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瑪多縣建成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係
圖為(wei) 瑪多藏羊。瑪多縣委宣傳(chuan) 部 供圖
記者4日從(cong) 青海省瑪多縣委宣傳(chuan) 部獲悉,地處黃河源頭的瑪多縣犛牛藏羊原產(chan) 地可追溯體(ti) 係已成功建成。
瑪多,藏語意為(wei) “黃河源頭”,1957年12月建政。位於(yu) 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縣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縣,生態地位突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態屏障。瑪多縣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核心保育區之一。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瑪多曾是全國牧業(ye) 首富縣,全縣不足6000人擁有近70萬(wan) 牲畜。
瑪多縣農(nong) 牧和科技局局長桑傑才讓介紹,瑪多縣犛牛藏羊原產(chan) 地可追溯工程建設包含養(yang) 殖場采集點、鄉(xiang) 鎮采集點、屠宰加工采集點建設及培訓,係統集成及信息錄入等,即對瑪多縣的犛牛藏羊佩戴電子耳標,建立唯一個(ge) 體(ti) 身份信息,並將相關(guan) 信息采集至畜牧質量安全追溯係統養(yang) 殖管理係統、建設畜牧質量安全追溯係統屠宰加工係統,確保平台的安全性。建立追溯基地采集點,包含全部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4個(ge) 鄉(xiang) 鎮農(nong) 牧技術服務部門、1個(ge) 屠宰加工企業(ye) ,實現犛牛藏羊等畜產(chan) 品基於(yu) 物聯網的全過程追溯查詢。采購犛牛藏羊電子耳標,完成係統集成和平台對接,開展培訓、標識佩戴、信息錄入。
“我們(men) 通過給犛牛、藏羊佩戴電子耳標,將信息全部采集至B/S架構的瑪多縣畜牧質量安全追溯係統,並利用RIFD等技術手段,通過電子耳標記錄性別、品種、毛色、體(ti) 重、牧戶、健康狀況、防疫信息、認證信息、屠宰加工信息、包裝信息等,便於(yu) 對產(chan) 品進行追蹤和管理,為(wei) 消費者打通了一條深入了解食品生產(chan) 信息可信通路,解決(jue) 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不透明問題,將所有信息上傳(chuan) 至縣級平台並將所有信息上傳(chuan) 至青海省‘互聯網+’高原特色智慧農(nong) 牧業(ye) 大數據平台,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查詢相關(guan) 追溯信息。”桑傑才讓說。
桑傑才讓表示,通過瑪多縣犛牛藏羊原產(chan) 地可追溯工程項目的建設,不僅(jin) 可以實現瑪多縣畜產(chan) 品的全過程的查詢,還大大提升了產(chan) 品的附加值,實現了追溯的畜產(chan) 品比普通產(chan) 品附加值高,提升了企業(ye) 形象。同時帶追溯的畜牧收購價(jia) 格將高於(yu) 普通產(chan) 品收購價(jia) 格,能帶動黃河源頭農(nong) 牧民增收,且增收效果明顯,即通過畜牧產(chan) 業(ye) 實現精準扶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為犛牛、藏羊辦理“身份證”
“截至目前,剛察縣已完成12.43萬頭隻犛牛、藏羊耳標佩戴和溯源信息采集上傳工作,其中有犢犛牛5.75萬頭、藏羊羔6.68萬隻。”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長才仁太22日表示。[詳細] -
青海省30餘萬頭(隻)犛牛藏羊已實現原產地可追溯
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有30.09萬頭(隻)犛牛藏羊生產數據上傳至青海省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台,實現了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詳細] -
青海啟動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工程 涉及超兩百萬頭(隻)
記者11日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涉及210萬頭(隻)犛牛與藏羊的原產地可追溯工程啟動,旨在打造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生產消費互信互認的產銷對接模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