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藏鄉裏的“石榴籽式”的姐妹情
圖為(wei) 馬玉梅和拉毛卓瑪在一起。 韓麗(li) 攝
“照顧好我的拉毛卓瑪娘倆(lia) !”在青海高原,這是回族阿姐馬玉梅,對“萍水相逢”的藏族妹妹拉毛卓瑪,連續十五年的“石榴籽式”的姐妹情。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是漢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地。
十五年前的一天,現任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鎮青年路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的馬玉梅下班回家,看到一位藏族婦女一瘸一拐蹣跚而行,還不停地抹著眼淚。
“她如此傷(shang) 心,一定遇上什麽(me) 難處了吧?”馬玉梅又不便詢問,就默默從(cong) 她身邊走過。
第二天,馬玉梅又遇見了那位藏族婦女。馬玉梅忍不住上前詢問,才了解到這位名叫拉毛卓瑪的藏族婦女不幸的遭遇。
拉毛卓瑪從(cong) 小由姥姥將她帶大,之後,拉毛卓瑪又獨自拉扯自己的兩(liang) 個(ge) 孩子。
拉毛卓瑪到處打零工,一次去黃南州河南縣采挖藥材,不幸遭遇車禍,造成雙腿殘疾。她想為(wei) 自己和孩子爭(zheng) 取低保,卻沒能如願。
想到自己遭遇的各種坎坷,又無依無靠,拉毛卓瑪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滾落下來。
馬玉梅聽著拉毛卓瑪的哭訴,也忍不住落下淚來,“你的低保我幫你跑。有我在,以後有啥困難,你都找我,你就把我當成你的姐姐……”
兩(liang) 個(ge) 月後,拉毛卓瑪終於(yu) 拿到了低保。
這些年,隻要有困難,拉毛卓瑪都會(hui) 找馬玉梅,馬玉梅也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協調各方來幫助拉毛卓瑪。
後來,馬玉梅又和同仁市時任隆務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的馬祥成一起,為(wei) 拉毛卓瑪爭(zheng) 取了一套一室一廳的廉租房,讓這娘倆(lia) 總算有了一個(ge) 穩定的小窩,告別了之前居無定所的飄搖生活。
當記者敲開拉毛卓瑪的家,小小的家裏整潔又溫馨,拉毛卓瑪十六歲的女兒(er) 禮貌地問話後,回臥室認真寫(xie) 起了作業(ye) 。
聊起曾經的日子,拉毛卓瑪的眼淚奪眶而出,“共產(chan) 黨(dang) 好!阿姐馬玉梅和馬書(shu) 記,他們(men) 兩(liang) 個(ge) 人十分關(guan) 心我,讓我們(men) 有了這個(ge) 家,這些年如果不是他們(men)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該怎麽(me) 走到今天……”
拉毛卓瑪有了“家”以後,雖然不居住在馬玉梅管轄的社區,但是馬玉梅還是熱情地給東(dong) 山路社區的幹部打電話囑托,“你們(men) 一定要照顧好我的拉毛卓瑪娘倆(lia) !她太不容易了。”
每逢節假日,馬玉梅就會(hui) 打電話詢問她和孩子的情況。在社區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拉毛卓瑪的生活越來越穩定。
當馬玉梅問她家裏米麵油是否充足時,她很坦誠地說,“夠幾個(ge) 月呢!這次給那些更需要的人吧。”她們(men) 之間的交流總帶著家人般的真誠。
拉毛卓瑪需要就醫、孩子入學等等,都有馬玉梅的關(guan) 心關(guan) 愛。
做了近20年社區工作的馬玉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體(ti) 恤每一名需要幫助和溫暖的人。社區居民辛海軍(jun) 2013年生病後,社區工作人員到家裏了解情況,為(wei) 他申請了低保和殘疾人補貼;居民石學智下崗後一直跑出租車,2012年2月突然偏癱,一家人因病返貧,社區及時救助,石學智說是社區挽救了自己和家庭。
此前,同仁市隆務鎮青年路社區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ti) ”榮譽稱號,也成為(wei) 全國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示範社區。
馬玉梅介紹,青年路社區於(yu) 2015年6月創新工作思路,開啟“微心願”認領活動,打造“愛心櫥窗”,引導黨(dang) 員將解決(jue) 社區居民實際困難和認領微心願作為(wei) 自覺行為(wei) ,同時,青年路社區共建共享黨(dang) 建聯盟,聯合數百名黨(dang) 員形成黨(dang) 建工作合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看到青年路社區的黨(dang) 建工作有聲有色,企事業(ye) 單位的很多黨(dang) 支部主動找上門,想借助社區搞活黨(dang) 建。如今,青年路社區黨(dang) 建聯盟已發展到42個(ge) 。
談及未來,馬玉梅說,要繼續帶領著青年路社區的每一位成員,在這片漢、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發光發熱,溫暖每一位像拉毛卓瑪這樣的“家人”,讓大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同仁“石榴籽家園”:四區隊長“雷鋒”的小情大愛
青海省南部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是個多民族聚居地。提起“孔小紅”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不一定多,但“四區隊長‘雷鋒’”,很多人都知道。[詳細] -
社區“石榴籽家園”裏的那些“幸福事兒”
在社區“石榴籽家園”裏,各民族婦女利用閑暇時間學習鉤織、掐絲唐卡、十字繡等技藝。藏族婦女苟曉紅說:“我們製作的抱枕、坐墊、裝飾畫等手工藝品在線上線下銷售,讓我們在家門口掙到了錢。”[詳細]