性變化。
曾經的“雪山隱士”,而今已“王者歸來”。
“保護比天大”。在稱多縣的嘉塘草原,有位康巴漢子被稱作不會(hui) 飛的黑頸鶴。他清楚每年春天第一隻黑頸鶴落足的準確時間;鶴群早上在哪裏覓食,晚上在哪裏休憩,什麽(me) 時候喜歡臨(lin) 風起舞、炫翎耀羽;如何接近鶴群而不會(hui) 引起它們(men) 的躁動……黑頸鶴在天上,他在地上,一起結伴同行。
他叫才培,今年41歲,胡子拉碴,臉黑得像煤球。才培是黑頸鶴的親(qin) 密夥(huo) 伴,更是共同家園的守護者。我們(men) 尋到他的時候,他正俯著身子,用一雙粗大的手撿拾飲料瓶、垃圾袋,然後用繩子串在一起,纏在腰間。附近鄉(xiang) 民說,每當旭日東(dong) 升,他就開著四輪車出發,去草原、公路、河床清理垃圾,十幾年如一日。受他感召,5個(ge) 子女也都加入進來。最小的女兒(er) 更求拉毛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班同學成立“小小環保誌願團”,榮獲全國2021年度“新時代好少年”稱號。
“三江源有數不清的才培父女”,玉樹州委宣傳(chuan) 部達忠錄說,“17211名生態管護員和當地群眾(zhong) ,在生態保護中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體(ti) 作用”。越來越多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牧民,放下牧鞭,戴上袖標,從(cong) 草原的使用者成為(wei) 共同家園的守望者。
他們(men) 常說,“保護比天大”。
“人與(yu) 青山兩(liang) 不負”。行走在江河源頭的廣袤大地,看曠古悠遠的高山、冰川、湖泊、牧野,見走獸(shou) 追逐、飛鳥成群,不禁歎服大自然的遼闊、雄渾、壯美。
大自然與(yu) 我們(men) 自身、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係究竟是怎樣的,在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如何兼顧保護與(yu) 發展,人與(yu) 自然能否做到和諧共生?
回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6年、2021年兩(liang) 次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青海代表團審議,以及兩(liang) 次考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答案清晰明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中華水塔”是國家的生命之源,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發展至關(guan) 重要;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這些重大判斷與(yu) 要求,明確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辦法。
圖為(wei) 位於(yu) 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的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紮西江措 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通過實施黑土灘綜合整治、退化草場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養(yang) 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三江源頭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製,草地植被蓋度和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水體(ti) 與(yu) 濕地生態係統麵積淨增308.91平方公裏,三江源頭再現千湖美景。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逐步把自然生態係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chan) 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ti) 係。第一批設立的三江源等5個(ge) 國家公園保護麵積達23萬(wan) 平方公裏,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一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美好圖景,正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走進三江源,我們(men) 更加真切體(ti) 會(hui) 到“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乎人類未來”的深刻含義(yi)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三江源的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對中國、亞(ya) 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大意義(yi)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親(qin) 自指導下,設立國家公園等一係列重大舉(ju) 措出台,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整體(ti) 保護,被譽為(wei) “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高寒生態係統大尺度保護的典範”。這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縮影,是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方向、共同建設我們(men) 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生動實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最大國家公園“煉成記”:“天字號”工程保護“中華水塔”
“建設國家公園後,牧民監測手段更先進、參與積極性更高。”在尕塔看來,白色垃圾汙染曾是國家公園的一大危害,“現在,撿垃圾的越來越多,吃喝垃圾食品的人越來越少。”[詳細] -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守護“中華水塔”
從2016年試點啟動到2021年正式設園,5年多時光裏,鐫刻下青海近600萬各族兒女在青藏高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奮鬥足跡。[詳細] -
中國在三江源保護“地球之腎”
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多年來,位於三江源頭的青海全力保護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